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岡村寧次接替多田駿成為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他到任後把“三光政策”推向頂峰,日軍在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掃蕩。面對日軍來勢洶洶的圍擊,華北地區八路軍根據地軍民聯合一心,利用游擊戰術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
在數次突圍和反掃蕩作戰中,聶榮臻指揮的秋季晉察冀軍區反掃蕩戰役打得極為漂亮,在他的帶領下,晉察冀軍民順利擺脫日軍的掃蕩,用相對很小的損失與代價,成功跳出敵人包圍圈。1942年,八路軍總部機關也曾被日軍合圍,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雖然帶領部隊突出重圍,但八路軍參謀長左權在突圍中犧牲,整支隊伍也付出了很大犧牲。為何政工幹部出身的聶榮臻能以極其小的代價擺脫敵人的猛撲圍困?他在指揮作戰方面有何訣竅?
晉察冀秋季反掃蕩:有驚無險的突圍
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後,中國抗日戰爭由全面防守轉入到戰略相持階段。為了打破相持的局面,1939年秋開始,日軍開始在華北地區進行野蠻殘暴的“三光政策”,試圖摧殘抗日軍民的抵抗意志。僅僅一年的時間,日軍在華北地區便發動了100餘次千人以上大規模掃蕩,投入兵力多達50萬,根據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巨大損失。
尤其是華北的核心地帶晉察冀地區,這裡的生存條件變得極為惡劣,軍民生存已經進入到空前艱苦的階段。面對日軍的大掃蕩,晉察冀軍區八路軍不斷實行戰略轉移,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儲存實力,避免和敵軍證明衝突,多次讓敵人的掃蕩一無所獲。在華北地區抗日戰爭進入到最艱苦的時候,1941年夏秋之際發生的自然災害讓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的處境雪上加霜,冀中平原和整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生旱災,邊區軍民收成銳減,不僅老百姓沒有糧吃,軍隊自己的生存也成了大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偏偏在這個時候,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調集日軍6個師團、多個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及偽軍,共計7萬餘人,在飛機的掩護下,採取鐵壁合圍和三光政策,各種掃蕩形式相結合,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內的北嶽區、平西區實行毀滅性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主力,根據地軍民在聶榮臻的帶領下奮起反抗。
1941年8月中旬,日軍第26、第41師團和三個獨立混成旅團各一部共2萬餘人,分兵從山西靈丘縣、五臺縣等地出動,晉冀兩省邊界的諸多地域都被設定了封鎖線,與此同時,日軍還作出佯動態勢,派出軍隊向晉察冀軍區平北軍分割槽和冀中軍區第7軍分割槽進發,企圖矇蔽八路軍的作戰視野。8月23日,佯動的日軍隊伍鋒頭一轉,在三個混成旅團各一部的配合下,分別從房山、保定、石家莊等地出兵,企圖圍擊在北嶽區的晉察冀軍區第1、第2、第4軍分割槽部隊和在平西區的冀熱察挺進軍隊伍。
為避開日軍鋒芒,聶榮臻指揮晉察冀軍區所屬部隊4萬餘人和根據地內的廣大民兵展開群眾性游擊戰爭,採用內外線密切結合的作戰方略進行反掃蕩。面對步步進逼的日軍,他通知各地隊伍適當地轉移,各軍分割槽主力部隊跳出合圍圈作戰,儲存有生力量,採用游擊戰的方法,用出其不意的方式襲擾日軍,破壞日軍的供給線,襲擊日軍守備相對薄弱的據點。同時在軍區內抽調一部分兵力,與民兵相機結合在一起,展開地雷戰、麻雀戰,不斷消耗日偽軍。
8月31日,經不起消耗的日軍集結6000餘人向平西地區出動,因為聶榮臻事先作出精準判斷,這裡的部隊已經轉移成功,所以日軍此次圍擊一無所獲。翌日,日軍和偽軍匯聚2萬餘人,張開大爪向阜平地區撲來,聶榮臻所在的晉察冀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部隊一部並沒有轉移,他們被圍困在阜平以北的雷家堡地區。不過,最危險的地方往往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在這樣危險萬分的時刻,聶榮臻面對嚴峻的形勢,生出一條妙計,他命令偵察科長羅文坊帶領一支50餘人的小分隊,來到雷家堡東邊臺峪架起電臺,用軍區分號聯絡各地隊伍,故意將蹤跡暴露出去,來吸引日偽軍的注意。
果然如他所料,日偽軍瘋狂撲向臺峪,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乘機跳出合圍圈,夜間快速穿插40公里,轉移到常家渠地區。令人稱奇的是,八路軍部隊在這次突圍中幾乎沒有什麼傷亡。與此同時,八路軍總部發出命令,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率領的129師、賀龍率領的晉綏軍區120師和呂正操率領的冀中軍區部隊開始反擊,對日偽軍主動出擊,先後攻佔沙河、南和等5座縣城和寧武、忻口的車站,日軍鐵路交通線路受到嚴重毀壞,不得不調動兵力回援,“圍魏救趙”的戰術取得了成功。至10月中旬,聶榮臻帶領的晉察冀軍區取得了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的勝利。
