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行》
一 序言
清晨,一片樹葉正在經歷著生命的甦醒,
沉思而寧靜,駐立且執著,
歷史悠久的北京城,亦迎來了她嶄新的一天。
三千年建城史,近千年建都史,
古韻斑斑而過,文明絲絲悠長,
彷彿每一寸土地都在訴說著無盡的故事。
從天安門到故宮,
從景山到鼓樓,
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
呈現的是印記於中華大地之根的“中軸線文化”,
在《周禮·考工記》思想指導下:
帝王們的都城以皇權建築為核心,
逐漸形成了一種“脊樑式”建築佈局,
是封建皇權集中的佈局格式,
伴隨著各朝代的變遷而不斷髮展完善,
突出展現了封建文明的皇家威嚴。
最終於時代的變遷中演變成了一種文化,
與歷史脈絡平行,
於歷史脈絡傳承。
二 建築 情懷
位於北京核心地帶的城市中軸線,
猶如一條瑰麗的綵帶,
將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相連,
明珠一般的建築壯觀雄偉,點綴其中,
浩蕩綿長,貫穿南北,總計7.8公里。
經元代的營造和明清兩代的南擴北縮,
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紫禁城、景山、鐘鼓樓……
帝都最恢宏壯麗的建築匯聚一線。
如時空穿梭中的文化寶冊,
展現著中國傳統皇家文化的威武大氣,
體現著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寄託著中華文明的魅力情懷。
北京城航拍老照片
永定門
歷史長河中,
永樂大帝以非凡的氣魄開啟了“天子守國門”,
“五出三犁”,先後五次深入到浩瀚的大漠之中
掃蕩了威脅京城的蒙古殘餘勢力。
他的子孫卻在退縮政策下
不斷棄守收縮北部廣袤無垠的疆土,
以致到了嘉靖年間,
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子孫俺答汗兵臨京城郊外。
為確保國都安全大計,
嘉靖皇帝開始下令修建外羅城。
但日益下降的國力已無力負擔這沉甸甸的重負,
只築就一面南城牆就無力再擴建營造。
永定門,從此成為南城——也是明清京師正南第一門
這裡即是中軸線南端的起點
名字帶著美好的寓意——永遠安寧
作為外城七門中規格最高的一座城門,
曾居高臨下,衛護了崇文宣南的一片和平。
歷史長河滔滔而過,
經歷了朝代更迭與破壞拆除,
如今人們所看到的,是2004年復建的一座城樓。
歷史上的永定門
正陽門
元大都麗正門曾經的位置,
挺立著明清兩朝內城的正南門,
《易經》曰:“日月麗於天”,
麗正,即為光明正大的門。
受命於天的天子,
正南門當仁不讓命名為麗正門。
明代前期又改稱為正陽門,
集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
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
在歷史的程序中,經歷了四次的焚燬,
卻始終像鳳凰涅磐一樣重新獲得新生。
現如今,作為北京城內唯一儲存較完整的城門,
依然存有城樓和箭樓,
並以大名鼎鼎的“前門”聞名天下。
中華門
從外城進入內城,從永定門到達正陽門
繼續沿著中軸線的正北方前行
又來到了明清皇城正南門的位置
這裡歷史上曾經坐落著一座“中華門”,
最早命名為大明門,
著名才子、大學士解縉曾題門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壯帝居”。
由明及清,“大明門”也隨之改成了“大清門”,
建成時,因是皇城正南,古以南方為尊貴,
享有著尊貴的“國門”地位。
門額上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石中,
正大莊嚴,昭示著其在皇城中極為重要的地位。
如今的中華門,連同附近的棋盤街、千步廊
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不見,
而那建築背後所對映的歷史波瀾,
卻停留在很多人心間,久久不能忘懷。
天安門
從永樂年間開始,此地就矗立著北京皇城的正門,
一度是當時北京城裡最高大的一座門樓,
寓意承天啟運、受命於天,
被稱作“承天門”。
清軍入關後,
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以“天安門”美名遠揚,
在皇權時代擁有著至尊無上的封建地位。
明清五百年間,遇上新皇登基、皇帝大婚方可啟用,
也是皇帝到壇廟祭天祭地祭五穀時的必經之門,
更是“金鳳頒詔”、“金殿傳臚”的場所。
現如今,已被設計入國徽之中。
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
高度濃縮了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
又是當今中國政治中心的象徵,令人無比矚目。
故宮 外朝
穿過天安門城門樓,又經過端門、午門,
