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孝文帝到永固陵向馮太后辭行,隨後他親率大軍踏上了南征的漫漫征途。
前面我們講過,遷都洛陽這件北魏歷史上最著名的重大事件居然在《魏書》裡一筆帶過,沒有過多記載,這種情況是極其反常的。
《魏書》沒有記載,那就只能靠我們自己在史料中去尋找蛛絲馬跡了。透過梳理史料,可以發現早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時,孝文帝可能就已經產生了以南征為藉口行遷都之實的想法。這個月,南方蕭齊境內的襄陽蠻雷婆思等人率一千三百戶“內徙”,內徙是南北朝時的常用詞,說白了就是投誠歸順,棄暗投明的意思。
這幫歸順的蠻人被安置在太和川,此事很大程度上勾起了孝文帝逃離平城,入主中原開創新局面的念頭。果不其然,半個月後的六月,孝文帝便宣佈要南征蕭齊,效法太武帝拓跋燾策馬中原,開疆拓土。
訊息公佈後,孝文帝馬上派人到洛陽東北的黃河上修浮橋,為大軍南下做好保障工作。同時為了爭取中原民心,他還特意下詔免去了徐、陝、岐、東徐、洛、豫七個州的軍糧。又在平城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和軍事演習,為南征熱身。
孝文帝這次是要親自掛帥出征的,足見他對此次南征的重視程度。那麼問題來了,皇帝走了,平城朝廷由誰留守負責呢?
這個問題孝文帝早就想好了,他在六月立皇子拓跋恂為太子,將他留在平城監國,負責太子留臺的日常政務處理。冊立太子自古以來都是國家大事,為了慶祝冊立太子,孝文帝下詔普天同慶,對那些生活困難的貧困戶賞給他們每人粟五斛。
慶祝完就該辦正事了,孝文帝下詔平城戒嚴,進入戰前動員狀態。就在此時,南方傳來一個好訊息,齊武帝蕭賾駕崩,他的孫子蕭昭業即位。
按說人家剛辦了喪事,你不能這時候打上門吧,這叫“禮不伐喪”,儒家非常重視這個,推崇儒家學說的皇帝也大多都能做到這一點。例如當年北宋和南唐對峙時,南唐中主李璟病死於南昌,後主李煜派人向北宋告哀,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趁機滅掉南唐,如果此時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是會被人恥笑的。
宋太祖趙匡胤當然清楚這一點,所以他馬上派人到江南去參加李璟的追悼會,送上大宋的一份哀思,並同意了李煜的請求,給李璟開了綠色通道,允許他享受皇帝使用的廟號。
漢人對“禮不伐喪”比較認同,但也僅僅是漢人自娛自樂,鮮卑人對這一套不感興趣,你家辦喪事,我正好落井下石。
八月,孝文帝到永固陵辭行,隨後大軍自平城出發南下,“步騎百餘萬”,這是《魏書》裡的原文,一百萬大軍,感覺這牛在天上飛得不低,這得使出多大的力氣吹呀。
我國古代的戰爭在談到雙方兵力時,一貫有吹牛的優良傳統,一來壯聲勢;二來嚇敵膽。赤壁大戰,曹軍號稱八十萬,實際上只有二十餘萬,孫劉聯軍號稱二十萬,實際上只有五萬人,這就是經典案例。
至於北魏這百萬大軍到底有多水?據推測,南征魏軍大概有十幾萬人,這個數字還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不過從史書記載中發現,與其說是南征,不如說是搬家。朝廷文武百官大部分都走了,甚至連那些退居二線,整天在家裡打牌搓麻將的鮮卑元老貴族們都隨軍南下了。
這還不夠熱鬧,太尉拓跋丕甚至建議皇上把後宮的佳麗們也帶上,也好在路上給皇上跳舞唱歌解悶。自古以來沒聽說哪個皇帝親征帶一幫妃子的,何況自古軍中就有不帶女人出征的規矩。
孝文帝也覺得這建議太荒唐,駁回了拓跋丕到的建議,說出徵上戰場不談後宮之事,這事兒不要再說了。
大軍自平城南下,途經肆州、幷州,翻越太行山,在河陽(今河南孟州市西南)渡過黃河,到達中州名城,魏晉故都洛陽。這是孝文帝即位以來首次走出黃土高原,渡過黃河進入中原腹地,初來乍到還是老規矩,先賞賜東西,爭取中原民心才是最重要的。他下詔給洛、懷、並、肆四州之民,又是升官加爵,又是賞賜財物,對那些困難群眾、單身漢、五保戶則是賞賜糧食和布帛,有才華的年輕人更是直接由皇帝安排工作,你說上哪兒找這麼好的皇帝。
做足一系列的功課後,孝文帝終於來到了這座被戰火毀滅的古城,此時的洛陽經過連年戰亂破壞,早已淪為一片廢墟。在群臣及當地駐軍的陪同下,孝文帝平生第一次走進這座荒蕪的古城,看到眼前的這片廢墟,孝文帝很難把它和當年盛極一時的漢魏國都聯絡起來,他不相信這個就是二百年前他的祖先沙漠汗念念不忘的洛陽。如今這裡房倒屋塌,城牆傾倒,城中野草瘋長,皇宮大殿遺址上隨處可見精美的漢代瓦當殘片,遠處的山坡上還有村民在放羊。
此情此景令孝文帝悲從心生,對群臣嘆道:晉朝不修功德,早早丟掉江山社稷,如今居然荒廢成這幅樣子,朕看了非常傷心難過呀。
“晉德不修,早傾宗祀,荒毀至此,用傷朕懷。”
說著情不自禁唸了一首黍離之詩,併為之流淚。什麼樣的詩能讓一代帝王為之失態呢?這首詩那可是大有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