在門診,不少患者因為檢查報告上的指標異常擔憂,不知如何是好,常常問“究竟用不用吃藥?究竟自己患沒患病?我沒有什麼症狀啊~”
今天孛醫生就來給大家說說7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和用藥標準:
高血壓:也稱血壓升高,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值持續高於正常的現象 。高血壓常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大多數患者可在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發病,並且血管壁長期承受著高於正常的壓力會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疾病。
危害:增加患冠心病、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
哪些人需要吃藥呢?
血壓<160/100mmHg且未合併冠心病、心衰、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腎病和糖尿病等患者,可酌情單純靠改善生活方式干預3個月,如未達標則需立即開始降壓藥物治療。
當診斷出高血壓的患者,醫生會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比如飲食清淡、營養均衡、有氧運動。
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型別,由於多發於成年,又稱成人發病型糖尿病。該病由多種病因導致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人體不能有效利用胰島素,從而出現血糖水平持續升高,在高血糖的體內環境中,大血管、微血管、神經等都會發生病變,進而危害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
危害: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糖尿病足風險
哪些人需要吃藥呢?
2型糖尿病合理的治療策略是“綜合”,不僅僅包括降血糖治療,還需要根據患者個體併發症情況進行降血壓、調節血脂、抗血小板、控制體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輕微2型糖尿病患者,可酌情從改善生活方式方面來改善,如血糖還是不能達標(糖化血紅蛋白≥7.0%)則進入藥物治療。如胰島素功能差的患者,醫生會建議剛確診的患者、以及妊娠糖尿病患者,根據病情情況選擇注射胰島素治療。
由於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血脂異常:是一類較常見的疾病,是人體內脂蛋白的代謝異常,主要包括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等。
危害:血脂異常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
哪些人需要吃藥?
中危、低危患者可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菸、均衡飲食、飲食清淡,3~6個月後依然低密度脂蛋白未達標,此時則需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高危患者,立即服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低密度脂蛋白<2.6mmol/L才算達標
如已經合併心血管疾病患者,立即開始服用他汀等藥物治療,且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才算達標。
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的作用低下,生成的甲狀腺激素過少,就會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的人,能量消耗得慢,代謝速度也變慢。相反,甲狀腺的作用旺盛,就會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入血,引起“甲狀腺功能亢進”,加速身體的代謝過程。以上兩種情況統稱為甲狀腺功能異常。
危害:對心臟、代謝、精神狀態、面部等個體機能產生危害。
哪些人需要吃藥?
甲亢患者,需要根據病情情況來服用賽治或丙硫藥物來抑制促甲狀腺激素。飲食清淡、忌口刺激性食物。
甲減患者,需要根據病情情況來服用優甲樂來調節促甲狀腺激素來治療。飲食清淡、忌口刺激性食物。
橋本甲狀腺炎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抗體增高的表現 ,逐漸發展出現會甲狀腺腫大、質地堅硬以及甲狀腺功能的改變,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吞嚥困難、聲音嘶啞說不出話,後期會誘發甲狀腺結節和橋本氏甲減。
橋本甲狀腺炎是橋本初期也是最佳時間時期。甲狀腺疾病較為複雜,具體需要醫生具體判斷和指導用藥。
貧血:指人體外周血中紅細胞減少,當低於正常範圍的下限時則不能對組織器官充分供氧,這將引起一系列症狀,甚至導致進一步的器官病變,這一臨床綜合徵被統稱為貧血。
國內診斷貧血的標準為:在海平面地區,成年男性血紅蛋白(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當然,貧血的正常範圍受年齡、性別、海拔等諸多因素影響,應由臨床醫生進行具體判斷。
哪些人需要吃藥?
明確貧血病因,不能一味地“食補”,其次根據造成貧血的原因對症治療,如缺鐵性貧血需要補充鐵劑,免疫相關貧血服用免疫抑制劑等等,具體如何治療需要根據病情的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與椎動脈顱外段、以及鎖骨下動脈和頭臂動脈等頸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具體表現,好發於頸總動脈分叉處,起始多無明顯症狀,頸動脈嚴重狹窄時可伴有頭暈、頭痛、暈厥等非特異性症狀。
危害: 斑塊過大或不穩定易脫落增加腦缺血、腦梗死的風險!
哪些人需要吃藥:
❶無狹窄或狹窄<50%者:此時不需要針對斑塊的區域性治療,但有三高等基礎病者需要積極治療這些疾病;
❷頸動脈狹窄≥50%者:使用他汀類調脂藥物(哪怕此時血脂不高)和阿司匹林等來穩定斑塊、防血栓。必要時需要手術治療。
注意:需根據狹窄程度、斑塊穩定程度等由醫生具體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