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依依今年預備班,在過去兩年時間裡,娃先後用了三種方法來積累單詞,經歷了兩次進化過程!
盤點曾經走過的彎路,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不要在無效/低效的方法中浪費時間。
先來看一下我家的一、二、三代生詞本。
一代生詞本,只記生詞和中文,而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並沒有天天記錄——基本沒什麼效果。
二代生詞本,摘抄了包含生詞的整句話。配合去年的ABC Reading 299天打卡,娃先後抄了兩個筆記本,略有效果。
今年以來的是第三代,摘抄原句+造句,每天只記2個詞,雖然沒有了打卡獎勵之類的激勵措施,但是娃的閱讀習慣反而堅持得更好了。
第三代生詞本需要給個特寫:
第一段是用熒光筆標記的生詞。其實我只要求娃記單詞拼寫和詞性就夠了。音標和中文釋義是她自己加的。她覺得自己的音標比較弱,所以順便記記。中文釋義,她是按照學校的抄寫習慣給加上的。
實際上,我不建議寫中文,因為中文釋義的內涵未必跟英文單詞的內涵完全一致,而且一個詞有很多中文釋義,娃很有可能選錯。
第二段是包含生詞的原句。
第三段是孩子的造句。每個段落之間空一行,這樣看起來更清晰,方便複習。
孩子自己也覺得,現在的記生詞方法明顯比較有效。
在我家生詞本的一二三代進化過程中,有幾個深切的感受,值得拿出來重點說一說。
1 // 朗讀不朗讀差別很大
最早讓孩子做生詞摘抄時,是不要求她朗讀的。隨便看一看,隨便摘一摘。
後來因為參加一個活動,孩子堅持朗讀了一段時間,這才明顯感受到朗讀的優越性。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為一門語言,就是需要“說”的練習,不朗讀就是沒練到。你肯定有過這種時候,明明想到了某個單詞,但就是說不出來,張口結舌半天。這就是因為缺乏“說”,所以舌頭就不聽話。
朗讀,不僅練習了舌頭,還練習了耳朵。這個單詞的發音就會變得更熟悉,成為孩子聽力詞彙的一部分,以後做聽力時就不會抓瞎。
2 // 查不查詞典差別很大
查詞典這麼麻煩的事,孩子一般是不願意做的。在一代生詞本時代,我也“不敢”讓孩子查,怕太過繁瑣,影響娃的閱讀積極性。
但是不查詞典,是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個單詞的。凡是英語高手,一定很習慣於查詞典,而且一定是英英或者英漢雙解詞典。要理解吃透一個單詞的意思,必須要看其英文釋義。英文的定義更準確更嚴謹,而中文的內涵太廣,太容易引起誤解了。
孩子可以用紙質的英漢雙解詞典,或者網易有道或者百度翻譯,然後選擇其中的“牛津”詞典,不要看“簡明”,那個只有中文。
就是因為要查詞典,所以每天只要求孩子查2個就夠,孩子最多5分鐘就能搞定,也就能慢慢接受這樣的學習習慣。
3 // 造不造句差別很大
一個生詞只有使用過,才有可能變成自己的詞彙;只有使用過,才有可能正確掌握其用法;只有使用過,才能記得更牢。
而且造句越貼近自己的生活,記得越牢。有的時候,造了一個好句子,就再也不會忘記這個詞了。
比如,依依對於tuck的造句:
I tucked the iphone under the pillow when mom came in. 當媽媽進來時,我把手機塞到了枕頭底下。
這麼符合現實情境的造句,使得她一下子就記住了tuck這個詞。複習時再沒有出現過遺忘。
此外,造句還對孩子的口語和寫作都有幫助。
4 // 復不復習差別很大
要記住生詞,光靠造句是不行的。還是得相信科學,相信記憶規律,進行定期複習。
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最好是每天覆習。但是這個執行起來比較難,我們目前的做法是,週末複習。
讓孩子把本週所學的10個單詞及例句都朗讀一遍。對於之前的單詞進行瀏覽複習,如果發現記不起意思的,就用鉛筆在單詞前打鉤,一併朗讀複習。
其實,孩子的詞彙積累過程,涉及到了聽說讀寫各個環節:
“
素材選擇
想要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養成長期的閱讀習慣,就必須把閱讀素材的選擇權交給他自己。看孩子興趣在哪一個方面,探險類,推理偵探,校園故事,動物小說還是百科探秘?
