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拙棘
本號原創首發
前幾天看到上面這張圖,很感慨,深覺這就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的真實生活狀態:在一線城市CBD工作,穿得人模狗樣,但吃外賣果腹,住在市區老破小或遠郊。這和二三十年前農民工的狀態確實很相似,都是背井離鄉賣力氣賺點錢但賺的錢又不足以讓人留在這座城市生活的打工人。
前幾天有個朋友簡單比較了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社會地位,粗略的判斷是,自己各方面條件綜合下來大概能算全國前三分之一了,父母則卡在二分之一分界線上。這種粗略的比較其實也很不容易。除了確實有極大階級躍升的少數人,大部分人都很難準確判斷自己現在是不是比父母當年混得好了,往往會高估自己低估父母。這是因為,在作代際比較時,我們總是容易因為時代的整體發展而看不到相對社會地位其實並沒有上升。
父母是農民,你進城了,但父母年輕那會兒城市人口才佔比多少,現在又是多少了。仔細想想,是不是很多人父母那輩親戚都在鄉下,自己這輩大多都進城了?一線城市、省會城市人口也極具擴大了,在一線城市買下老破小似乎也很難說是多大的成就,而放在二三十年前,成為京滬居民還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
父母年輕那會兒,大部分人不是種田就是找個廠待著,其他職業能吸納的勞動力還很少很少。同時好職業和壞職業涇渭分明,好的樣樣好,壞的樣樣壞。現在當然不一樣了。首先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程序加快,光鮮亮麗的職業也越來越多了。換算一下,如今的外企白領、大廠員工在幾十年前不就是經濟效益比較好的棉紡廠、鋼鐵廠職工嗎?
同時,特定職業的內在價值越來越難評價:賺錢多的職業可能不穩定、996,賺錢少的職業也可能很體面;以前很光鮮的職業現在很可能徒有其表,比如大學老師。
但最大的變化也許在於,我們很難再靠讀書、靠職業改變命運了。職業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相比不值一提。
這一點也許才是前面說的新時代“農民工”的獨特性所在。他們和以前的農民工極不相似又極度相似:首先他們和農民工確實不一樣,他們的學歷/職業夠高大上、收入夠好。但另一方面,他們和農民工又確實很像,因為高收入和房子等資產的價格比不值一提,他們在大城市還是流動的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