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點新防務(1491期)11月10日】:雖然前一段沈飛新機有了新動作,大家普遍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海絲帶”,不禁感慨我們的下一代航母終於也能用上隱身艦載機了。但從目前僅有的幾張試飛圖看,還無法確定其尺寸與之前出現的2.0版原型機有多大差別,而對於隱身艦載機來說,機體尺寸與最大起飛重量是比較重要的基本引數。因為這些引數關係到隱身艦載機到底戰鬥力有多麼強悍——比如F-35C。
F-35C自從誕生之日,就遭受到了很多攻擊,認為它的尺寸較小、內部彈倉也不大、內油存量不多,而且還是一個單發動機設計,如果拋棄其先進的各種感測器和隱身能力,根本比不上美國海軍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機。可F-35C卻以遠較F-35A型更大的機翼面積和強悍、可靠的發動機等硬性條件硬“塞”進了美國海軍艦載機佇列中,而且後來又憑藉逐步更新的軟體系統越來越受到歡迎,現在已經在“里根”號航母開始了首次實戰部署。
從F-35C的例子可以看出來,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登上航母成為艦載機是不太順利的。因為隱身戰鬥機的不少“優勢”會因為艦載機的某些任務而喪失殆盡,比如執行遠距離攻擊任務時,就需要採用外部掛架攜帶副油箱或無法塞進隱身彈艙內的重型彈藥,此時就會令其提早失去隱身的優勢,變得與普通艦載機一樣。可隨著未來新形勢海上作戰模式的轉變,艦載機隱身化又是一個絕大優勢,因此我們下一代艦載機才會努力選擇與F-35C看齊,而放棄研製一款非隱身的高效能艦載機。
但在確定這個大前提後,我們回頭看“海絲帶”可能機會發現它其實只有部分符合艦載機的條件。從現在圖片看,它的翼展面積雖然有所增加,但幅度好像比不上F-35C與F-35A差距那麼大。但翼展增大卻可以有效增加艦載機最大起飛重量和起降階段低速時的穩定性,因此如果“海絲帶”的翼展面積較小的話,在這兩方面就會有不少限制,進而降低其整體作戰效能。而機翼摺疊幅度大小的選擇也十分重要,雖然摺疊幅度大一些可以有效縮減佔地面積,這對寸土寸金的航母甲板和機庫來說會十分友好。但這也不是想折多少都行的,畢竟摺疊得過多,就會影響機翼內油箱的佈置,從而導致“海絲帶”機內燃油攜帶減少,影響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
但“海絲帶”的雙發動機佈局卻是正好切中艦載機的“痛點”——可靠。畢竟考慮到在難以救援的海上作戰,因此航母艦載機多傾向於採用雙發動機設計(也有單發艦載機,比如法國陣風,但這是無奈的選擇)以提高可靠性,即便發動機出問題也可以用單發保證返航,畢竟飛行員的生命遠比一架艦載機寶貴的多。可目前“海絲帶”雖然具備了艦載機的雙發設計,可是現階段的發動機推力卻並不給力。單臺發動機的推力距離F-35C的F135發動機要弱不少,而可靠性方面現在還無從知曉。當然,雖然我們“海絲帶”單發推力落後於F135,可是雙發捆一起的推力卻是大於F135的,這也使其勉強邁過了艦載機的門檻。但如果未來其單發推力沒有大的提升、可靠性不滿足要求,“海絲帶”可能真正上艦的希望可能就會因發動機不達標而一票否決。
而“海絲帶”以及F-35C這些隱身艦載機最大的問題到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只能用一些辦法來“湊合”,這就是內建彈艙體積過小的問題。雖然還不知道“海絲帶”和F-35C誰的內建彈艙容量大,可是從目前F-35C公佈的訊息看,它的內建彈艙都無法滿足掛載美軍通用大型導彈的需求,而需要為其進行“量身定做”新型號導彈。而“海絲帶”從航展上的模型推測它的內建彈艙也不會很大,有網友推測厚度大概在0.5米左右,而這個直徑也就能掛載中遠型空空導彈而已,再大的超遠端空空導彈、反艦導彈、反輻射導彈等沒戲,甚至更重的制導炸彈可能都放不下。而如果“海絲帶”真的要上航母的話,它的內建彈艙也就只能用來掛載幾枚中近程空空導彈來執行防空攔截任務。如果要執行對海、對陸打擊任務的話,就只能在機翼下用掛架攜帶大型彈藥了。
有的小夥伴該說了,怎麼不學美國軍方為F-35C開發專用彈藥呢?答案很簡單:太貴。F-35因為是美國最先進的大批次外銷戰鬥機,雖然F-35C只有美國海軍自用,但為其開發的專用彈藥卻可以在所有F-35上通用,因此其未來的銷量將會很大,而研製成本會被稀釋。反觀我們的“海絲帶”,雖然我們有能力為其開發專用彈藥,可是受限於“海絲帶”很難有與F-35類似的龐大市場佔有率,所以“海絲帶”專用的彈藥研製成本與製造成本將會非常高昂,我們無法用規模產能來稀釋成本。這就會導致“海絲帶”有“彈”可是用不起的尷尬境地,就像美國海軍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研發的艦炮炮彈成本高昂到自己連試驗都不捨得打幾枚的地步,現在更是直接將該艦炮直接拆除廢棄了。
綜上可以看出,“海絲帶”以現在的試飛狀態上艦的話,還是會比較勉強的,雖然它的各方面都可以對標F-35C,但是具體效能可能還是有差距。而最重要的機體尺寸問題,如果不能比之前有較大的面積增加,就可能因為雙發動機安裝擠佔內部有限空間,不但會影響到內油攜帶量和內建彈艙的容量;還會對大量機載裝置的安裝、升級造成影響——畢竟高效能電子裝置的發熱還是不小的,對它們進行冷卻的裝置也需要空間安放。可以說,“增胖”或許是“海絲帶”接下來重要的完善方向,而發動機也是一個短板。反而是它的機載裝置與雷達等感測器反倒是我們無需擔心的,畢竟連殲二蛋和殲石榴都能搞定,“海絲帶”還需要發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