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我們國人而言,對於“涼”之一字特別敏感,也有著諸多的顧忌,就比如說,“不要喝這麼涼的水”、“不要吃太太涼的東西”,“這把遊戲涼涼了”等等。
我們為何對“涼”之一字如此顧忌?
因為在我們眼中,體溫是陽氣的表現。而陽氣又是我們生命正常執行的體現。所以,我們所體現到的涼,就意味著陽氣的匱乏和不足,同時也意味著生命的消逝。
然而,在我們的體內,有些部位是較為忌諱出現寒涼之感的。當然,手涼腳涼就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裡,可能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手涼腳涼的現象發生。這和我接下來要談及的話題相對比,實在堪緊要。
第一個:魄門發涼
我們的魄門和脾、腎兩髒的關係最為密切。脾,則主的是一身的運化。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的大小腸。因此,若是我們的脾陽不足,抑或是受到寒溼之邪的侵擾。那麼,自然而然地就會影響到大腸,以至於我們的魄門發涼。
我們的腎主大小二陰。若是腎陽虧虛,就會導致二陰失於調和。從而致使魄門虛冷。中醫常說,腎陽是我們一身陽氣的根本。
我們的督脈,又是一身陽氣的匯聚之海。而督脈又會循經會陰部位。因此,若是腎陽不足,督脈失於陽氣的濡養養。那麼,就極容易誘發魄門和會陰部位的寒冷之感。
所以說,若是我們脾腎陽虛到了一定程度。就極有可能導致魄門寒涼的發生。當然,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但是,這作為一種陽氣大虛的表象,還是需要我們保持警惕的。
遇到這類問題要如何應對?
一般情況下,則是多考慮藥用附子、肉桂、乾薑、巴戟天、續斷、白朮等。若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艾灸命門穴、足三里穴、腎俞穴、中脘穴來強補我們的脾腎之陽。
第二個:肚臍發涼
對於肚臍,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出生以前,肚臍作為橋樑溝通母體,傳輸營養物質。因此,這在古人看來,肚臍就是神賦於人體的最初門戶,所以把它形象地稱之為“神門穴”。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肚臍周圍有惡寒。時常感覺有冷風吹襲的感覺。這是極為不好的。因為這就預示著這類人有脾陽虧虛嚴重、水飲內停之象。
我們的脾,作為運化水液的中樞。若脾陽不足,無法溫煦我們的腹脘部位。此外,脾陽不足,還無法運化水飲。而水飲又為寒邪,極容易傷陽。因此,就會加劇區域性的發涼。所以,一旦出現了肚臍部位發涼,那就說明是脾陽虧虛嚴重,水飲內滯、阻滯陽氣無處升發的表現。
因此,時常有肚臍部位發涼的人,他們往往消化都不太好,與此同時,還伴有腸鳴,便溏、腹瀉,全身乏力、面色少華,腰膝沉重,舌淡苔白等症候表現。
要如何應對?
這就需要我們溫補脾陽,分利內飲了。一般常用藥為茯苓、白朮、黃芪、乾薑、良姜、制附片、肉桂、沉香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姜灸神闕穴、中脘穴等。
總的來說,我們魄門和肚臍周圍的溫度高低,和我們身體陽氣的多少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說,兩處位置的溫度變化,應引起我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