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蒙古國總統辦公廳官網釋出訊息稱:蒙古國總統呼日勒蘇赫和韓國總統文在寅當日舉行的線上影片會晤中共同宣佈把兩國關係提升為戰略伙伴關係。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次接收關於蒙古國的新聞資訊還是去年疫情期間為我國捐贈3萬隻羊的事。蒙古國從國土面積上來講是僅次於哈薩克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可在國際新聞中卻很少能聽到有關蒙古國的訊息。
可能很多人對蒙古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于謙的老丈人當海軍司令的那個國家”這種梗上。真實的蒙古國究竟是什麼樣呢?恐怕很多人對此都說不清楚,因為我們平時太難接收到關於蒙古國的資訊了。在1992年以前蒙古曾是全球面積最大的內陸國,蘇聯解體後哈薩克取代蒙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內陸國。蒙古邊境距離渤海的最短距離都在650公里以上,首都烏蘭巴托距離海岸線更是達到1300公里以上。
作為內陸國的蒙古全部國土都處於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國的包圍之中。蒙古作為內陸國在陸地上沒出海口,在空中沒可以自由飛翔的國際領空。缺乏出海口的內陸國在參與國際貿易時存在先天的缺陷:地球表面71%左右的面積是海洋、29%左右的面積是陸地,而且海洋在地表相互連通成為一個整體。哪怕只有一公里的海岸線就可以進入海洋,而進入了海洋就意味著可以到達150個國家的家門口。
蒙古連一寸海岸線都沒有,所以蒙古就很難進入海洋。不能出海的蒙古要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展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流都存在一定的不便,因此客觀上就造成了蒙古在國際事務中相對比較封閉的特徵。內陸國在對外交流上本來就存在先天的困難,而蒙古這個內陸國可能比其他內陸國更困難:蒙古不僅缺乏海權,在陸權上也有所缺失。蒙古只有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國。
這意味著蒙古與任何一個第三國來往都需要經過中、俄兩國的領土。同樣是內陸國的哈薩克在這方面就優於蒙古:哈薩克向東可以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向北與俄羅斯保持睦鄰友好關係,向南與中亞各國來往,向西透過裡海與歐洲發生聯絡。其實像蒙古這樣的封閉型國家有時沒有訊息恰恰就是最好的訊息:知名度、存在感這種東西有就有,但如果沒有也大可不必強求。
新加坡儘管國土面積不大,可卻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GDP總量排名第37位、人均GDP排名第8位、全球競爭力排名第2位、人類發展指數第9位、國家清廉指數同丹麥和紐西蘭並列第一,又扼守事關國際貿易和能源安全的馬六甲海峽,可以說想不出名都難。新加坡在國際上之所以出名源於高度發達的經濟。如果經濟不夠發達,那麼軍事實力強大也能出名。
俄羅斯儘管在經濟領域並不是十分耀眼,卻擁有113.4萬現役部隊、400枚洲際彈道導彈、2.5萬多輛坦克、6000架各型現役戰鬥機、146艘大型水面艦艇,擁有核武器和航母,以致於全世界沒任何一個國家敢忽視俄羅斯的存在。除了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的強大之外文化娛樂產業發達也是可以出名的:日本、韓國就是透過影視、動漫、音樂等文化娛樂產業聞名世界的。
如果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娛樂產業都不發達,那麼如果具備某一領域的特長也是可以出名的。巴西、阿根廷儘管經濟水平、軍事實力在世界上都並不處於十分耀眼的位置上,可一到世界盃來臨之際巴西、阿根廷在國際新聞中出現的頻率絕不亞於美、中、俄這樣的世界大國。如果一個哪方面都不行就只有一種可能使其佔據國際新聞的頭版頭條——那就是處於國際熱點地區。