就走進了層層包圍之中的紫禁城。
這裡是分為前朝和後廷的宮城,
對應著天宮中天帝的居所紫微星垣,
是人間天子的居所所在。
皇帝於此處舉行朝會,
行使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眾”的權力。
這有著中軸線上最燦爛的一串明珠,
以人們口中的金鑾殿(太和殿)為主體,
取左右對稱的建築排列形式,
東有文華殿、文淵閣,西有武英殿、內務府。
金碧輝煌,肅穆莊嚴,雄偉壯麗,
為漢民族宮殿建築之精華。
明清兩朝24位皇帝於此舉行中華帝國最盛大的典禮,
接受文武百官們的節慶朝賀,
這裡的建築是中國曆代皇權文化的最高體現.。
故宮 內廷
過了乾清門,便走進了人們口中的“三宮六院”,
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
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等建築,
最北端還有御花園,直通神武門。
如果說乾清宮代表著“陽”,
那麼坤寧宮則代表著“陰”。
這裡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
皇家天子在這裡日常起居,處理朝政,
小皇帝大婚,老皇帝殯天。
曾經年輕秀麗、風姿綽約的佳麗,
在歲月的秋風下變成皓首白頭的嬪妃。
多少故事在這深宮中淹沒,
多少生命在這裡消失,
而我們如今所看見的建築,
依然大方華麗,濃厚的文化氣息滲透其中,
彷彿向人們訴說著悠悠歷史。
景山
始建於遼金的景山,
作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隨著時間的程序,已經存在了千年之久。
於平地中拔起,高挺險峻,
又地處北京城中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內城登高遠眺,
觀覽全城景緻的最佳之處。
據說景山名稱含義有三:
一曰高大,二曰景仰,三因為帝后們"御景"。
這裡還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
風水術士稱之為 "鎮山"。
卻沒有鎮住應盡的氣數,
最東端的山下,明代末帝崇禎在這裡自縊,
而今曾經鎖上鎖鏈的“罪槐”早已蕩然無存。
景山卻依然樹木蓊鬱,風光壯麗,
位於山頂的萬春亭,
當落日之時緩緩到來,一定聚集了很多的人,
等待著那一抹落日的餘暉,就像等待著歷史慢慢的訴說……
景山最高處向下鳥瞰故宮
鐘鼓樓
我們聰慧的祖先,
早將漫漫黑夜劃分為五更,
每一更次即為一個時辰,
每一時辰相當於如今兩個小時。
在城市的建築佈局正中,
建有殿堂式的鐘鼓樓,
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其中鼓樓置鼓,鐘樓懸鐘,
用於記時、報時、報警之用。
一到相應的時辰,
鼓樓擊鼓在先,鐘樓撞鐘在後。
夜晚降臨的時分,鐘聲鳴響,
城門關,交通斷;
清晨來臨後,伴隨嫋嫋晨鐘聲起,
城門啟,人群湧;
正所謂“晨鐘暮鼓”,
文武百官憑此上朝,黎民百姓據此生息勞作。
時空穿梭,鐘鼓聲依舊在雲空中迴響著,
與周邊的衚衕、四合院一起承載著老北京的記憶,
化身為人們的心目中“老北京”的象徵。
三 傳承
梁思成先生曾這樣說過:
“在鼓樓和鐘樓的尾聲中,
就是‘畫卷’的終了。”
而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後,
中軸線又繼續向北延長,
直至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直到奧森仰山。
在奧林匹克公園內,
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一左一右分列在中軸線的兩側。
在中軸線現今的終點,
一座土方堆砌填築而成的山體,
與北京西北屏障——燕山山脈遙相呼應。
被命名為仰山的峰頂天境,
矗立著一座名為“北京中軸線仰山座標點”的標誌建築。
在如今的中軸線上,
許多老建築經歷了時間的沉澱與打磨,
依然滋養著北京城。
存在於上面的每一處建築,都是文化的寶藏,
訴說著過去與未來的淡淡情懷。
回顧歷史,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在採訪時有如此的表述:
“如果這一片古城可以留存至今,
那將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
規模最宏偉、氣勢最磅礴的歷史文化名城,
就連今日之巴黎、羅馬也難以企及。”
中軸線彙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築的精髓,
也見證了北京城的滄桑變遷,
守護中軸線,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使命。
【轉自《文化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