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中醫方劑名。為安神劑, 具有滋陰清熱,養血安神之功效。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臨床常用於治療神經衰弱、冠心病、精神分裂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所致的失眠、心悸,以及複發性口瘡等屬於心腎陰虛血少者。
【組成】 酸棗仁 柏子仁炒 當歸身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60g) 生地黃酒洗,四兩(120g) 人參去蘆 玄參微炒 丹參微炒 白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炒 五味子烘 桔梗各五錢(15g)
【用法】 上藥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用三五錢為衣,空心白滾湯下三錢(9g),或圓眼湯俱佳。忌胡荽、蘿蔔、魚腥、燒酒(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滋補心陰,養血安神。
【藥理作用】 具有降低神經興奮性、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調節內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中醫證】 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陰血虛證)。心悸失眠,心煩急躁,多夢遺精,健忘頭暈,盜汗,或潮熱,或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
【西醫病】 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甲狀腺功能亢進、圍絕經期綜合徵、抑鬱症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心陰血虛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陰血虧虛,心神失養所致。陰血虧虛,不能滋養心神,則心悸失眠,心煩急躁,健忘;心神躁動,不能司職內外上下,則多夢遺精;陰血虧虛不能上榮,則頭暈;陰虛生熱,迫津外洩,則盜汗;虛熱乘機肆虐於外,則潮熱,或手足心熱;虛熱上攻心竅,則口舌生瘡;陰津虧虛,不能濡潤下行,則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皆為陰虛生熱之徵。治當滋補心陰,養血安神。
方中生地黃清熱滋陰養血,以治虛熱,為君藥。陰津不足,以天冬、麥冬清心養陰,以助生地黃養心陰;陰虛血熱,以玄參涼血,助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共為臣藥。五味子斂心氣,安心神;酸棗仁補血安神;柏子仁滋陰安神;遠志開竅安神;茯苓益氣滲利安神;硃砂清熱重鎮安神;當歸補血化陰;人參益氣安神;丹參清熱活血安神,共為佐藥。桔梗宣暢氣機,並載藥上歸於心,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滋補心陰,養血安神之效。
討論:六味地黃丸是辨治腎陰虛證的代表方,,治腎者以固精;一貫煎是辨治肝陰虛證的代表方,治肝者以疏洩;百合固金湯是辨治肺陰虛證的代表方,治肺者以宣降;天王補心丹是辨治心陰虛證的代表,治心者以安神;益胃湯是辨治胃陰虛證的代表方,治胃者當輔以降逆。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心陰血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心煩,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陰虛心火盛者,加黃連、知母,以清心熱,滋心陰;若大便乾結者,加大黃、枳實,以瀉熱通便;若心煩明顯者,加竹葉、石膏,以清心瀉火除煩等。
3.注意事項:陽虛者慎用本方。
【附方】
1.柏子養心丸(《體仁彙編》)柏子仁四兩(120g),枸杞子三兩(90g),麥門冬、當歸、石菖蒲、茯神各一兩(各30g),玄參、熟地黃各二兩(各60g),甘草五錢(15g)。蜜丸,梧桐大,每服四五十丸(9g)。功用:養心安神,補血滋陰。主治:心陰血虛證。心悸怔忡,心煩失眠,多夢,口乾,咽燥,或頭暈,或耳鳴,或健忘盜汗,或腰痠,舌紅少苔,脈細數。
2.孔聖枕中丹(原名孔子大聖知枕中方,《備急千金要方》)龜板、龍骨、遠志、菖蒲各等分(各12g)。為末,酒服一方寸匕(6~9g)日三,常服令人大聰,亦可蜜丸,每服二錢(6g),黃酒送服。功用:補腎寧心,益智安神。主治:心腎不足證。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天王補心丹、柏子養心丸與孔聖枕中丹均能治療失眠,天王補心丹與柏子養心丸同用柏子仁、麥冬、當歸、茯苓(茯神)、玄參、生地黃(熟地黃),天王補心丹又用酸棗仁、遠志、硃砂、丹參、人參等,而柏子養心丸又用枸杞子、菖蒲等,根據其方藥組成,天王補心丹治療病證較柏子養心丸明顯;孔聖枕中丹中用龜板、龍骨、遠志、菖蒲,功用以補腎寧心,益智安神為主。
【方論選錄】
吳崑:“人參養心氣;當歸養心血;天、麥門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熱;柏仁、遠志,所以養心神;五味、棗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補虛;桔梗能利膈。諸藥專於補心,勞心之人宜常服也。”(《醫方考》)
徐靈胎:“生地、元參壯水制火;棗仁、柏仁養心安神;人參助心氣;當歸養心血;天冬、麥冬清心潤燥;茯神、遠志滲溼交心;丹參理心血;五味收心陰;少佐桔梗載藥上行,俾諸藥入心。”(《醫略六書·雜病證治》)
【方歌】
天王補心柏棗仁,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硃砂味,遠志茯苓共調心。重要文獻摘要
文獻資料
1.原書主治《校注婦人良方》卷6:“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育養心神。”
2.方論選錄《古今名醫方論》卷4:“心者主火,麗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 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補心丹用生地黃為君者,取其下足少陰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補心之陽,補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猶心之有神也。清氣無如柏子仁,補血無如酸棗仁,其神存耳!參、苓之甘以補心氣,五味之酸以收心氣,二冬之寒以清氣分之火,心氣和而神自歸矣;當歸之甘以生心血,玄參之成以補心血,丹參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假桔梗為舟楫,遠志為嚮導,和諸藥入心而安神明。以此養生則壽,何有健忘、怔忡、津液乾涸、舌上生瘡、大便不利之虞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