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等等就是這種典型例子。我們不妨看看看蒙古和上述那點沾邊呢?別看蒙古是全世界僅次於哈薩克的第二大內陸國,但如此偌大一片土地上卻只生活著300多萬人口。這300多萬人口中至今仍有30%左右從事著遊牧生活。蒙古的經濟總量只有129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26位,人均GDP只有4100美元左右,位居全球第116位。
相比之下我國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國75.51%的土地面積養活了相當於蒙古國8倍左右的人口並創造了16103.2億元的經濟總量。根據目前的匯率換算:1元人民幣約等於0.1445美元,也就是說我國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總量大約摺合2326.91美元,這相當於蒙古國經濟總量的20倍左右。蒙古國在我國的對外貿易格局中其實所佔份額相當有限,中國民眾外出旅遊一般也不會首選蒙古國。
蒙古現役陸軍6900人、現役空軍1600人,另有儲備兵力137000人。蒙古的地面部隊擁有650多輛戰車、約100輛自行火炮、800多輛步兵戰車和裝甲運兵車、450門可移動式防空武器、1000門以上的大炮和迫擊炮及其他軍事裝備。空中部隊有米格-21戰機、Mi-24武裝直升機等。至於蒙古海軍僅有的7名船員更是因從未見過海被網友戲稱為”龍下七武海“。由此可見蒙古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在國際上都不算強。
同樣蒙古也沒日、韓那樣的文化傳播手段,也不具備像巴西、阿根廷那樣在特定領域的專長,又不是像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那樣混亂的國家。像蒙古這種在國際舞臺上基本與世無爭的國家自然也就始終保持著一種波瀾不驚的狀態。那麼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否導致蒙古在國際社會中處於一種尷尬的地位呢?人沒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出身,而國家也同樣無法選擇自己的地理位置。
然而地理環境其實也並沒絕對的好壞之分。身處東亞的韓國以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放在中東乃至歐洲都不算一個弱國,然而偏偏身邊被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等一大群世界級大國包圍,所以韓國人一直認為身處“東亞怪物房”的韓國在地緣環境上相當糟糕。韓國地處東亞大陸向海洋延伸的半島之上。這樣的地緣環境固然使韓國要承受來自兩方面的地緣壓力,然而這實際上也為韓國提供了左右逢源的機會。
假設韓國位於中東、非洲、南美等地會怎樣呢?如果離開了美國、日本的扶持和中國的龐大市場,那麼韓國還能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嗎?韓國儘管被一大群世界級大國包圍,可韓國能有今天不也依賴於東亞市場嗎?真要換個地方就一定比現在好嗎?韓國的地緣環境有不利的一面,然而同樣也有相對有利的一面。蒙古的地理環境其實和韓國一樣也是有利有弊。
我們在上文已提過了蒙古地緣環境的缺陷,所以現在我們來看看蒙古的地緣環境有何優勢。蒙古的地理環境所帶來的好處首當其衝就是國防上的安全:作為內陸國的蒙古根本不用擔心來自海上的威脅,因為即使是美國的11艘核動力航母加起來都無法靠近蒙古1000公里的範圍內。蒙古只需要專心應對來自陸、空這兩個方向的入侵威脅,而且即使是在陸、空兩個方向面臨的威脅也是相當有限的。
蒙古完全處於中、俄兩大強國的領土包圍之中,那麼試問又有哪國軍隊能越過中、俄兩國的領土入侵蒙古呢?即使不從陸上派軍隊攻打蒙古,而是從空中發射導彈,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的導彈在不經過中、俄兩國領土的前提下打到被中、俄領土環繞的蒙古呢?如果要攻打蒙古首先就要徵求中、俄兩國的同意,但中、俄又怎麼可能開放自己的領空和領土讓別國去攻打蒙古呢?
