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軍在二戰期間裝備最多也最為常見的野戰餐具,早期的M1931型飯盒可是用全鋁材製造而成,重量極為輕便,1.7升的容量也足以裝下足夠一個成年男子果腹的食物。如果按照結構來劃分的話,整個M1931型飯盒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即主盒體、內膽和飯盒蓋,主飯盒設計有可供士兵方便拿取的提把,飯盒蓋帶著一個長柄把手,同時這種飯盒還有一個用來盛湯的內膽。與這種飯盒配套的則是叉子勺子二合一的摺疊式餐具,不用的時候就在飯盒中的固定槽放著,行軍的時候也不會叮鈴桄榔的亂響。
這種M1931型飯盒在飯盒在盒體上還刻有三道標示線,分別代表0.5升、1L與1.5L,即便在內側盒壁上也能看到明顯的凸起,這種設計除了在燒水熬湯時便於計量之外,最大的效果就是給負責打飯的大師制定了一個參考標準,誰打多了誰打少了,都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來。其實,這種設計不單單體現了德國人與生俱來的嚴謹和刻板,避免浪費和相對公平的因素也摻雜在其中。
按照M1931型飯盒在戰場上具體的使用方法,有提把的飯盒主體可以當做行軍鍋用來加熱食物,比如把鐵口食也就是罐頭,比如Rinderbraten燒牛肉罐頭,或者是類似於“斯帕姆”午餐肉的Schinkenwurst罐頭,整盒或者切塊倒入主盒,撿幾塊石頭當灶,撿點樹枝當柴火,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讓飯盒裡的食物變得熱氣騰騰。當然了,條件比較好部隊還可以用行動式軍用爐來進行加熱。
罐頭加熱之後,抓住握把就可以將飯盒從火上端下來,這時可以把飯盒蓋當做菜盤,將罐頭肉倒進去,空出的主盒還能再加點水,扔進兩塊Erbswurst豌豆餅,煮出一鍋豌豆湯,用專門盛湯的內膽滿上,就著麵包或者壓縮餅乾就可以唏哩呼嚕的開吃了。吃完飯喝完湯,收拾了飯盒之後,士會一般會按規定把M1931型飯盒連同軍用水壺一起,掛裝在右腰後上方的野戰口糧專用包上,這樣一來,即便遇到突然的襲擊,也不會過多的影響戰術動作的發揮。
但是隨著戰事的逐步深入,德軍在軍事航空方面需要的鋁材缺口越來越大,於是,為了節省日漸稀少的戰爭資源,德軍推出了M1942型野戰飯盒,這種飯盒在整體設計上和M1931型幾乎別無二致,不同的地方就是後者是用薄鋼板衝壓而成的,成本下降的多少不知道,但是倒還真的節省了不少鋁材。
德軍的M1931型飯盒在當時乃至整個二戰結束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有不少的國家進行了仿製或者借鑑。比如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就曾經裝備過仿製型號的M1931式野戰飯盒,不過容量比原版要小上不少只有1.4L,並且產量也不高,裝備的部隊也較少,據說當時有名的德械師才有配備。而解放軍後來的65式和78式多功能軍用水壺,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M1931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