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書譜》對歐陽詢的書法給出了最高評價,認為他的書法為“翰墨之冠”。歐陽詢也對學書者說:“我的書法有一個《八訣》,只要你們領悟了其中的精深微妙的言語,在書法藝術上還有什麼不可以達到的呢?”先看看《八訣》原文
澄神靜慮,端己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虛拳直腕,指齊掌空,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間布白,勿令偏側。墨淡則傷神彩,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四面停勻,八邊具備,短長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微言,孰為不可也。
我對這段文字的理解是歐陽詢對學書者從心態、狀態、姿勢、動作、用筆、用墨、結構、字形等作了詳細的解釋和指導,領悟其中的含義,使自己的書法在正規的法則之下經過學習和訓練而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也是一條正道。
原文譯成大白話的意思大概是:
學書者首先要對書法存有敬畏之心,字是有筋骨精神的,把字看做有生命的整體,首先要端正身姿,澄淨心神,平穩思慮,保持容貌莊重,拿起筆而思緒萌生,臨硯池而志趣超逸。執筆拳心要空虛,手腕要平直,五指一起用力,掌內要有足夠的空間。立意在落筆之前,文字隨思路之後成形。筆畫與空間的分割佈置,不要偏斜不均。用墨太淡則損傷字的神采,過分濃稠必然澀滯筆鋒。字肥就會顯得遲鈍,太瘦則又筋骨外露。不要讓字傷之於綿軟、虛弱,也不必以怒筆恣肆作為神奇。字的上、下、左、右四面安排妥貼勻稱,加之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共八個方面應充實完滿。字的長短自然合理,用筆又輕重適中。心目中有確定的規程,調整好每個字的疏密、斜正。所以字形大小要順其自然,不可以頭輕尾重,不要讓它左短右長。字的動態如同人一樣,或斜或正,要上邊的動勢照顧到下邊的支撐,向東運筆,要有西邊的呼應。這樣,字的氣度就會渾融和諧,精神也會瀟灑超脫。
唐朝到了中晚時期,書法就已經建立起了森嚴的法度,作為“初唐四家”之一的歐陽詢就是嚴峻風格的代表,他以豐碑巨碣出其手而名揚海外。
歐陽詢所書的傳世碑刻主要有《化度寺邕禪師塔銘》《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文彥博碑》等,墨跡有《卜商帖》《張翰碑》《夢奠帖》等。
下圖為《化度寺邕禪師塔銘》
此碑原碑刻於唐貞觀五年(631),後來的翻刻多失真,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敦煌石室發現唐代拓本,廬山面目才得以重現。
下圖為《九成宮醴泉銘》
此碑最能代表歐書特點,一改隸書捺筆的波形筆畫為稜角分明的三角形捺筆,變為嚴緊之險,筆書規矩,安排妥帖。
下圖為《虞恭公文彥博碑》
此碑乃歐陽詢81歲時所書,全文兩千八百餘字,平正婉和,嚴緊精勁,屬晚年傑作。
下圖為《夢奠帖》
《夢奠帖》也稱《仲尼夢奠帖》,行書9行,78個字,後有趙孟頫等諸家跋,筆法老練,為歐陽詢晚年所書。
下圖為《張翰帖》
《張翰帖》
《張翰帖》也稱《季鷹帖》或《張翰思鱸帖》,是歐陽詢的行書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行書之七”。 此帖字型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拔,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下圖為《卜商帖》
此帖用墨濃重,行氣淹貫,筆畫飽滿豐腴,下筆鋒利如斬釘截鐵。 正如清人吳升《大觀錄》跋:“筆力峭勁,墨氣鮮潤。”
“心燥氣浮,百事無成。書雖小道,亦須靜定”,學書如此,縱觀人間萬事亦莫不如此。學書道路漫長而艱辛,虛心向前人學習,謹遵前人教誨,心存感恩,心存敬畏,學得一手好字,練就一身本領。願與書友們共同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