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這兩天,外媒一則關於“中國計劃發放校外輔導牌照”的報道在網上引發關注。隨之,中國在美上市的多家教育類公司股價出現上漲。
對此,11月9日,澎湃新聞從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外媒報道中所謂的“中國計劃發放校外輔導牌照”,實際是指向從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的非營利性培訓機構發放辦學許可證。目前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即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工作正在進行中。
至於資本市場的波動,該負責人推測,可能是外媒報道導致了誤讀,也可能是國外之前對中國的“雙減”政策存在誤解,以為中國之前禁止了校外培訓,現在又允許非營利性機構辦學。
校外培訓監管政策是否可能放鬆?
“中國計劃發放校外輔導牌照”這一資訊中是否隱含放鬆監管的可能?
對於網上這類猜測,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向澎湃新聞指出,國家整治規範校外培訓的決心很大,絕不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而退縮。據他所知,政策並無任何改變或鬆動,一個重要的證明就是市場監管總局、中宣部等八部門剛剛釋出了《關於做好校外培訓廣告管控的通知》,要求杜絕鐵路、地鐵、公交車等廣告牌廣告位刊發校外培訓廣告。
今年7月兩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中明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並嚴禁超標超前培訓。
陳志文指出,政策只是嚴格限制了學科類培訓機構的上課時間與內容等,包括不能做廣告,並未一刀切禁止開展學科類培訓,但要求“營改非”。
“雙減”政策明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對原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即“備改審”)。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透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透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外資不得透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9月,教育部發文明確,對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實施審批,審批通過後發放辦學許可證,並在同級民政或市場監管部門分別登記為非營利性或營利性法人。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線上培訓機構,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性法人。
10月,教育部發布訊息,明確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登記工作流程:一是申請換髮新的辦學許可證(主要指線下機構);二是申請非營利性機構登記;三是變更經營範圍或登出登記。
這意味著,義務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要合法生存,就需先審辦辦學許可證,再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
因此,在陳志文看來,外媒關於“中國計劃發放校外輔導牌照”的報道並不算“新聞”,應該是不懂政策,鬧了烏龍。
外媒報道為何會引起股市波動?
據第一財經報道,美東時間11月8日,一則關於“中國將向教培企業發放K9(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的非營利性培訓機構辦學許可證”的訊息引爆教育中概股,多家公司盤前股價直線拉昇,高途、新東方甚至直接漲潮30%。8日收盤,高途股價3.17美元,漲10.84%,盤後跌0.95%;好未來股價4.1美元,漲5.4%,盤後跌0.49%;新東方股價2.11美元,漲3.43%。
一則不算“新聞”的外媒報道為何會拉昇在美上市的中國教育公司股價?
上述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的推測是,外媒報道導致了誤讀。
陳志文認為,是資本市場借題發揮而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則分析認為,原因之一是部分資本炒作。他認為,根據“雙減”政策,已經上市的教育類公司,如果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業務,必須進行剝離,如果上市教育公司只有這一業務,又不準備轉型,則要選擇退市。對此,資本應該是明確的,但仍想利用各種題材進行炒作,收割利益。
原因之二是對於“雙減”政策的執行,依舊存在觀望情緒。有的機構認為,“雙減”很難堅持到底,畢竟家長對學科類培訓的需求是存在的。只要這一需求存在,在無法治理轉向地下的隱形變異培訓時,監管部門只有恢復允許學科類培訓機構在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開展業務。熊丙奇認為,這是“誤讀”的市場基礎,但這顯然輕視了國家推進“雙減”的決心。“雙減”督導已被列為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一號工程”。
主營學科類培訓的上市公司面臨轉型或退市
10月12日,教育部官網釋出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就最佳化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登記工作流程、加快工作進度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區培訓機構擬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的總量摸排工作,建立工作臺賬,牢牢把握2021年底前完成登記工作這一時間節點。
陳志文指出,主營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的上市公司“營轉非”,其上市就失去正當性——不得營利和上市相沖突。如果不轉型其他業務或方向,退市幾乎成為必然,只是遲早的問題。事實上新東方已經在有序退出這一市場。
另外,教育投資人徐華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核心業務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的上市教育公司如果不能成功轉型,本身就會因為業績不斷下滑而面臨退市風險;如果這類上市教育公司的主營業務能成功轉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政策支援的領域,則不一定會面臨退市問題。
徐華認為,在學科類培訓機構需“營改非”的政策要求下,很多機構可能會直接放棄學科類培訓領域。因此,最終真正成為非營利性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機構數量預計會非常少。
新東方線上就已放棄義務教學階段學科類培訓。澎湃新聞此前報道,10月25日,在港上市的新東方線上釋出公告稱,本集團將停止經營中國內地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服務,終止預計於2021年11月末之前生效。
同在10月25日,教育部官網訊息稱,北京線下學科類無證機構壓減率98%,原有各類培訓機構壓減比例60%,無證機構動態清零的區12個。
另據央視新聞11月的報道,來自教育部的監測資料顯示,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廣告基本絕跡,資本大幅撤離,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學科類培訓機構大幅壓減。在12.8萬個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中,壓減率超過40%;263個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中,壓減率近50%。
責任編輯:鍾煜豪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