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濟南的大明湖,估計很多人都忍不住會來一句:“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不過,如果想全方位還原當年的場景,那麼真實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夏雨荷在和愛人依依惜別之際,是這樣訴說衷腸的:“皇上,請尼不要走,俺舍不滴尼走。”而紫薇淚水漣漣地和皇帝認親的時候,說的應當是:“下雨豁(夏雨荷),是俺娘。”
有人可能要說了:這是偶像劇知不知道?還鬼扯什麼“真實”,都造山東話太老土了啦,再高的顏值也hold不住!
玩歸玩,鬧歸鬧,別拿山東話開玩笑。不仔細研究研究,你就永遠不會知道:山東話,其實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一種方言。
□石決明
山東話的三種味兒
我們常說的“山東話”,其實是按照行政區屬、對山東省境內各種方言的籠統稱呼。從語言學角度,方言分割槽的直接標準應該是語言條件,行政區屬也可以參考——一般來說,同一行政區的人們有著長期交往的歷史,慢慢在說話方式上也就形成了共同的特點。
但對於擁有16個市和140個縣級單位的山東來說,情況顯然沒有那麼簡單。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制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山東境內的方言可以分為三大片,即膠遼官話、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這是大致分法,要是再細緻些,可以分出幾十個小片。
根據這個劃分,青島、煙臺、濰坊、威海等40個縣市說的是膠遼官話,具體可以參考“青島貴婦”黃渤的海味發音;中原官話區則包括了濟寧、菏澤、棗莊等近30個縣市在內,身處“宇宙中心”的曹縣人說的就是這種方言;而冀魯官話則分佈於濟南、聊城、德州、淄博、泰安等40餘縣市,當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和夏紫薇母女應該就操著一口純正的冀魯官話。
曾有網友把山東方言分成三種口味:魯北的大蔥味兒、魯南的煎餅味兒和半島的海蠣子味兒。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官話”並不是中國古代對漢語官方標準語的稱呼,而是專指國內分佈範圍最廣的漢語一級方言,也就是舊稱的“北方方言”——由於這種方言不僅分佈在北方,也分佈於西南地區、江淮地區,甚至遠至廣西,為了不產生混淆,學界最終決定用“官話”來代替。
要知道,中國約七成人可都以官話為母語。山東的這三種次級官話,也並不只有山東人在用。如果有人堅持要說山東話“土”,那得罪的可能不只是山東人,還有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河南人、陝西人、遼寧人、安徽人、江蘇人……
山東話低調有內涵
山東地區是我國最早有人類活動印跡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並且在相當長時間內處於引領地位。怎麼體現這一點呢?根據目前材料來看,山東鄒平丁工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陶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之一。換言之,生活在山東的遠古居民是最早使用文字的“文化人”之一——那時候離甲骨文的出現可還有八九百年呢,哪有人能點評山東人的交流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人傑地靈的山東更湧現出大批先賢,孔子、孟子、管子等等都是山東人。而根據《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那時雖然已經有了“雅言”,但人們在非正式場合還是說方言的,孔子平日裡說的就應當是曲阜話。說孔聖人說話“土”?得先問語文老師同意不同意。
秦漢以降,儘管統一了文字,但語言卻沒有統一。先秦已有的方言分歧不僅沒有消失,還進一步發展了。《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劉邦要立長子劉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民能齊言者皆屬齊”。可見,當時的山東至少已經在部分地區形成了特點突出、內部卻具有相當一致性的方言。
但是,由於戰亂、遷徙、民族融合等多種因素,最古老、最“正宗”的山東方言其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完整地保留下來。現在的山東話,是在明清時期初步形成的。山東方言在代代相傳中發生了很大變化,也繼承了許多具有鮮明齊魯文化色彩的詞彙,在說話方式上保留了一些傳統特徵。
作為孔子的出生地和儒教的發源地,有學者曾經針對山東方言和儒學的關聯做過研究,發現山東話其實受到儒學文化很大影響。
比如,山東話“尊儒”,“子曰兒”一詞成了“真理”的代名詞,小孩子很聽話被稱作“儒科”,要是為人迂腐軟弱、不善變通,就會被罵成“儒了子”,也就是學不明白真正的孔孟之道、只會一根筋學習八股的書呆子;又比如,山東話“尚禮”,以結婚為例,什麼“下彩禮”“開日子”“打燈籠”,其實都是舊時留下的禮俗,只不過換了一種表達罷了。怪不得《左傳》有言,“周禮盡在魯矣”。
這些詞彙表徵可能過於細微,再加上不同片區方言差異較大,可能很多山東人都沒聽過;那接下來要談的,就是山東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突出特徵了——倒裝多。
為啥愛用倒裝句
所謂“倒裝句”,其實就是為了強調、突出等詞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一種修辭句式,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不同型別。聽起來是不是有些複雜?沒關係,請被稱為“平平無奇倒裝小天才”的山東人給大家演示一下:
剛開始被說愛講倒裝句,山東人的回應一般都是:“沒感覺啊平時”“說啥呢這些網友”“明明很正常啊我們說話”。
隨著實錘不斷出現,“倒裝句”逐漸代替“挖掘機”成為山東新的伴生梗。山東人也開始鬆口承認:還真是這樣,一直沒意識到呢我們!
但是,真相果真如此嗎?其實,倒裝句並不只有山東人在說。細品一下,港臺劇的經典臺詞“不是吧阿Sir”、天津JIEJIE聊天“說嘛呢你介是”、東北銀嘮嗑“不稀得說你我都”,還有重慶妹兒約飯“吃撒子呀今天”……全國各地都一樣其實。
這倒裝句的“毒”,古人早就中過了。在文言文中,很多句子都是以倒裝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不知道每年有多少考生,因為倒裝句太難翻譯而愁禿了腦袋。
找到倒裝的祖師爺了,孔夫子那就是!
論及原因,其實是因為古漢語的句法表達還有語韻習慣與今人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樣,在語言的代代相傳中,倒裝句歷久彌新,我們說話時還是會動不動就蹦出個一兩句——只能說山東人的語言習慣傳承得格外好,才會被專門拎出來討論。據《國家人文歷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