即使中、俄真能同意,那麼打下蒙古有什麼好處呢?不過是使自己多了一塊遠離本土的飛地,而且這塊飛地還處於中、俄兩國形成的天然包圍圈中。試問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打下這樣一塊土地有什麼意義呢?身處中、俄兩個大國之間的地緣格局使蒙古幾乎不存在外部威脅。蒙古這種地理環境不僅對防禦別國入侵有利,同樣也對當下防控新冠疫情的工作有利。
一般國家可能有海、陸、空三種對外交通模式,然而沒有出海口的蒙古自然是沒有水上通道的。同樣蒙古也沒有自己的“國際領空”,因為出入蒙古的飛機都需要向中、俄兩個鄰國“報備”。如果蒙古想在空中“來去自由”除非已發達到“飛行器”可以直接到達“外太空”的程度。空中航班在其他國家起飛時已經被“層層檢查”,蒙古人只要在航班落地的烏蘭巴托機場做好排查工作就能把病毒擴散的隱患遏制在最低程度。
病毒從海上渠道傳入蒙古的機率是完全不存在的;從空中渠道傳入的途徑只有烏蘭巴托機場這一個環節,陸路渠道是病毒傳入蒙古的最主要途徑。因此蒙古其實完全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陸路邊檢站加強管控。即使病毒進入了蒙古也比在其他國家更難傳播開來:蒙古一半左右的國土是山地,四分之一是戈壁沙漠,300多萬人口一半分佈在首都烏蘭巴托,剩下一半分佈在156萬平方公里的高原上。
蒙古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只分布有一個人,況且還有30%左右的人口維持著較為原始的遊牧生活。這種地廣人稀的環境在客觀上對遏制疫情蔓延是有利的。由此可見蒙古的地理環境並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關鍵在於蒙古人自己如何實現揚長避短。儘管內陸國或多或少都存在與外界交流的問題,可世界上的內陸國又不是隻有蒙古一個,更何況蒙古的資源稟賦在內陸國中還算可以的。
蒙古作為位於中、俄兩大鄰國之間的內陸國在蘇聯時代一直保持著完全傾向於蘇聯的外交立場。這種外交立場上的傾向也深刻影響到蒙古國內的文化傳承。當時的蒙古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高度受制於蘇聯,而且很多蒙古傳統文化也因為與蘇聯的意識形態相牴觸而遭到破壞。藏傳佛教(喇嘛教)是蒙古族的核心精神文化:佛教僧侶不僅儲存著傳統的宗教信仰,而且也是蒙古民族歷史的記載人和傳承人。
然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蒙古國的佛教寺院曾一度被大肆破壞。儘管如今蒙古國仍維持著傳統的喇嘛教信仰,但已是一種東正教化的喇嘛教,時至今日蒙古國的婚喪嫁娶都不難看到東正教禮儀的影子。這就是蒙古國在歷史上深受俄國文化影響的象徵之一。除了藏傳佛教這種宗教信仰之外對成吉思汗的崇拜是蒙古民族精神的重要核心,然而在蘇聯時代蒙古國為了維護與蘇聯的外交關係就按蘇聯的意志重新定位成吉思汗。
歷史上俄羅斯曾被成吉思汗後裔建立的金帳汗國統治200多年,所以蘇聯的歷史教科書上對成吉思汗是持批判態度的。當時蒙古國也緊隨蘇聯的步調對成吉思汗進行批判:成吉思汗的名字在蒙古國甚至一度成為人們諱莫如深的禁忌。共同的語言文字是促使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因素:只有相同的語言文字作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才能使一定範圍的人們進行溝通思想,才能為一個穩定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創造基本的條件。
可秉承親蘇外交立場的蒙古國政府卻在國內推行全面學習俄語的政策,而且用俄語的西裡爾字母取代了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事實上走到這一步已可以說蒙古國在文化上已是高度蘇聯化了。蘇聯解體後蒙古的外交路線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在致力於發展同中、俄兩個鄰國的睦鄰友好關係的同時積極尋找第三鄰國。蒙古基於這一理念發展同美國、日本、歐盟、印度、韓國、土耳其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係。
1990年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爾在訪問蒙古時首次提出“第三鄰國”的觀念並迅速在蒙古獲得廣泛的認可。在蒙古的“第三鄰國”中美國是一個重要的國家。2001年11月蒙古總理恩赫巴亞爾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兩個月後訪問美國,由此成為九一一事件後率先訪美的10個外國領導人之一。在這次訪問中蒙古表示將全力支援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反恐行動。事實上蒙古並不僅僅只是這樣說說而已。
在此後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中蒙古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2004年7月蒙古總統巴嘎班迪同美方發表聯合宣告宣稱:將兩國關係正式確認為”全面夥伴關係“。1994年美國將蒙古納入太平洋總部“聯盟戰略體系”。1995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正式簽署第95-38號命令將蒙古列為美國軍事援助國家。1996年蒙古和美國先後簽署了《蒙美軍事領域交流與互訪協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協定》。
