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劉豔傑
在東經120度09分和北緯35度46分的廣袤海洋上,矗立著一座海拔513.6米、面積7.66平方公里的小島,這便是我國北方第一高島,也是山東省青島市最大的有居民海島——靈山島。靈山島位於黃海海域,距青島西海岸新區碼頭9.2海里,常住居民2400餘人。
近年來,作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面對海島保護難度大、保護性開發無經驗可循的現實情況,西海岸新區政府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爭創“碳達峰、碳中和”區域性先行示範區為目標,推動傳統海洋漁業、休閒生態旅遊等產業不斷升級,在邊幹邊試中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協同發展之路。
綠色海島保護:生物多樣性是靈山島的生存發展之本
從空中俯瞰,靈山島宛如一塊碩大的碧玉浮於海面,青翠欲滴。
“靈山島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超過80%,6種複雜地貌、423種植物造就了這裡豐富多彩、獨一無二的生態環境。”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副主任姜霞介紹,靈山島周邊海域有100多種浮游動、植物;春夏之交,梭魚、黑頭魚等魚類洄游至此產卵繁殖;每年還有300多種候鳥途經此地,其中不乏國家瀕危物種。
“海洋、山林、魚群、飛鳥……靈山島能有這般模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姜霞說,除了出臺一系列法規制度為“生態優先”保駕護航,靈山島自然保護區還與新區人民法院共建了山東省首個海島生態巡回法庭——靈山島環境資源巡回法庭,為完善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提供司法保障。同時,設立“生態文明大講堂”,邀請中國海洋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講授生態保護知識,不斷強化村民的環保意識。
為了給海島減負,靈山島自然保護區指定一家船務公司,明確建材、車輛等大型貨物進島流程,村民若有 需求,須提出申請並公示,簽訂承諾書和責任書,堅決杜絕多餘的一塊磚、一輛車進島。
1986年靈山島開始實施退耕還林,迄今已還林3500畝。在退耕還林中,西海岸新區政府率先建立了海域海島生態補償機制,確保海島居民有穩定的資金收入,有效調動了他們的生態保護積極性。
如今,守護靈山島成為每一個村民的自覺行動。在毛家溝村,有一棵800多年的老黃楊樹,村民馮美玉告訴記者,這棵樹是所有村民的“寶貝”,個別遊客為了拍照方便會有一些拉拽枝葉的行為,村民看見了就會馬上過去制止。
姜霞告訴記者,如今,靈山島的生態保護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靈山島智慧生態管護平臺上線後,可以透過大資料、無人機以及高分辨衛星遙感影像、AI智慧等智慧化方式,實現整個島嶼的全方位、全天候管護。
藍色產業發展:聚焦海洋牧場,發展生態旅遊
靈山島既是生態島也是旅遊島,每年約有12萬遊客登島遊玩。隨著養殖業、捕撈業、旅遊業的逐步興起,當地居民紛紛開起了農家宴、民宿,各類投資者也紛紛登島。目前全島已建成兩家海洋牧場和165家特色民宿,生態旅遊集聚效應逐步釋放。
“養殖業和捕撈業曾是島上居民最主要的創收方式。但傳統的粗放型漁業生產會使海域生態受損、資源衰退,生產方式亟須升級。因此,在保護生態、涵養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成為靈山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靈山島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兼靈山島黨工委副書記佀慶葉告訴記者,在靈山島附近海域,他們大力發展人工魚礁、底棲漁業。目前,已構建人工魚礁58000餘空方,透過持續增殖放流,力爭到2025年產量突破380萬公斤。
同時,為了破解靈山島民宿、漁家樂業態標準不高、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靈山島自然保護區還成立了生態旅遊業協會和漁家樂協會,引進高階民宿,促進有序競爭。
“島上投資不容易,投資成本大概是內地的3倍左右,我現在已經投了2000多萬元。我看好靈山島的生態環境,這裡的發展適合打‘持久戰’。”在溝南崖村,記者見到了“水靈山舍”民宿老闆孫明明,喜歡海島生活的她從城市來此紮根,承包了數百畝海域做海洋牧場,還租購改造了溝南崖村的傳統村落做主題性民宿,成為旅遊產業的帶頭人。
桑吉爾多民宿也是落戶靈山島的高階民宿之一,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主管荊曉明告訴記者,今年黃金週,他們的11間客房都訂滿了,價格從900多元到1680元不等。雖然價格不低,但靈山島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很受遊客青睞。“海島旅遊嘛,即使不出門,對著大海發呆也是極好的。”荊曉明說。
在產業振興的同時,靈山島一直堅持進行“雙碳”探索。“我們對全島的農家樂、漁家宴、漁船、機動車等進行了清單制定、本底調查、碳排放核算,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取暖、光伏發電、垃圾分類等新體系建設。”佀慶葉說,目前,他們正在探索推廣使用潮汐能,最佳化新能源供給方式。
紅色黨建引領:從居民出島辦事到政府進島服務
民生服務保障滯後曾是影響靈山島宜業宜居的主要障礙。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近年來,靈山島自然保護區堅持黨建統領,建立了“保護區黨工委統籌部署、新村黨委整體推進、網格黨支部貫徹落實”三級組織架構;創新實施“3+2”工作機制,即班子成員每人輪流進島工作3天,工作人員每週在島外工作3天、島內工作兩天,變居民出島辦事為政府進島服務。
2020年,靈山島自然保護區幫辦代辦服務站成立,政府為海島居民量身定製了多項服務清單,居民可透過幫辦、代辦、預約辦、諮辦和櫃檯等多元化服務方式完成事項辦理。
“現在老百姓辦事方便多了,很多事項不用出島就能辦好。”服務站工作人員唐亞男告訴記者,像商戶的證照辦理,可以實現不出島受理、不見面審批,稅票也可以代開代辦。
2021年2月,投資20餘萬元的靈山島居家社群養老服務中心也投入使用,島上500多名老人成為直接受益者,其中就包括85歲的李文校。李文校是獨居老人,養老服務中心每天都會安排服務員上門打掃衛生、做飯,陪老人聊天,幫老人取藥,還為他簽約了家庭養老床位。
海島要保護性發展,勢必會將很多高能耗專案拒之門外,減少就業機會。為了給島內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靈山島自然保護區以黨組織聯建共建為紐帶,搭建收益平臺,為居民釋放紅利。比如,先後與青島市環保局、西海岸新區海漁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的7個黨組織簽署聯建共建協議,簽約落地了海島生態修復、靈山島路島交通碼頭改擴建、海水淡化等20餘個海洋生態專案;建成並執行海島岸線生態觀光園,新增就業崗位150餘個,集體年增收近50萬元。
國家級海洋公園、全國林草科普基地、全國首批地質文化村鎮……在“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下,靈山島有了越來越多的“身份標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正在這裡一步步實現。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0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