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EVEE(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A dog is a man's best friend. A cat is a cat's best friend."
養過貓的盆友們可能都聽說過上面這句俏皮話,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貓是貓最好的朋友。
雖然帶著玩笑意味,卻也真實反映出了人類在和貓長期相處過程中的矛盾心理。
不同於它們的“舍友”——狗,對於自己的鏟屎官,貓貓們時而柔情蜜意,時而冷淡疏離。恬靜似水的同時,又透出了一絲的野性難馴,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好奇一個問題——
貓,真的被馴化了嗎?
竊以為,除了人類,都是貓貓們的好朋友,我們不過是鏟屎官罷了(手動狗頭)(圖片來源:Hill’s Pet)
10000年也沒“養熟”的貓
對於科學家們而言,家貓是否已經被馴化也是一個值得爭論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考古記錄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
家貓和野貓在骨骼形態上十分相似,這讓很多問題變得複雜。所幸,透過其他資訊輔助進行推斷,我們依舊可以從人類遺址中發現的貓遺骸裡,窺見家貓被馴化的歷史。
1983年,考古學家們在塞普勒斯島上,發現了一塊距今8000年的貓的顎骨。由於貓並不是島上的土著,此項發現表明了人類已經將大陸上的貓帶上島嶼,卻並不一定意味著人類已經開始了對貓的馴化。
但隨後一個墓葬的發掘,則確定了塞普勒斯島上的貓與人類之間的聯絡。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墳墓,遺骨的附近有一個小坑,埋著24個完整的貝殼,以及其他一些石器和陪葬品,這意味著這位死者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讓人興奮的是,在人類骸骨的40釐米外,一具貓的骨架被發現了,骨骼的相對完整和周圍的沉積物都表明有人替貓貓挖了一個墳墓,然後將貓放在其中並迅速掩埋。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墓葬所處的時期大概是9500年之前,所以科學家們推測,對家貓的馴化可能發生在9500年前。
而後,對家貓和野貓遺傳方面的研究,又將家貓的馴化歷史再往前推了一段時間,推到了10000年前。
具體而言,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透過對非洲南部、亞塞拜然、哈薩克、蒙古和中東的979只野貓和家貓的DNA樣本進行測序和分析。
研究表明,野貓可以分為5個主要的譜系(lineage),分別是歐洲野貓(F.s. silvestris)、荒漠貓(F.s. bieti)、亞洲野貓(F.s. ornata)、南非野貓(F.s. cafra),以及一個囊括了家貓、分佈於中東的野貓和非洲野貓的譜系,研究人員將這個譜系稱為非洲野貓(F.s. lybica)。
這一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一句話概括就是,當前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家貓,其祖先都是非洲野貓這個亞種。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洲野貓這個譜系中,從以色列、阿聯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偏遠沙漠採集的非洲野貓DNA樣本和家貓,在遺傳上幾乎無法區分,這意味著中東地區或許才是家貓們的“快樂老家”。
非洲野貓,大家覺得和自己家的主子有啥區別呢? (圖片來源:animalworld.tumblr.com)
進而,科學家們透過分子序列對家貓馴化的起始時間進行了估算,但由於分子鐘理論不太適用於太近分歧的類群,因此,只能大概知道貓的馴化發生在過去10000年這個時間段內。
2017年發表的另外一項研究則對現代貓、以及來自15000年前到公元18世紀的考古遺址中古貓遺骸的DNA進行了分析,發現家貓可能存在兩次馴化的浪潮:
第一次發生在大約7,500年前的新月沃地;第二次則發生在希臘和羅馬時期,當時大量的貓從埃及傳出,向北傳播到波羅的海,向東則傳播到了伊朗。這一過程顯著增加了家貓基因中非洲野貓的遺傳成分。
看到這,大家已經基本明白了,家貓的馴化歷史並不算短,大約始於10000年前。
只是,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馴化,為啥咱家裡的貓還經常是一副“養不熟”的模樣呢?
溫和的人工選擇與狂野的貓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什麼是馴化?
