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深處的板倉自然保護區,擁有華東地區碩果僅存的天然闊葉林,擁有比“孤立擎霄,中天一柱”的天柱峰更高一籌的豬頭尖,擁有香果樹、大別山五針松、香榧等珍稀植物和虎、豹、白頸長尾雉、大鯢、穿山甲等瀕危動物。這些大自然的珍奇,在高山密林的掩護下、飛瀑流泉的遮擋下、峭壁深溝的阻隔下,私享一片人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秘境。但有一種像手指那麼粗細的小魚,順山澗而下,在溪石間嬉戲覓食,魚身的六七道深色斑紋,乍看就像石縫旁粼粼的水波。從板倉自然保護區遷出並聚居在半山腰的潛山市塔畈鄉板倉村的村民們,管它叫“石斑魚”。
這種淡水“石斑魚”,學名光唇魚,它和市場上常見的海水石斑魚,是完全不同的種類。光唇魚對生存環境異常挑剔,喜歡鹼性、微涼、清澈見底的水,因此,它只屬於這片山林。名氣卻早就飛出了大別山,其肉質細膩,鮮美無比,讓嘗過的人念念不忘,讓慕名的人垂涎欲滴。由潛山籍在滬作家、上海安徽經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兼文化藝術專委會主任委員韓可勝領銜的作家採風團按“味”索驥來到板倉的這天,就碰上了同樣執此慾念的央視十套《味道》攝製組。攝製組問大家誰吃過光唇魚,面面相覷中唯有韓可勝喊道:“我吃過,只在塔畈吃過,人間美味啊!”
量少而聲隆導致供不應求,十多年來,光唇魚價格從每500克三四十元穩步攀升至七八十元。為著既造福村民又造福食客的夢想,科學家們和水產養殖戶們早在世紀之交就嘗試對大別山光唇魚進行人工養殖,無奈屢試屢敗,猶如面對漁業科技領域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
如何讓夢想照進現實?如何讓一條小魚在強農富漁的潮頭騰躍起朵朵浪花?儲張傑,這位從大別山裡走出來的教授,今天做到了!
綿延不絕的魚子魚孫
順著板倉保護區的山澗,下至一片平坦地,赫見溪流旁建起一座座方方正正、連成一片的高臺水泥池,池子裡竟是密密麻麻的光唇魚魚苗!
這裡是安徽板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佔地7畝,含2座繁育車間、8個親魚池、20個苗種培育池、60個養殖網箱、1個藻類培養池……名稱的不同對應了光唇魚從自然界、到人工養殖、再到出箱上市的所有環節,後文詳解。
初見浙江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主任儲張傑,難掩詫異。漁夫帽、齊腰雨褲、黑紅臉堂、風霜雕刻的魚尾紋,這是漁民的“標配”吧?轉念一想,儲教授不也幹著漁民的活麼? 55歲的他,已連續10年擔任鄉鎮科技特派員。暑假,他帶著研究生們,在板源漁業展開實地教學,“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去年11月6—7日,第四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在安徽合肥舉行,儲張傑教授團隊歷經5年在浙江基地攻關完成的《來自大山深處的光唇魚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專案,獲博覽會金獎。
攻關成功的儲教授,首先想到的便是將科研成果應用於家鄉——安徽潛山的鄉村振興。由他擔任技術顧問的板源漁業於2020年春夏建成。板倉山澗的光唇魚們一不留神,被請入漁場的親魚池。作為人工繁殖的第一代親本,它們將在親魚池度過整個秋冬。
“經歷了寒冬的光唇魚,來年表現更優秀。這類似於胎兒分娩要經歷陣痛,有些植物播種或分株繁殖之前要經歷鎮壓、晾曬。”說起本行,儲教授眼睛發亮,表情特別生動。
