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石家莊作為全國唯一叫“莊”的省會城市略顯尷尬,也每每被網友們列入“改名失敗城市”之榜首,抖音上也有流傳甚廣的“我乃石家莊趙子龍”的梗。可能石家莊自己也覺得彆扭,於是常常能看到石家莊官方往往習慣以“省會”作為自稱,這在其他省會城市並不多見,而民間也以略顯自嘲的口吻祭出了 “國際莊”的暱稱。
說起石家莊這座城市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曾經的火車站讓一個小村莊逆襲上位,發展成了大城市,但這個過程其實並沒這麼簡單,也有一些波折。不過,石家莊的簡稱“石”卻是根正苗紅的,只可惜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實石家莊的建城史可不止火車拉來這麼簡單。現在可考的歷史中,在石家莊這塊古老的大地上,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城市的發端。其中最著名的石邑城,舊址位於今石家莊西南10公里,北故邑村南,存續超1000年,遺有城垣故址,城牆尚存。因政體沿革,還有第二個石邑城,存續400年。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城遷址到萬夏(今石家莊橋西區振頭村)。
春秋戰國時期,石邑城就是軍事城的建制,當時屬中山國。因地屬太行山麓、井陘隘口,是當時關中(陝西)通往晉地(山西)再通往燕趙(河北)齊(山東)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晉國、魏國、趙國爭相覬覦,反覆爭奪的地方。史書有著許多諸侯國爭奪中山國及石邑城的記載。
石邑城最早的歷史應在春秋時期,這期間記載較少。公元前407年,魏國發兵滅亡中山國,石邑城歸屬魏國。《史記·趙世家》記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
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復立中山國。石邑城迴歸中山國。因趙國不斷髮動進攻中山國的戰爭。為了防備趙國入侵,中山國在石邑城西部5公里的太行山麓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成侯六年(前369年),中山築長城。”
石邑城曾被割讓給趙國。《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王軍取郜、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 郜就是今高邑縣,石邑就是石邑城,封龍就是今元氏縣,東垣就是位於石家莊北郊的東垣古城。
公元前296年,趙國滅亡中山國,石邑城終歸趙國。《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三年,滅中山。”
戰國後期,石邑城仍是各諸侯國爭奪要地。《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記載:“趙王復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 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從太原經井陘至石邑是重要的軍事交通要道。
秦朝實行郡縣制,石邑城正式設縣。1957年在遼寧寬甸出土一件刻有“元年丞相斯”“石邑”“武庫”字樣的銅戈。說明秦朝丞相李斯曾在石邑城監造兵器,並建武庫。兵士們帶著這裡生產的兵器,轉戰到東北。可見當時這裡已經成為秦朝的一個重要城鎮和大型兵器製造基地。
西漢置石邑縣,屬常山郡。後漢光武中興後曾一度撤銷,漢末又復置。歷經魏、晉,到北齊時曾一度將井陘併入石邑,石邑改稱井陘,治所仍在石邑城。
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石邑城遷址到萬夏(位於今石家莊橋西區振頭村)。這就是第二個石邑城。
唐武德初(公元618年),這裡又為恆州治所,至今振頭村民還有一種流傳,說這裡原是洪州城,是宋將穆桂英大破洪州的地方,實是劇作家將“恆州”誤記為“洪州”(方言裡發音相似)。
自隋至宋,振頭(鎮頭)作為石邑縣治和恆州州治,先後約400年之久。宋開寶六年(公元968年)石邑縣併入獲鹿,治所西遷。至此,兩個石邑城均至荒落。
千年古城隱姓埋名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段輝煌的歷史卻成了被塵封的往事。
宋代之後,石邑城被迫隱姓埋名。從五代十國到宋朝初年,石邑縣一直處於兵荒馬亂的局面,許多居民逃往獲鹿縣進山區避難。在這種形勢下,宋開寶六年,石邑縣與獲鹿縣合併,石邑縣從此消失了。更可惜的是,獲鹿縣為儘快消除石邑縣的原有影響,將石邑城的名字給換掉了。因這裡曾經是鎮州首府,其規模又是鎮中之首,因此改名為鎮頭。20世紀50年代推廣簡化字,鎮頭就成了現在的振頭。
石邑縣被取消了,但其影響卻長久存在,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記。如城南五里處,東西毗連著兩個居民點,分別叫東五里莊、西五里莊;城南十里處的居民點叫做十里尹村;城西北居民點正對著城西北角,因此叫做城角莊。石邑駐軍較多,城東南有一個三軍校場,其東西兩側的居民點分別叫做東三教村和西三教村。城東北有一個較大的草料倉庫,俗名草料場。清朝編纂的獲鹿縣志記載鎮頭有兩個社倉,一個在其東北三里處,一個在其西南七里的南北村村邊。為方便耕種城東北草料場的土地,石邑人在那裡建了一個小居民點,名叫石家莊。就是這個石家莊,在近現代史上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奇蹟。
火車讓古石城重獲新生
清朝末年,火車傳到了中國,經過幾次短途試修,才開始修建北京到漢口的鐵路。1902年,在石家莊的村東口修建了一個火車站。由於石家莊當時只是一個有6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所以在火車站的名稱問題上處於劣勢。當時的隸屬關係是正定府、獲鹿縣、鎮頭鄉、石家莊村,鎮頭利用權利強行冠名為鎮頭火車站。火車站東南不遠處有個休門村,其村子較大,以燒鍋制酒聞名於鄉。有幾個社會賢達人士,整天到縣府告狀,說石家莊太小擔不起火車站名,鎮頭又離得太遠,也不應冠名,只有休門村又大又近,因此火車站應叫休門火車站。獲鹿縣只好開會研究,最後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決定將石家莊與休門各取一字,叫做石門火車站。1907年又修建了石家莊至太原的鐵路,叫做正太鐵路,多年後才改名為石太鐵路。
京漢、石太鐵路之後又修建了石(家莊)德(州)鐵路,石家莊成了全國少有的幾個鐵路十字交匯點之一。隨著車站規模迅速發展,站務、機務、司乘、裝卸各項工作均要配套,很快又建了鐵路車輛維修廠。最初,車站前只有一個賣煎餅果子的小攤位,後來飯店、旅店、商店、貨棧等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建築業、紡織業、鐵木工廠也都帶動了起來。民國元年獲鹿縣經上級批准以十個大村鎮統領十個行政區,其中就有石家莊鎮和石家莊區(當時未叫石門)。民國十四年,南京政府下令將獲鹿縣分為兩部分,西部為獲鹿市,東部組建石家市。後來獲鹿市又恢復為獲鹿縣,石家市改成了石門市。1947年11月,石門市解放,經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同意,於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改名為石家莊市。但當時很多時候還會出現“石門”、“石家莊”兩名共存的情況,為了加以明確,市裡上報省裡建議因“石門”二字系日寇時期所改稱,仍用石家莊名稱,並獲得批准。
從此石家莊市的市名得以正式確定。石邑之後,歷經了石家、石門……這座以“石”命名的城市獲得了新生,也成了迎接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座大城市。
完整地回看這段歷史,也就不必為這座省會城市被叫作“莊”而尷尬,說明其接地氣,或者說是古城獲新生。但要說文化底蘊,光這綿延一千四百多年的石邑古城(可考歷史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就可以讓這座城市底氣十足,切不可妄自菲薄,雖然現在可考的歷史比北京的城之源——琉璃河燕都遺址(距今三千多年)略有不及,但也足以引以為豪。
更加有幸的是,從石邑城到石家莊,這個最核心的“石”字仍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