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拯救大兵瑞恩》的朋友們都知道,盟軍在奧馬哈灘頭登陸的時候,遭到了德軍MG-42的猛烈攻擊,士兵就像下餃子一樣,一個一個被掃成篩子。登陸艇剛剛開啟艙門,士兵們就瞬間成為了活靶子,任由敵軍機槍手收割。
有些人看到這一幕就會想了,為啥不整個鋼板之類的防護品,每艘船配一塊兒,登陸的時候舉著鋼板頂在前面,這樣不就可以減少傷亡了麼?
其實美軍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了,而且還真的是每艘船上都配了一塊兒,那塊兒鋼板就是LCVP登陸艇的艙板。
奧馬哈灘頭登陸那會兒,LCPV登陸艇已經設計得非常堅固了,全身都是金屬製造,基本上每個部位都可以擋子彈,尤其是登陸艇正前方的那塊兒艙板,相當厚實,防禦子彈的攻擊完全不是問題,等同於一塊兒鋼板在前面護著
等到登陸的時候,LCPV這塊兒前艙板,就會被放下來,成為登陸艇和沙灘的一個“橋樑”,盟軍士兵可以踩著他抵達沙灘或者是淺水區域。如果沒有這塊兒板,在登陸前會不會被打成“馬蜂窩”暫且不論,士兵會直接進入齊腰深的水域,甚至還會沒過頭頂。
所以,登陸艇只能敞開口子,讓士兵們衝過去,不然在被敵軍掃射之前,可能就得在水裡漫步,槍械進水故障且不論,在水裡被淹死都正常。
那為什麼不在登陸艇上再準備一塊兒鋼板來抵禦敵軍的子彈呢?
首先我們得知道,MG-42發射的時7.92mm的全威力彈藥,普通的擋板肯定是擋不住的,所以擋板薄了,沒用;厚了,那麼重的東西,誰來抬?能多帶這樣一塊兒重物,還不如多帶點重火力比如重機槍之類的來壓制敵人
而且那會兒,普通計程車兵並沒有那麼珍貴整個二戰中陣亡計程車兵數以千萬計,怎麼會為了一些登陸部隊去耗費這些建材和錢財呢?
另外,以奧馬哈灘頭為例灘頭寬距只有20米左右,可以說是非常狹窄了,頂個鋼板上去,隊友的視線全部擋住了,還要不要進攻目標了?
而且整個盟軍登陸期間,,除了像奧馬哈這樣的灘頭難打之外,別的都像是“送人頭”的一樣,英軍攻打的幾個灘頭,就和玩一樣,絲毫沒有壓力。因為去奧馬哈登陸的部隊運氣不太好,那邊全是德軍的精銳部隊,別的地方都是什麼“海防師”,就那種戰俘,僕從軍組成的雜牌得不能再雜牌的隊伍。所以根本用不上所謂的“擋板”
當時美軍如果不是考慮到水雷的問題,肯定是讓海軍炮擊敵方陣地,哪還輪得著步兵去衝鋒?而且後來確實是美軍的驅逐艦強行接近灘頭,隨便炮轟了幾下。那畢竟是艦炮,威力特別嚇人。就算是德軍精銳,見到這樣強烈的火力,也不敢再守了。所以根本不是電影裡演的,上尉讓士兵用爆破筒把碉堡炸開。
當時大概有2000人左右傷亡,全都是因為指揮的問題,無頭無腦衝鋒進攻,沒有效率,這才導致像電影裡演的那樣慘烈。能拿這種登陸戰天天吹的,也就美軍做得出來了
更何況,當時登陸戰有幾十萬人,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登陸艇,根本看不到邊,心態炸裂的是德軍好吧。這種勢頭,還需要什麼擋板?那別打仗了,不是喜歡防禦麼,再修個“馬奇諾防線”吧。
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