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外出打工多為熟人引薦,如果自行去找工作一般都需要各種面試,還經常碰到招工的說“某某地方的不要來、某某地方的不收”,為了找到一分工作有人睡橋洞,有人睡公園,那時候用人企業高高在上,眾多農民工任其挑選。時過境遷,雖然現在打工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沿海各大用工城市卻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是農民工開始不再選擇外出打工了嗎?然而縱觀目前大多數農村,還是一片蕭條,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農村常住人口還在減少,不禁讓人深思:那麼多農民工去哪了?
一些人居住在戶籍地附近城鎮。改革開放四十年,大量早年的打工人已經達到了退休年齡,他們中的很多人很難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但常年生活在城市,他們已經習慣了城市裡的生活。廣大農民有著最淳樸的理財理念,打工掙錢不易,他們中的很多人選擇用大部分積蓄在戶籍地附近城鎮購買了門面或商品房。多年辛苦打工,購置的房產卻無從享受,習慣了城市裡的生活,他們中的很多人選擇居住在城鎮。
相比於農村,城鎮裡有更好的醫療條件,更完善的公共設施,雖然可能與其工作過的城市無法相比,但生活方式基本一致。而常年遠離土地的他們已經不再具備從事農業生產的身體條件,祖輩們的辛勞仍歷歷在目,他們基本不會再考慮回鄉重操舊業了。加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形勢並不樂觀,很多地方特別是廣大山區靠種地已經很難獲得足以維持生計的收入,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回農村也並不是理智的選擇。
一些人在臨近的城市裡打工。在城鎮化的推進下,大部分內陸城市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各種配套公共設施也越來越齊全,各級政府也在不斷招商引資,在各種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驅動下,加上內陸城市的工資開支低於沿海,越來越多的工廠入駐到內陸城市。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在戶籍地附近的城市裡打工,雖然工資待遇不如沿海城市,但是就近務工可以兼顧家裡的事務,既能照看子女也能照顧老人。
其實打工人心裡都有一杆秤,打工並非長久之計,終有一日還得回鄉。常年在外,父母無人照料,心裡有的是莫名的愧疚,子女無人教育,有的是無盡的虧欠。由於長期不在子女身邊,而隔代人基本只有無原則的寵溺,產生了很多性格缺陷甚至無從管教的少年,這種情況在目前的農村並不在少數。
一些人回鄉創業或者自主就業。多年的打工生涯,其實多數農民工都有了不再打工的深切願望,打工相對於種田來說,收入更高也更穩定,但受人約束被人管束的日子並不好過,打工人基本不想自己的子女再走自己一樣的打工路,但現實殘酷,只有自己努力做出一點事業才有可能讓子女擺脫被人約束的命運。但他們深切地明白,做農業並不容易,他們更願意選擇從商或者學習實用的專業技能。
一些人回鄉照看隔代人。十數年的打工生涯供養著子女上學,子女已經成人也到了自己該退休的年紀了,為了減輕子女的壓力讓子女放手工作,很多人選擇主動承擔起照看隔代人的重任。目前的農村基本沒有學校或者師資力量薄弱,所以大多數人無奈選擇帶子女去城鎮上學,然而到了城裡處處需要花錢,很多人會選擇在城裡找一份相對自由的工作以維持日常開支。
隨著老齡化的加深,“用工荒”勢必加重,目前很多大型企業也正在考慮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型企業轉變,然而鑑於目前的農業形勢,農村常住人口也必將越來越少,農村的未來勢必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文章由阿卡大大原創釋出,文章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說農村聊農業,歡迎關注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