在他繪聲繪色的描述裡,光唇魚展現了一年來的歷程:冬天,親魚池的水溫基本在10攝氏度以下,魚們幾乎不吃不喝;今年2月至5月,天氣漸暖,它們進入成長髮育期,親魚池裡模擬的流水,使它們恍若置身山澗,它們顯然不必再飢一頓飽一頓地辛苦覓食,只需對人工投餵、營養豐富的“配合飼料”飯來張口,公魚因專注生長而更加健壯,母魚更加大腹便便;5至7月,性腺陸續成熟的魚們分批來到繁育車間的孵化缸,得到無微不至的產前呵護,水溫被設定為最舒服的繁殖溫度——20至25攝氏度,公魚和母魚的狀態最好的精子、卵子經人工授精,全部匯入孵化缸,孵化成功率突破95%,比自然繁殖提高50%;3天后孵化出苗,這些嬌柔的稚魚將一動不動在缸底趴上3天,別擔心,它們自帶的卵黃會提供營養,使它們攢夠力氣;3天后,它們張開“櫻桃小口”嗷嗷待哺,這時候須投餵體型極細微的晶囊輪蟲,3天后改投水蛛,投2天;這就11天過去了,魚苗長到了每公斤3萬尾,脫離“嬰兒保暖箱”,移至室外的苗種培育池;再過一個月,它們能長大10倍,達到每公斤3000尾,體長約3釐米,此時的魚苗已安全度過從稚魚到幼魚的高風險階段,已足夠皮實,可以接受養殖戶們的認領啦!為便於操作,可將它們安置在養殖網箱內,按“傻瓜式”流程餵養即可,靜等它們慢慢地、慢慢地長大。
待到明年初夏時節,它們體重達到每公斤20至30尾時,便可出箱啦。原居大別山的光唇魚們,將陸續“遊”向長三角乃至全國,美滋滋地成為人類的桌上賓盤中君。它們中最健壯的公魚、母魚則被挑選為下一代人工養殖的親本,誕下“魚”丁興旺、綿延不絕的魚子魚孫。
鄉村振興路上的成績單
養殖鯽魚、草魚等常見魚類,通常數月即可捕撈;光唇魚從魚苗到上市,則需整整一年,且身型袖珍,大的也就一二兩。為什麼?儲教授解答:光唇魚是冷水魚,超過28攝氏度餌料飼養效率就會下降,微冷的環境讓它們生長緩慢,肉質因此更鮮滑;鯽魚、草魚等魚類,能耐受高溫,水溫即便超過35攝氏度仍舊無虞。
“目前,養殖光唇魚的收入更為可觀。”儲教授算了一筆賬:用靜水的土池子來養,每畝可產500公斤;用加了流水裝置的水泥池子養,因含氧量增高可加大養殖密度,畝產1000公斤。刨去每公斤的購苗、飼料等成本約40元,出售單價按每公斤140元計算的話,每畝土池子年獲利約四五萬元人民幣,水泥池子約八九萬。這是相當誘人的了!
板源漁業產出的首批魚苗,已進入長三角二十來家養殖戶的漁場。潛山市塔畈鄉的三四家養殖戶也躍躍欲試。塔畈鄉黨委書記程銀樓將這些養殖戶介紹給板倉村的板源漁業時,“儲教授他們很慷慨。”程銀樓說,“他們堅持第一批魚苗免費送,技術免費教,說這些魚本來就來自這片大山嘛,他們有責任讓這裡的養殖戶多受益,放下‘包袱’去賺第一桶金。”程銀樓很“看好”這些光唇魚,“用科研成果發展高階魚產業,可望在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前提下強農富漁,助力文旅,振興鄉村。”
儲教授的老家在潛山市源潭鎮雙林村,他深知鄉親們土裡刨食、勤扒苦做的不容易。山區平地少,溪澗旁巴掌大點的地方常被拾掇出來種點什麼,多一寸土地就意味著多一碗飯,多一盤菜。他小時候常和小夥伴們在山澗遊戲,要是能摸到像樣一點的魚,就會像小鹿一樣歡奔著回家。
昔日那份偶爾的驚喜,如今變成了攥在手裡的穩穩的幸福。板源漁業銷售到長三角地區及贈送給養殖戶的第一批光唇魚魚苗已超過500萬尾,這意味著一年以後陸續擺上餐桌的商品魚將達到15萬公斤,約2000萬元銷售額;隨著第二批、第三批魚苗更大規模繁育出池,上面的數字將翻番。數字是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項成績單,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的是農漁民越過越美的日子和青山綠水對人類的慷慨饋贈。
足跡循著初心
誕生於人工養殖的光唇魚魚苗,凝結著儲教授團隊的智慧和心血,把它們交給誰,儲教授可得好好考察一番,以確保這些魚寶寶們能長大成“魚”。為此,他先後讓十多家前來尋求合作的養殖戶吃了“閉門羹”。
