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姑父與姨夫之前,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親戚?
有人說,這還不簡單,就是最親近的家人唄。
錯——
所謂親戚,應該將親與戚分開來理解,親,也叫宗親,就是父親這邊的親人,父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們;而戚也叫外戚,也就是母親這邊的親人,母親的父母兄弟姐妹們,合起來便叫做親戚。
說完了親戚,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宗親這邊的姑父,也就是姑姑(父親的姐妹)的丈夫;而外戚這邊的姨夫,也就是姨娘(母親的姐妹)的丈夫;都是“丈夫”,為何姑父用“父”,而姨夫卻用“夫”呢?
他們到底有何區別,到底又是誰更親近呢?
下面便來一一揭曉。
首先:為何姑父是父親的父?
在古代封建制度中,社會長期被父權思想所主導,因此上至國家,下到家庭,人們普遍都認為只有父親包括父親這邊宗親才是維繫國家穩定,家庭和諧的根本,說白了就是隻有父親以及父親這邊宗親才是“自家人”,才能保證忠貞不一;才能保證關鍵時候不反水。(而事實正好相反,往往與“父親”爭權奪利的基本都是宗親,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比如:晉朝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九子奪嫡......等等)
這也是為何古代的君王只會把自己的兄弟分封為王,姐妹冠以公主的原因: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正統,江山才能穩固,才不會被“外人”所覬覦。
瞭解這些後,我們再來看姑父的“父”為何是父親的父,便就好理解了。
因為:姑父是父親這邊的人,乃是父親姐妹的丈夫,嫡親......故被稱為姑“父”。
再者:為何姨夫是丈夫的夫?
還是受父權思想所主導,在過去,上至國家,下到家庭,人們普遍都認為母親,包括母親這邊的親戚,兄弟姐妹都不與自己同姓,不是“自家人”,不與自己一條心,指不定哪天便會背叛自己,出賣自己,自立門戶。(這也是母親這邊的親戚被稱為外戚的原因,因為“父親”們認為:他們都是“外人”,不值得信任......事實也正好相反,歷史上外戚篡權的少之又少,最終能穩固江上的反而都是那些所謂的外戚)
這也是為何古代皇后這邊的兄弟姐妹充其量只能做官,而封不了王,拜不了侯的原因。
明白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姨夫的“夫”為何是夫妻的夫,便就一目瞭然了:
姨夫是母親那邊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別人家”的丈夫,外人......故被稱為姨“夫”。
最終:姑父與姨夫到底哪個更親?
舉個例子,您就明白古代人心目中的姑父與姨夫哪個更親了:
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林黛玉得知賈寶玉跑到薛寶釵那裡去玩,心中不快,負氣回了房不停在窗前流淚道:
“該死的小胖妹,不就比多長了二兩來肉嗎......瞧把俺家寶玉給饞的,氣死我了......”
賈寶玉知道黛玉是個氣鼓子,連忙跟過來勸道:
“林妹妹,你這麼個明白人,怎麼就好賴不分呢,難道你竟連‘親不間疏,先不僭後’嗎?”
林黛玉一邊垂淚,一邊惱道:
“我不知,我不明......你見寶姑娘好,便去她那廂好了,我管不著!”
賈寶玉見黛玉想是動了真火,便又耐心規勸道:
“我與你姑表親,你的父母,乃是我的姑父,姑媽;而我與寶姑娘姨表親,她的父母,只是我的姨娘,姨夫;你說,是我與你親,還是與她親?”
(林黛玉的母親是賈母的女兒,薛寶釵的母親薛姨媽乃是賈寶玉母親王夫人的妹妹,舊時親戚關係中,寶玉與黛玉屬於宗親,而與寶釵則屬於外戚,故寶玉才說:‘親不間疏,先不僭後’)
林黛玉也是心思細膩之人,聽到寶玉都解釋得如此“通透”了,也就不再為難,破涕為笑道:
“什麼姑父,姨夫的,還寶姑娘,寶姑娘叫的那樣親……我看你還是到她那裡子去好了……”
……
親不間疏,先不僭後——
由此可見,古人認為宗親這邊的姑父比外戚那邊的姨夫要親很多。
總評:
有一個成語叫做“登堂入室”,“堂”者,內也。現在不少農村家庭,仍然會將正門進屋的居住空間叫做堂屋,我們那土語叫做“堂音家頭”,而能夠登堂入室的便叫做“堂親”,即男方這邊的“內親”,這其實就是一種對宗親的尊重,而對外戚的變相歧視。
另外在《說文解字》裡,也有這麼一段對“親”的解釋:至也,如父子、兄弟、夫婦故謂之“六親”;也就是說“親”指的是父親、丈夫這頭的,而“戚”都是由姻親締結而來;雖然姑父也屬於姻親締結而來,但因為沾上了父親這邊的關係,故不屬於戚,而是比姨夫要高一級的邊宗親。
相較於登堂入室,《說文解字》,我還是比較認同孔老師的儒家學說:
“父”者,是對年長男子的尊稱,故晚輩向長輩,均應該稱呼姑父,姨父;而“夫”者,只指女子配偶,平輩之間的稱呼。故兩者都應該稱呼為姑夫,姨夫。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親戚之間都沒有那麼近乎了,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共有十八個親戚,三個姑父,兩個姨夫,基本也就是過年的時候拜個年,其餘的時間基本很少來往,除非大半辦小事的……我們這一輩都已如此,更別提我們的一代了,恐怕到時候連姑父,姨夫是什麼人都不一定知道。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成本越來越低,有時候也許只要一個電話,一通影片,便就能夠天涯咫尺,其實並不是我們沒有人情味了,交往越來越少了,而是我們的交際圈變了,有時候刻意的走親訪友反而會變成一種累贅,一種矯揉造作的“人情負擔”,讓彼此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淡漠。
當許多變成“回憶”之時,實際上便意味著我們正在“失去”許多......
謝謝觀賞!
關注我,每天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