2001年後蒙古開始以觀察員國身份參加美國在東南亞的最大規模聯合軍演“金色眼鏡蛇”行動。從2003年開始美國和蒙古開始每年舉行“可汗探索”聯合軍演。儘管”第三鄰國“理念是美國人的發明,但蒙古所要尋找的第三鄰國顯然並非美國一家。早在蘇聯解體之際蒙古就和印度建立了軍事合作關係:雙方簽署了關於開展國防領域合作的協議,建立了定期就地區安全問題交換意見的機制。
日、韓兩個亞洲發達國家也被蒙古納入第三鄰國的範疇:日、韓是海外蒙古務工人員的主要集中地,同時日、韓同蒙古之間的投資活動和軍事合作也在加深。蒙古與土耳其也簽署了國防領域的合作協議:派出軍官赴土耳其軍事院校學習,接受土援助的用於維和的物資等。近年來蒙古與歐盟、北約、歐安組織等國際組織的關係也不斷得到深化,與此同時蒙古也在各種國際維和行動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
除了在阿富汗、伊拉克派駐了維和分隊之外蒙古還向西撒哈拉、剛果、海地派出了維和人員和軍事觀察員。自2000年以來蒙軍開始派分隊參加“中亞維和營”演習。由蒙古和美國主導的“可汗探索”雙邊軍演自2006年起轉變為多邊軍演:迄今為止共有印度、泰國、斐濟、湯加、孟加拉國、汶萊、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韓國、斯里蘭卡、尼泊爾、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紐西蘭、中國等二十多國受邀參加。
蒙古的“第三鄰國”外交政策在本質上是想在更大範圍內擴大蒙古的朋友圈,同時發揮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獨特的作用,從而以此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存在感。這是蒙古為克服自身地緣環境劣勢所進行的努力嘗試。蒙古的“第三鄰國”外交政策與維持與中、俄兩大鄰國的傳統睦鄰友好關係並不矛盾:在蒙古的外交構架裡確定同中國和俄羅斯的友好合作關係是蒙古外交的首要方針。
蒙古很清楚自己有且只有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國,而且這兩個鄰國都是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大國。發展與中、俄兩國的睦鄰友好關係被蒙古視為是外交工作的首要方針:如今蒙古已與兩個鄰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去年中國新冠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蒙古國工商會曾為中國疫情防控捐款1.4億圖格里克(約合人民幣35萬元),蒙古佛教界也向鄰國捐款並祈福。
2020年2月13日蒙古國向呼倫貝爾紅十字會捐贈了1500個口罩、100瓶洗手液。2月18日蒙古國釋出公告:發起“暖心援助永久的鄰居”募捐活動,號召蒙古國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向中國捐款。2月27日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訪華時表示:蒙古國將在已向中方提供捐款的基礎上再捐贈3萬隻羊給中方。蒙古在致力於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之時也始終注意維持與俄羅斯的傳統睦鄰友好關係。
2019年9月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時任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簽署了俄羅斯和蒙古國關於友誼和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新條約。普京在接受蒙古國《烏德里因索寧報》採訪時說:“這份根據1993年《友好合作條約》起草的檔案將是無限期的。新協議將把雙邊關係帶到一個全新的水平”。此外俄羅斯和蒙古國還簽署了10項關於發展不同領域合作的協議。由此可見蒙古相當重視與中、俄這兩個鄰國的傳統睦鄰友好關係。
在此基礎上蒙古想要擴大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是客觀事實,所以近年來蒙古才會頻頻參加各種國際維和行動以及各種雙邊、多邊聯合軍演。蒙古曾邀請中國、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五國到烏蘭巴托探討東北亞安全問題。蒙古在東北亞六國中是軍事實力最弱的,然而正因為如此才使蒙古對各方都保持中立,因此比較容易被各方接受。由此可見蒙古也確實能在東北亞地緣環境中發揮一些獨特的作用。
隨著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和外交政策的轉向促使蒙古國在思想上也掀起了恢復民族文化的浪潮:藏傳佛教信仰、成吉思汗崇拜、傳統的語言文字都被視為是需要恢復的。蒙古放棄了在外交向北方大國一邊倒的政策,轉而試圖發展獨立自主的多元外交。要真正實現國家在政治上的獨立自主就必須在文化上實現獨立自主。民族文化獨立本身就是一個強大國家的最基本體現。
因此蒙古國政府把恢復傳統民族文化視為增強國民自信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曾幾何時祭祀崇拜成吉思汗在蒙古國是一種只能悄悄進行的禁忌,可現在蒙古國官方開始正大光明恢復對成吉思汗的信仰崇拜。上世紀80年代外國記者在蒙古國遊歷時發現這個國家似乎已忘了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在這個國家見不到成吉思汗的雕像和畫像,也聽不到人們談論成吉思汗的名字。
