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食臘味。秋冬是製作臘味最好的季節。當鄉村左鄰右舍的院子裡,城市大街小巷的陽臺上,吊掛起一串串的臘腸、一塊塊的臘肉、整隻風乾的臘雞臘鴨臘魚臘兔,這是冬天來臨的訊號,也是節日的味道。廣府人喜歡吃臘味,廣東粵東西北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也造就出不同的區域特色臘味,主要有清遠連州東陂臘味、中山黃圃鎮臘味、東莞厚街臘味、江門外海鎮臘味、客家臘味等,最具特色的應屬連州的東陂臘味。
東陂臘味
相傳300年前,朝乾隆年間盛世太平,東陂人憑藉勤勞與智慧,過著富足的生活、六畜興旺,當時的豬肉除了正常屠宰銷售外,常有剩餘。時值冬至,有一屠戶把賣剩的豬肉用食鹽醃製後,用繩吊掛起來,讓風慢慢吹乾,後來連日大雪無法出門,屠戶便將風乾的豬肉取下煮食,發現味道不同一般,醇香可口,從此東陂臘味的風乾生產工藝便流傳下來。在東陂小鎮,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人口少,但是臘味的品種卻不少。製作臘味最主要的時機是秋分起,重陽之後,東陂臘味講究的是自然風乾,連州附近唯獨東陂鎮才能臘出好臘味。
東陂臘味
東陂鎮地理特徵是屬河床谷地,位於兩山兩水之間。秋冬時節,乾燥的冷風從南風坳吹來,與兩條河散發的水蒸氣糅合在一起,正好讓晾在天棚上的臘味慢慢陰乾。正是由於特定的風力、溫度、溼度,才形成了東陂臘味獨特的風味。因此,東陂臘味又有“風乾臘味”之稱,更有“天時地利厚賜”之說。東陂臘肉一般晾曬和風乾只需四到五天,生產的東陂臘味一般分為醬香型和白味型。製作東陂臘味,首先是選料,必須要新鮮的,新鮮屠宰不超過6個小時的材料,其次,除了鹽糖酒,什麼都不放,不下亞硝酸鹽。所以東陂臘肉從外觀上看,黑的是瘦肉,白的是肥肉,黑白分明。東陂臘味包括臘肉、臘腸、臘鴨等品種。
東陂臘味
臘味的製作,源於好幾個世紀廣東人儲存和烹飪食物的手段,因為風乾和晾曬是食品製作的精華,易製作、易烹飪、易儲存,這是廣東人的智慧與結晶,是廣東產品的瑰寶。廣東人喜歡吃臘味,臘肉焗飯就是一個摯愛,還有臘肉炒荷蘭豆、臘肉煲、臘肉的菜色數不勝數,廣東的蘿蔔糕就是臘肉類的典型。臘味飄香,母親把臘腸放在飯鍋裡蒸,整鍋飯都香噴噴的,臘鴨和臘雞則切成塊,加點蒜頭、辣椒幹蒸,酥香沁脾,最喜歡吃的是臘豬腳火鍋。冬日裡,粵北的山村寒風凜凜。這個時段,烹製一煲“臘豬手蘿蔔煲”,暖一暖胃,很適合溼冷陰雨天食用。先將臘豬手清洗乾淨後,放入滾水中,取出備用。蘿蔔去皮,切成菱形塊狀。鑊內放入臘豬手、蘿蔔塊、胡椒、適量水,蓋上鑊蓋,煮熟調味即可。臘豬手爽口甘香,清甜的湯底加點胡椒,十分暖胃。
臘豬手蘿蔔煲
每一款臘味產品並不是依葫蘆畫瓢就能製作出來,而是凝結了經營者無數的汗水與智慧,製作過程中的糖、鹽、酒比例的配置,碎肉的醃製時間、風乾時間等等都需要無數次的嘗試才能得出今天的“黃金比例”。就如香菇臘腸,看似簡單,卻飽經磨鍊,因為工場用的香菇是鮮菇,含水量大,脫水過程不能馬虎一點,否則製作出來的臘味水分過多、影響口感。2006年1月,東陂臘味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東陂臘味食用方便,可蒸、可炒、可煲、可焗,菜心(荷蘭豆)炒臘肉(臘腸)、臘味焗飯、臘豬腳煲等已成為連州著名美食,深受很多消費者的喜愛。我總覺得,在人們內心,嘗新的願望是永恆的,但時間久了,吃習慣了,這種被醃製風乾出來的含著溫暖、鄉愁和實誠的味道,也許比新鮮更為誘人,遠走他鄉也罷,堅守故鄉亦然,歲月愈久,味道愈濃。小夥伴們,冬天是臘味飄香的季節,東陂臘味,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