讓孩子選擇他感興趣的閱讀材料,比如ABC reading中自己感興趣的篇目,家裡已購的繪本、橋樑書、章節書,Cricket等原版雜誌,或者網站上的英語脫口秀,Ted talk等等。
“
聽力錄入
如果孩子閱讀的素材有音訊的話,那麼配合聽力輸入會事半功倍,每天在上學路上或者晚上洗漱時,是最適合聽力輸入的時段。我們家通常是在早上起床後聽英語音訊,晚上洗漱時聽中文音訊。
吃飯時就不建議聽了,好不容易晚餐時一家人聚在一起,應該好好聊聊天。
“
朗讀錄音
ABC Reading的朗讀錄音及計分是系統自帶的。孩子在讀其他章節書時,我要求她用手機錄音。一方面,我只有看有沒有錄音就知道孩子讀了沒有,另一方面,如果有時間我可以聽孩子的錄音,看看她有沒有讀錯的地方。
孩子一邊朗讀時可以一邊劃出不認識的單詞。不要馬上就查,因為很多時候讀完整篇文章,往往就能透過上下文推斷出來意思,而且中斷閱讀的過程也會破壞趣味性。
“
查詞造句
儘量選擇動詞,來查英語雙語詞典並造句。
因為動詞的用法比較複雜,是不是及物動詞,有哪些固定搭配,不查不知道,不查不會用。
名詞是最不需要記錄和查詞典的,一般一本書看到後面自然會記住。
比如,上面gallop這個詞的原文例句中hooves這個詞。因為我不認識這個詞,就問娃她是否知道,結果她在沒有查過詞典的情況下準確地說出是“馬蹄”的意思,說是根據上下文猜的。
另外,ring這個詞在這裡也不是常見用法。娃猜是“響”的意思,她又猜對了。
所以,看似每天只記錄了2個生詞,但是實際在閱讀中增加的詞彙量遠不止這些。
“
週末複習
週末的時間比較充裕,可以拿出10-20分鐘時間複習。除了朗讀本週的10個生詞,我還讓娃用這10個生詞來編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等於是除造句之外, 第二次使用練習。
另外可以檢查一下孩子的造句是否正確。比如下面gallop的造句中的drive這個動詞就用得不合適。
“
正確激勵
最後一個程式,就是正確激勵。我以前對於孩子朗讀英文是有金錢獎勵的。但是,娃賺這個零花錢並不積極。後來瞭解到金錢獎勵只是一種控制手段,並不能真正激發娃的內在動機。
因此,我現在透過言語的讚賞來激勵娃:
“哇,這個單詞我都不知道,跟你學到了。”
“你學了這麼多生詞,詞彙量增長好快”
“一週學10個,一年學500,到了初三,你的詞彙量都要達到高考水平了”
其實,我說的也都是實話。如果孩子能繼續堅持這樣的閱讀習慣,那麼一年增加1000個(算上閱讀中實際掌握的沒記錄下來的詞彙),中學七年就是7000,加上初始詞彙量3000,就可以妥妥地達到1萬了,考託福雅思都沒問題了。
其實,擴大詞彙量,歸根結底還是閱讀習慣的養成問題。
家長們不要太雄心勃勃,也不要操之過急。閱讀劑量上得太多太猛,往往落得一個虎頭蛇尾。
習慣養成的關鍵在於,可操作、可堅持!最好能融入聽、讀、寫、說+複習!
每天堅持15分鐘,每天記錄2個單詞,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學習的成效,她自己也會變得更有動力。
最後說明一下,這種單詞積累方法,適合大童或者詞彙量在1000以上的孩子。
期待你們跟我一樣,欣喜地看到孩子的慢~慢~進~步!
以上內容首發於公眾號“育兒修行記”,經作者授權後轉載,略有刪節。
和胖寶媽及朋友們一起打怪
金融女民工,家有二男寶
自雞與雞娃,一直都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