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名嶽木蘭山,我曾先後遊覽過四次,每次遊覽後都有不同的感受,印象深刻。
兒時常聽人們講述花木蘭的故事和木蘭山的傳說:如木蘭彎弓征戰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木蘭幹砌”建築格局的神奇,“木蘭山的菩薩——應遠不應近”的俗語……這些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也總想到木蘭山一探究竟。
1971年元旦,我登臨木蘭山的願望得以實現。那天清晨,我和幾位好友約就,從王家河出發,步行三十餘華里到達長軒嶺,跨過架設在灄水上的浮橋抵達河東岸,而後沿著張家衝後的一條山路前行。山路崎嶇陡峭,石峰壁立,我們時而扯著路邊的藤蔓,時而抓住道旁的樹枝,時而扶住擋道的岩石,努力向山上攀登。儘管山路險峻,朔風陣陣,但依然阻擋不了我們登山觀景的熱情。
那時的木蘭山植被覆蓋率不高,那些點綴在山嶺上隨風搖曳的松樹,也算得上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好不容易上到半山腰,有人驚喜地喊道:“看,那是南天門!”我心中不免竊喜,據說,只要到達南天門,就已經走了一半的路程,至木蘭山主峰——金頂,那是指日可待了。
從南天門至金頂的山路全是用青石板鋪砌而成的石階,遠遠看去,恰似一股瀑布從山巔一瀉而下,蔚為壯觀。上山的臺階儘管很陡,但我們登山的勁頭卻是十足。我興致勃勃地踏著石階向金頂挺進,不禁吟誦起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的《廣西白龍洞題壁詩》,“挺身登峻嶺,舉目照遙空……臨陣稱將勇,玩洞羨詩雄……”全詩大氣磅礴,彰顯了作者雄姿英發,壯懷激烈的英雄氣概。
上山時那可是卯足了勁,可是到達金頂,走進那一幢幢道觀廟宇,所見一片狼藉:大殿裡一尊尊佛像被推倒在地,斷壁殘垣,慘不忍睹。這是“文革”初期,木蘭山下黃陂三中的革命小將們高喊著“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破四舊,立四新”等慷慨激昂的口號,義憤填膺地衝上木蘭山,一夜之間將各個廟宇中的佛像推倒、砸毀。
自隋唐以來傳承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木蘭山佛道兩教宗教文化就這樣毀於一旦,黃陂區前教委主任林家宏在其撰寫的《林教頭風雨六十年》中曾詳盡地敘述了這場浩劫的經過。當年他正在黃陂三中讀書,停課鬧革命。此刻,我們遊覽的興致蕩然無存,最後只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1988年5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學校組織全體初三教師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外出觀光活動,地點在木蘭山。我們乘車從學校出發,一路南下進入黃陂縣城,而後沿著木蘭大道向北挺進,途徑羅漢、研子抵達長軒嶺,客車又轉頭沿著長(軒嶺)塔(耳)公路向東行駛,跨過新建的的木蘭大橋,繞著木蘭山北麓前行約兩公里,轉頭穿過那座高大雄偉壯觀的木蘭山牌樓,進入木蘭山風景區。客車沿著通往木蘭山的盤山公路行駛,公路依山而建,蜿蜒曲折,險峻陡峭,可稱得上是典型的“山路十八彎”了。
改革開放後的木蘭山,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群巒秀峰,植被豐厚,林木參天,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客車沿著盤山公路來到半山腰的停車場,我們紛紛下車,穿過車站廣場,拾級而上,越過南天門,跨過好漢坡,直奔金頂而去。臨近金頂,沿途所見道觀廟宇外觀光彩靚麗,裡面佈局煥然一新:新塑的一尊尊佛像金碧輝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善男信女們正在佛堂裡禮拜參禪,香火鼎盛。
木蘭山古建築群,佔地3萬餘平方米,建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形成規模宏大的宗教群。在書有“忠、孝、勇、烈”牌匾的木蘭將軍廟中,我們觀瞻了新塑的木蘭將軍雕像:她身著戎裝,端坐椅上,目視前方,氣宇軒昂。她左手按住腰間的劍柄,右手搭在脾間,眉宇間透露出一股凜然正氣。“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我吟誦著唐杜牧的詩句,腦海中立馬浮現出《木蘭詩》中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願回家團聚的巾幗英雄形象。