然而現在蒙古國修建了全世界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成吉思汗的頭像也被印到了蒙古國的貨幣上,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西南郊的4E級國際機場被命名為成吉思汗國際機場。2019年蒙古國總統親自出席了紀念成吉思汗誕辰的活動。正是在這次紀念成吉思汗誕辰的活動上時任蒙古國總統哈勒特馬·巴特圖勒嘎發表講話稱:從2025年開始蒙古國將過渡至由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和西里爾蒙古文兩種文字組成的官方文字。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起蒙古國政府就曾多次下達關於恢復和擴大回鶻式蒙文使用的決議。根據2015年生效的《蒙古語言法》相關條文:自2025年1月1日起蒙古國政府官方公文將全面恢復使用傳統回鶻式蒙文。2020年3月18日蒙古國政府會議通過了《蒙古文字國家綱要》:要求自2020年至2024年各級政府部門以及文化、藝術、科學、媒體等領域共同合作提升傳統蒙文的應用水平。
恢復使用傳統的回鶻式蒙古文是蒙古國全面恢復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環節。歷史上蒙古人曾經征服了廣袤的領土,建立過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成吉思汗崇拜、回鶻式蒙古文這些傳統蒙古文化因素象徵的是蒙古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恢復傳統文化不僅有助於蒙古國實現團結國內民眾的目標,而且也有助於蒙古國拉近與海外蒙古人的關係。
蒙古民族是一個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跨境居住的世界性民族:除了蒙古國和我國之外俄羅斯、日本、韓國、土耳其、哈薩克等國也生活有數十萬蒙古人。恢復傳統文化能使蒙古國與海外蒙古人在經濟文化的交流上更為便利。作為內陸國的蒙古全部國土都處於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鄰國的包圍之中。這意味著蒙古與任何一個第三國來往都需要經過中、俄兩國的領土。
事實上蒙古國的經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高度依賴於和我國內蒙古地區的邊境貿易。長期以來蒙古國儘管與我國內蒙古地區的蒙古族在口語上基本相通,然而雙方所使用的書面文字卻截然不同。蒙古國恢復使用傳統回鶻式蒙古文後就解決了雙方的文字差異問題,從而對兩地之間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不過恢復回鶻式蒙古文並不是要徹底廢除西裡爾字母,而是要同時使用回鶻式蒙古文和西里爾蒙古文。
從蒙古近年來所推行的多元外交和恢復民族傳統文化的舉措可以看出蒙古確實是想提升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自主話語權。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對外交往渠道上先天的劣勢,然而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具備了一些獨特的優勢。正因為蒙古是一個與世無爭波瀾不驚的國家,所以在東北亞事務、上合組織事務中都能處於一種相對比較超脫的狀態。
蒙古的兩個鄰國都是上合組織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大國,然而蒙古迄今為止在上合組織中仍是觀察員國(非正式成員國)。在2021年9月17日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表示:蒙古在經濟、貿易、投資、人文和治理沙漠化、防止沙漠流動以及減少沙塵暴影響等領域將同本地區各國開展密切合作,蒙古也希望能在本國舉辦接待、會見等相關活動。
事實上多年來蒙古在參與上合組織事務時的態度就是致力於加強與上合組織成員在安全、經濟、治理沙漠化等領域的合作,但蒙古對成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國一事卻始終表現得不是太積極。蒙古的目標就是依靠自己連線亞洲和歐洲的地理優勢努力成為國際貿易、貨物運輸和物流網路核心樞紐,但蒙古無意加入任何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也不打算成為上合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事實上身處中、俄兩國領土包圍之中的蒙古根本不存在被別國入侵的風險,所以蒙古對加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缺乏足夠的興趣。蒙古外長巴特策策格對此明確表示:“蒙古在上合組織中滿足於觀察員國的地位。上合組織成員國方面提出提高我國參與水平,讓蒙古國成為正式成員國。過去幾年裡我國的研究人員、學者和國家決策者就該問題開展了大規模的公開討論後得出的結論是保留當前地位最佳”。
蒙古顯然是想利用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同時與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美國以及中亞、歐洲各國發展多邊外交。在這一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把握中立分寸的問題:烏克蘭因為在對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外交立場上沒把握好度導致了今日的境地;哈薩克卻能同時與俄羅斯、中國以及西方國家同時保持友好關係。烏克蘭和哈薩克的例子分別從正反兩面為蒙古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