“他那裡的水質偏酸性,不適合養這種魚。”在他看來,魚苗能不能賣出去反倒是次要的,保證養殖戶們的利益才是光唇魚人工養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此前在浙江基地的科技攻關中,數萬條光唇魚魚苗曾因水質偏酸而感染卵甲藻病,一夜之間幾乎全池覆沒,僅倖存28尾。絕不能讓抗風險能力較弱的個體養殖戶承擔這樣的損失!儲教授對水質設定了嚴格的PH值門檻:低於7不能養,高於7也得透過生態調控措施進一步提高其鹼性。
什麼生態調控措施?又得倚仗神奇的藻類。咱再來聽聽儲教授如何科普:對光唇魚而言,卵甲藻是有害藻類,小球藻、貼壁藻是有益藻類。PH值低於7的水質很容易滋生卵甲藻,感染這種藻的光唇魚會大片死亡,甚至整個養殖場面臨滅頂之災。光唇魚養殖過程中會產生排洩物,使水中的亞硝酸鹽、氨氮等成分增加,這樣的水很適合培植小球藻、貼壁藻,將這兩樣有益藻類引入培育池可提高池水的鹼性,PH值一旦達到8.5,光唇魚就很難再感染致病菌,叫人非常省心。
疾病防控、懷卵量提高、規模化繁育……回想幾度春秋換得一個又一個科技瓶頸被突破,儲教授從不言苦,樂在其中:我就喜歡幹這個嘛!
“我小時候,一下到水裡,就高興得不行。”他後來的足跡,正是循著初心:1984年,18歲的他考入浙江水產學院,198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安徽九成畈農場當水產技術員;在工作中深感知識的不足,於2000年考取華中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2005年考取華中農大的水產養殖博士研究生;畢業後來到浙江海洋大學當教師,無論寒暑,將“課堂”搬到一個個養殖場,在日曬雨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2012年前往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交流、學習水產養殖生態調控理念和措施;在攻關光唇魚人工養殖之前,他已在泥鰍、黃鱔、南美白對蝦、小龍蝦、河蟹等養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多項國家級金獎和發明專利……
這一路走來,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又一個設想已在他頭腦中漸漸成型——光唇魚是雌雄異體的魚類,光唇魚母魚的食用口感明顯優於公魚、母魚的體型也遠大於公魚。儲教授琢磨:有沒有可能,讓人工養殖的光唇魚的後代全部是母魚呢?在實驗階段,他已經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以雌核發育的母魚做親本,將其中一部分母魚透過人工干預轉為“假公”,即基因上仍屬母魚,但生理性狀表現為公魚。未經干預的母魚和被幹預的“假公”經人工繁殖,產下的下一代全部是母魚寶寶,經測試,這些下一代和自然界的母魚在基因序列、激素水平等方面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對食用者而言是安全的……
因為職業習慣,儲教授常常把公魚、母魚、精子、卵子等詞掛在嘴邊,在他眼裡,這些詞就是術語,攜帶的是純粹的科學之義。“儲公母”,採風團的韓可勝作家腦回路清奇,居然送給儲教授這樣一個謔稱。韓之所以這般大喇喇,竟是因為韓儲二人是40年前求學於潛山野寨中學的同班同學,此次偶遇是他們40年後第一次再見。面對老同學強塞的綽號,儲教授完全沒脾氣。人類、魚類等生命的繁衍繞不開公母精卵,生物的多樣化與和諧共生繞不開對生命奧秘的探索。探索無止境,最美的山林,最美的生活,一樣也不能少。
作者:寒江雪
編輯:江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