1999年10月上旬,臺灣三姑媽的長女(我的表妹)回大陸探親,返臺前,表妹的堂兄(在木蘭山微波站工作)提議去遊覽木蘭山,以盡地主之誼。臨行前,家居武漢的么叔叫我和兄長陪同前往,我們欣然應允。兩輛小轎車載著表妹和隨行人員,從前川街出發,沿著木蘭大道向北行駛,抵達長軒嶺街後轉向東面,沿著長(軒嶺)塔(耳)公路前行。小車跨過木蘭大橋,穿過進入木蘭山風景區的牌樓,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來到位於半山腰的停車場,而後又沿著依山開鑿出來的盤山公路向木蘭山的頂峰——玉皇閣方向前行。
從木蘭山腳下到半山腰停車場那段盤山公路儘管蜿蜒曲折,但坡度不是很大,可是從停車場至玉皇閣的盤山公路就險峻多了。公路全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來的,不僅坡度大,而且急轉彎也多,我坐在車上,心幾乎提到嗓子眼上。虧得兩位司機的駕駛技術過硬,車輛方平平安安抵達位於玉皇閣前的招待所門前停下。
玉皇閣坐落在海拔520米的千尺峰山上,始建於唐代,閣高10米,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座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幹砌而成。在先前的遊覽中,我曾發現,木蘭山上的古建築群都是這樣的格局,這大概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木蘭幹砌”這一典故的由來吧。
下車後,我們登上千尺峰頂,極目遠眺:木蘭山山勢嵯峨,群峰攢族,雲霧繚繞,古木參天。山上那古樸別緻的建築,其中不同的石林,奼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盡收眼底,讓人大開眼界,讚歎不已。
2014年6月下旬的一天,應曾在黃陂“共大”高考補習班一起耕讀過的姚世廉同學的邀請,我再次登臨木蘭山。同行的有劉兆基、劉耀元兄弟,從深圳回鄉探親訪友的田星同學及其家人。感謝姚世廉同學用專車把我和劉氏兄弟從前川街接到木蘭山風景管理處,承蒙姚世廉同學的學生時任木蘭山風景管理處副主任胡劍中先生的關照,為我等不辭勞苦,接風洗塵。
原計劃這次的同學聚會是要登臨木蘭山的主峰——金頂觀光遊覽的,然而天公不作美,我們從上山之時起,暴雨就一直下個不停,整座木蘭山籠罩在一片煙雨迷濛之中。為安全起見,登臨金頂遊覽的計劃只好作罷。
我們打著雨傘,佇立在離木蘭山風景管理處不遠的一塊岩石上,觀賞大雨滂沱中木蘭山的景緻:時值盛夏的木蘭山,群巒秀峰,昂立天宇,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宮觀櫛比的古代廟宇,十里槐花,煙雨中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盛夏如春的宜人氣候,那條如綵帶般從山腳一直飄蕩到山頂的盤山公路,漫山遍野競相開放散發出醉人清香的木蘭花,無不令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午餐是胡先生在木蘭山風景管理處招待所為我們安排的。開席前,胡先生向我們介紹了木蘭山風景區的總體佈局,風景區的特點及風景區未來的發展方向。席間,我們頻頻舉杯,開懷暢飲。散席後,胡先生贈送每人一本《木蘭山志》以作紀念。我開啟書的扉頁,發現胡先生竟是《木蘭山志》編纂小組組長。這樣一部介紹木蘭山人文歷史景觀的大部頭作品的問世,胡先生該是耗費了多少心血。
木蘭山是旅遊勝地,同時也是著名的革命搖籃,是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的誕生地,吳光浩、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木蘭山留下了戰鬥的足跡。今天我們登臨木蘭山,在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要傳承紅色基因,以示對革命先輩的緬懷。
本文作者王治海授權印象黃陂釋出
關於作者 王治海,男,黃陂王家河人,中學高階語文教師。怡情于山水,鍾情於文學創作。自號“甘露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