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題:保險、基金、銀行紛紛佈局養老金融,將對百姓產生什麼影響?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譚謨曉、張千千、王淑娟、劉慧
近來,以養老理財為代表的養老金融產品成為社會關注熱點。9月,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家機構”進行試點。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日前透露,養老理財試點產品可能在11月和消費者見面。除了銀行,保險、基金等也紛紛佈局,推出多樣化養老金融產品。
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市場化的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作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有力支撐,養老金融的需求量巨大,市場潛力不容忽視,其改革探索將給百姓養老帶來怎樣的影響?
養老金融不斷佈局 提升保障水平亟待發力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預計“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養老的重要問題是錢從哪兒來?專家表示,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主要是保障退休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支柱中的企業年金只有部分企業提供,要提升保障水平;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亟待發力。
近年來,基金業、保險業陸續推出了一些養老金融產品,來自銀行業的養老理財產品“正在路上”。
養老目標基金是老百姓養老錢的“管家”之一。早在2018年,首批養老目標基金就獲准發行。當前市場在售的養老目標基金可分為兩類:目標日期型,以投資者退休日期為目標,根據不同生命階段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投資配置;目標風險型,即根據特定風險偏好來設定權益類資產和非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保險業也積極佈局。銀保監會決定,今年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屬於個人養老年金保險產品,採取賬戶式管理,分為積累期和領取期兩個階段。”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其中積累期採取“保證+浮動”的收益模式,保險公司應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以上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組合。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會確定一個保證利率,確保基本收益。如果保險公司實際投資收益高,那麼“浮動”部分就能得以體現。消費者年滿60週歲方可領取養老金,領取期不短於10年。當然,消費者也可以選擇終身領取直至身故,只不過交的保費會有所不同。
“網上投保、交費靈活,積累期還能分享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很符合想要提前投資、保障未來養老生活的需求。”來自某知名外企的範女士在投保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時說。
今年9月,銀行業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應運而生。銀保監會選擇“四地四家機構”進行試點,即工銀理財在武漢和成都、建信理財和招銀理財在深圳、光大理財在青島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在日前舉行的國新辦釋出會上,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王朝弟透露,養老理財試點產品可能在11月和消費者見面。
“透過對客戶需求的深度理解、對大類資產的合理配置、對信用風險的穩妥把握,養老理財可以在養老領域發揮較大作用。”光大理財董事長張旭陽介紹,養老理財起投金額為1元,同一客戶在4家機構總投資額不能超過300萬元。同時將實行最優費率,提供透明的資訊披露,最佳化投資者投後體驗。
監管力推的養老金融產品與普通金融產品有何不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過去,一些機構做了不少帶有“養老”名稱的產品,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支柱產品,“不是掛個‘養老’的名字就屬於養老金融產品”。
那麼,監管部門力推的養老金融產品和普通金融產品有何不同?
記者瞭解到,與普通理財產品相比,即將亮相的養老理財產品的特點主要體現為長期、穩健、普惠。
“養老理財產品的封閉期限相較普通理財產品更長,至少5年,並針對大病等特殊需求開放了流動性支援,鼓勵投資者從年輕時就開始進行養老規劃,提前積累。”張旭陽說,在投資端體現為長期投資,管理人可以保證投資策略更穩定,資產配置更穩健,從而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真正將投資者的生命週期和長期養老需求相匹配。
“養老理財風險管理機制更加健全、嚴格,重點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與產業政策的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長期融資支援。”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養老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性相較其他理財產品要小。
從首批養老目標基金獲批上市至今,經過3年多時間,我國養老目標基金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目前我國養老目標基金採用FOF,即基金中的基金的形式運作。”華夏基金資產配置部總監鄭錚表示,這是為了透過分散性投資和專業化資產配置來提高獲得超額收益的確定性,與養老投資不謀而合。
當前,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正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嘗新”的隊伍,為養老添一份保障。
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普通年金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體現養老本質並具有更強、更靈活的增值特性,被保險人可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選擇不同的投資組合。同時,產品支援投資組合轉換功能,被保險人在年齡、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風險偏好時,可及時對投資組合的配置進行調整。
政策行業齊發力管好百姓養老錢 對靈活就業和新興就業群體是利好
隨著社會對養老金融產品的需求進一步釋放,第三支柱市場潛力很大。
張旭陽認為,養老金融針對的不僅是老年人,並不是“老年人才需要購買養老理財產品”,也不是退休了才去做退休規劃。銀行理財公司有責任教育投資者,養老規劃越早越好。
“我這個工作收入不是很穩定,經常操心未來的養老問題,但現在這些養老產品既複雜又專業,還有點貴,選起來太難了。”一位快遞小哥告訴記者,如果能有更多買起來方便、價效比高一點的產品就好了。
“稅收政策是撬動第三支柱市場的巨大槓桿。”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透過財稅激勵、長期專業化投資等機制,有利於為第一、二支柱覆蓋率較低的平臺經濟靈活就業群體和新興職業勞動者建立養老規劃。
他建議,透過設計通俗易懂產品條款、提高稅收優惠額度、簡化抵稅操作流程等舉措,鼓勵各類群體參與。
泰達宏利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宋加旺表示,可考慮給予金融機構一定的彈性以鼓勵創新,使金融機構有更多的投資配置和風險管理工具,創造更加穩健的長期業績。
“養老金融產品更應該成為養老產業中的重要一環。”曾剛說,在提供風險保障和穩健收益的同時,養老金融產品可以給投資者提供一些養老方面的服務,比如康復療養、治療等。
業內人士表示,應綜合考慮產品設計經驗、風險控制能力、投資管理水平等,對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各類市場參與主體和合格產品設定一定的准入門檻和規範標準。對不符合標準的帶有“養老”字樣的短期金融產品堅決予以清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