馴化(Domestication)指的是一種生物的生長與生殖逐漸受另一種生物利用與掌控的過程。
對於人類而言,對動植物的馴化標誌著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變,具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沒有咱們祖先對於作物、家禽和家畜的馴化,大概也就沒有咱們吃飽穿暖的今天了吧。
人類馴化了牛的巖畫(圖片來源:britannica.com)
事實上,馴化(Domestication)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突發事件。
根據馴化的定義,大家也能猜到,動物的馴化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人類捕捉並飼養動物,而第二階段則會去有意識地控制被馴養動物的繁殖。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顯然佔據了主導地位,人工選擇定向地將對人類有利的變異進行了保留,讓攜帶有利性狀的個體更多地繁殖。
這在許多人類馴養的寵物和家畜身上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尤其是狗。我們的祖先將狗定向培育成看守、狩獵的好幫手,這使得狗和它們的祖先——狼,有了較大的區別。
但對於貓而言,情況又有所不同。
當我們熱情地呼喚一隻貓時,它可能只會不緊不慢地眨眨眼以示回應,甚至不理不睬。
此外,貓還保留了比狗更加敏銳的狩獵技能,被遺棄的貓大都可以在沒有人類幫助的情況下獨立生存。
貓在狩獵(圖片來源:discoverwildlife.com)
對於這一現象,溫和的人工選擇或許是一個合適的答案。
2014年,一項發表在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比較了家貓和野貓的基因組特徵,發現家貓與其野貓祖先在基因組上的差異遠小於狗與狼的差異,而且貓的基因組具有更溫和的人工選擇特徵。
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大都認為家貓祖先和人類的相遇始於貓鼠之間的博弈。
在新月沃地,人們開始窖藏穀物,這一習慣方便了鼠類的繁殖和壯大。聚居的鼠類對於貓的誘惑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人類的食物殘渣對於野貓也存在一定的吸引力,這使得家貓的祖先開始進入人類的活動範圍。
但是,它們進入人類的生活並不意味著失去了自己的自由(這樣看來真是渣貓無疑了)。
貓能捉老鼠,又不會造成多大的破壞,況且許多貓貓還十分可愛,這就讓人對家貓祖先的容忍程度大大增加,從而使得家貓隨著人類農業文明的向外播撒而傳播。
但貓和人類之間這種較為鬆散的聯絡,使得家貓的基因中並沒有留下太多被人工選擇的痕跡。
此外,相比起狗(約30000年),貓被馴化的時間還相對較短,直到最近兩個世紀,人們才對家貓新品種的培育花了大力氣。如今,大多數家貓品種都是19世紀在不列顛群島上培育出來的。
1871年位於英國的貓展(圖片來源:messybeast.com)
所以,想要家貓有“家”貓的樣子,需要的或許是更久的馴化時間,以及更大力氣的人工選育。
雙向奔赴的日子裡,誰才是被馴化的一方?
其實聊到這,家貓的馴化已經基本捋完,但是諸位鏟屎官們,你們在鏟屎的時候,是否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
懶惰如我,為什麼會每天還會給主子鏟屎,究竟是誰“馴化”了誰呢?
為了可以在城市養貓,人類發明了貓砂,養成了鏟屎的習慣。當貓打翻水盆、撓壞傢俱、傲慢無禮不給擼的時候,人類依舊恪守著鏟屎官的基本義務。
不僅如此,購物車裡,貓糧、貓砂,以及和貓貓有關的零零總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上面這個問題,你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參考文獻:
- Vigne, J. D., Guilaine, J., Debue, K., Haye, L., & Gérard, P. (2004). Early taming of the cat in Cyprus. Science, 304(5668), 259-259.
- Driscoll, C. A., Menotti-Raymond, M., Roca, A. L., Hupe, K., Johnson, W. E., Geffen, E., et al. (2007). The Near Eastern origin of cat domestication. Science, 317(5837), 519-523.
- Ottoni, C., Van Neer, W., De Cupere, B., Daligault, J., Guimaraes, S., Peters, J., et al. (2017). The palaeogenetics of cat dispersal in the ancient world.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7), 1-7.
- Driscoll, C. A., Macdonald, D. W., & O'Brien, S. J. (2009). From wild animals to domestic pets, an evolutionary view of domes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Supplement 1), 9971-9978.
- Montague, M. J., Li, G., Gandolfi, B., Khan, R., Aken, B. L., Searle, S. M., et al. (20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at genome reveals genetic signatures underlying feline biology and domest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48), 17230-17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