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廠村位於妙峰山鎮西北部,面積12.5平方公里,人口210戶、417人,黨員40人,村“兩委”班子成員6人。我們有屬於村集體的3A級景區——神泉峽景區。2017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227.9萬元,人均勞動所得15661元。
近年來,炭廠村因地制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主要產業定為林果業,建起了百畝蘋果園,七十畝核桃園,八百畝食用杏仁基地,此外還種植了花椒,海棠、櫻桃、薄皮核桃、紅頭香椿等經濟樹種。炭廠村自然風光秀美,山水相依,神泉霞風景區就坐落在此,因此,該村確定了以旅遊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思路,不斷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旅遊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炭廠村主要有三大文化傳承:一是黑色文化。明清時期為皇宮御用木炭基地,新中國成立後停止燒炭。二是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是永定河北中共領導政權昌宛縣佐公署所在地,曾13次被日本人燒燬,10人壯烈犧牲成為烈士,但今天村莊依然生機勃勃,被稱為“燒不掉的炭廠”。三是綠色文化。新世紀以來,村莊守護青山綠水,維護生態平衡,利用綠色資源促進綠色發展。
炭廠村經歷了三次產業轉型:第一次由燒炭業轉型到種植業;第二次由種植業轉型到林果業;第三次由林果業轉型到生態旅遊業,實現了產業興村。
黨的十八大以來,炭廠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援和村黨支部的領導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成功打造神泉峽景區,走上了生態旅遊綠色發展道路,發展了一批民俗旅遊專案,實現了村民脫貧致富,壯大了集體經濟。先後被評為北京市“五個好”基層黨支部、“市級民俗旅遊村”、“首都文明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村”。
炭廠村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現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原始的燒炭業到生態旅遊業,先後經歷了三次轉型發展,用行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出“依靠自然山水資源、走發展旅遊興村富民之路”的思路,打造神泉峽景區,走生態富民的新路子。現在,神泉峽風景區已成為3A級景區,盤活了村裡的資源,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2017年實現景區收入180萬元,村民分紅人均1000元。今年已接待遊客6萬多人次,預計全年收入300萬元。
一是改造舊村,提供“安居”服務。2013年7月,開始實施“險村搬遷”,涉及206戶、379人。採取原拆原建的方式,因地制宜進行房屋改建,到2017年基本完成改造工程。炭廠村的改造體現了區委提出的“村址不變、宅基地位置不變、衚衕肌理不變、文物樹木不變、老宅院不變、一宅一戶不變”的要求,沒有大拆大建,基本保持了炭廠村原有的風貌。還同步實施了煤改電工程,同時完成村莊5座公廁提升改造,實施低電壓線路更新,保障村民的用電需求。二是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提供“樂業”服務。借鑑股份制的產權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成立了炭廠西溝旅遊開發中心,以乾股形式分配村民,從2009年開始實行股份制,現有股民383人。在組織管理上,以黨支部、村委會作為管理方;在利益分配上,用按股分紅代替了原來的平均分配。另外,還開發了售票員、生態管護員等就業崗位20多個。同時,積極培育民宿旅遊接待戶,全村已有民俗旅遊戶30戶,村黨支部聘請專業老師進行接待培訓和農家菜品烹飪現場授課,並與農廣校和社群學院一起,共同研究推出包含近50種餅的“泉餅宴”。現在,由於村裡就業崗位的增加,村民收入的增加,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村居住和就業,村民的生育積極性也提高了,近兩年新生嬰兒就有20多人。目前,炭廠村從上一輪的低收入村到現在沒有一戶低收入戶,成了妙峰山鎮“精準脫貧”的典型。三是完善惠民強村福利政策,提供務實服務。我們在國家大的社保政策之下,努力提高村民的保障。我們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100元生活補貼、為每位村民贈送5個股份、開發村民就業崗位。集體經濟的發展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而這些服務保障則讓大家的心甜起來。產業有了,保障好了,心氣兒也順了,依靠雙手勤勞致富的志向也更加堅定了。
炭廠村與大溝村、上葦甸村、嶺角村、禪房村、黃臺村、陳家莊村、丁家灘村、隴駕莊村、下葦甸村、水峪嘴村、斜河澗村、擔禮村、桃源村、櫻桃溝村相鄰。
2020年11月,炭廠村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2019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炭廠村榜上有名。
2016年1月,炭廠村入選第三批美麗宜居村莊示範。
炭廠村附近有妙峰山、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紀念館、戒臺寺、潭柘寺、雙龍峽等旅遊景點,有京白梨、妙峰山玫瑰花、京白梨、門頭溝京西白蜜、泗家水紅頭香椿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