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5月24日的丹麥海峽,英國和納粹德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海戰。交戰方分別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但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原本看上去應該勢均力敵的一場戰役竟然以英國艦隊的迅速敗退而結束。胡德號被擊沉,威爾士親王號遭重創,而德國則僅有俾斯麥號受了輕傷。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結果發生呢?
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主要參戰力量。
英國皇家海軍艦隊中,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是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的二號艦,1941年3月剛剛完工。排水量35490噸,主炮為10門14英寸火炮,5.5英寸副炮16門,各型高射炮50門,艦載機3架,可謂武裝到了牙齒。
另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排水量41785噸,設有雙聯裝炮塔前後各二,共8門15英寸主炮,4具魚雷553毫米發射管,5座76毫米火箭發射器,還有各類高射炮42門。
德國方面,俾斯麥號是1940年服役,排水量35000噸,四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六座雙聯裝150毫米副炮,各類防空高射炮48門。
歐根親王號排水量14247噸,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4座三聯裝553毫米魚雷發射器,各類高射炮30門。
從火力來看,雙方勢均力敵。
戰鬥伊始,英國艦隊於5時52分率先開火,資料顯示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各在22000米左右進行了三輪和四輪主炮齊射,無一命中。直到第六輪齊射,才命中俾斯麥號左舷一發,造成油料洩露。
德國艦隊則在第二輪齊射就命中胡德號後部甲板一發,引起防空彈藥爆炸。隨後俾斯麥號第三輪齊射命中胡德號一發,造成主炮塔起火。6時整,第五輪齊射再次命中胡德號一發,炮彈穿透甲板,引發高射炮彈藥爆炸,繼而引起後方主炮彈藥爆炸,胡德號艦體隨即斷裂,艉部立即沉沒,前半部在3分鐘後沉沒。包括霍蘭中將及艦長拉爾夫·科爾上校在內的1,419名英國海軍官兵陣亡,全艦僅有3人獲救。
其後戰鬥繼續,威爾士親王號至少被德國艦隊主炮命中4發,副炮命中3-4發。其中1發擊中了艦橋上的羅盤室與防空管制室;另1發摧毀了雷達控制室,造成慘重死傷。
德國俾斯麥號共被命中兩發,但第二發沒有爆炸,損傷極小。
從資料可以看出,糟糕的火控系統是英國皇家海軍此次失利的重要因素,其中,威爾士親王號火控系統尚未調整測試完畢便匆匆參戰是一個原因,而戰鬥前期指揮官命令轉變攻擊目標,造成測距儀混亂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指揮官的失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了減小敵艦的炮彈墜落角度,霍蘭命令編隊朝向德國艦隊前進,以便儘快縮短距離,這導致艦隊艦艏指向德艦。而德國艦隊指揮官盧金斯則命令艦隊繼續220度航向,佔領有利戰位,導致雙方的航向形成T形,德國艦隊所有主炮均可發射,這在海戰中是致命的。
三是雙方戰艦的設計問題,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側舷裝甲最厚處320毫米,甲板120毫米,裝甲總重達18700噸。
而沉沒的胡德號為了加強防禦可謂是煞費苦心,不但有防魚雷夾層,側舷裝甲水線附近305毫米,上下部各為127毫米和228毫米,炮塔裝甲甚至達到380毫米。但因為噸位的限制,重點部位得到加強的同時,不得不犧牲了甲板裝甲的厚度,最厚處只有76毫米,最薄處僅僅25毫米,這也是霍蘭急於拉進距離導致戰鬥失敗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儘管存在偶然因素,但英國皇家海軍的退敗其實是可以預料的,不過此戰英國皇家海軍也並非毫無收穫,命中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兩發炮彈給了英國艦隊殲滅它的機會,船體左傾造成右側螺旋槳出水,航速下降,使得俾斯麥號於1941年5月27日被包圍,擊沉於佈雷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