反掃蕩戰役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旱災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一直到1942年春天,很多村民還在用樹葉充飢,於是聶榮臻向部隊下達了《樹葉訓令》,制定了節約糧食計劃,明確提出八路軍隊伍不能採摘村莊附近的樹葉,即便餓著肚子,也要遵守紀律,堅決不能和老百姓搶奪能吃的東西。百姓們深受感動,紛紛請求聶榮臻收回訓令,他們也清楚八路軍生存也面臨多重的困難。聶榮臻卻態度堅定,他沒有收回訓令,訓令正常發出後,各個隊伍貫徹落實得很好。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軍民一心共克難關,度過了最艱苦的時期,日軍消滅晉察冀八路軍主力的企圖也被徹底撲滅,自此再也沒有在晉察冀地區實施過大掃蕩。
從長征到黃土嶺之戰,聶帥百鍊成鋼
聶榮臻從參加革命到1941年晉察冀秋季反掃蕩期間,親身經歷過無數次戰鬥,從這些戰鬥經歷看出,他指揮部隊能在晉察冀秋季反掃蕩中順利突圍絕非偶然。
1924的聶榮臻在蘇聯學習,後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軍事,1925年回國,這是他初次接觸較為完整的軍事理論,但此時沒有實戰經驗。1927年南昌起義到長征開始,他指揮參與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戰鬥,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指揮作戰經驗。尤其是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毛主席也讚許道:
“這場戰役體現了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在生死攸關時刻的團結,粉碎了國民黨軍向陝甘邊區的圍剿,為紅軍長征的最終勝利保駕護航”。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三個月後,聶榮臻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他致力搭建軍區構架,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建立各級組織以及各種民眾抗日團體。此時的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熱情高漲,對抗日鬥爭充滿信心,但八路軍手頭的軍事力量實在有限,真正有戰鬥經驗的只有3000人左右。
日軍在此時抽調三個師團之多的兵力,以及數量眾多的偽軍,從11月24日開始對初創的晉察冀根據地展開“八路圍攻”。聶榮臻指揮晉察冀軍區軍民,在兄弟部隊的大力配合下,取得了反“八路圍攻”的勝利,殲敵2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這場戰鬥雖然打得很艱苦,但極大地鍛鍊了這支剛剛成立的部隊,為後來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的抗戰樹立了信心。從這個角度看,初任晉察冀軍區司令的聶榮臻首次單獨指揮一場大戰役,最終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指揮表現。
聶榮臻在抗日戰爭中指揮過很多次經典戰鬥,1939年11月7日的黃土嶺之戰被傳為佳話。這一天正是他擔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整整兩週年的日子,歷史的巧合註定這場戰鬥會被載入抗日戰爭的史冊。在這一戰中,聶榮臻擅長運用“新戰術”和 “山地戰”的日軍名將阿部規秀,他沉著冷靜地指揮部隊,採用誘敵深入的方式,令驕傲自大的阿部規秀陷入八路軍設計好的包圍圈,最終一舉擊斃了這位有著"名將之花"之稱的日軍陸軍中將,這是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擊殺的最高職位日軍將領。
黃土嶺之戰奠定了晉察冀地區反“掃蕩”勝利的基礎,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齊心抗日的必勝信念。戰後日本《朝日新聞》都撰文稱:“中將級指揮官的陣亡,是皇軍成立以來未曾有過的”,“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以此來表明遭受沉重打擊後的失落之情。
五臺山“魯智深”的作戰訣竅
聶榮臻雖然從事軍事指揮算是半路出家,但透過在長征和抗日戰爭中無數次指揮作戰的表現來看,他在1941年秋季反掃蕩中指揮部隊成功突圍並非運氣,而是有著十足的信心和把握。毛主席曾說:“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這是對聶榮臻軍事方面極高的評價。魯智深大家都知道,看似粗魯,性格卻有極為細緻的一面,做事嚴謹。聶榮臻雖是政工幹部出身,但在幾十年的戰爭生涯中完全不缺乏軍事作戰指揮經驗,對戰場的形勢能夠做出精準判斷。後來他在回憶這場反掃蕩戰鬥時,講到了他的突圍策略,也是作戰的訣竅,可以概括為:
- 其一、一定要有足夠親身戰鬥的經歷做基礎,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不能紙上談兵。這樣才能臨危不亂,在信心和信念層面靠得住。
- 其二、無論指揮突圍戰還是指揮圍擊敵人的殲滅戰,都要有沉著冷靜的頭腦,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及周密無失的計劃。
- 其三、指揮作戰部隊要善於隱蔽,善於揚長避短,不能自亂陣腳,一定要精準把握戰局形勢,不到恰好時機絕不盲目出擊。
明代文學家李卓吾稱魯智深是五臺山的仁人、智人、勇人和神人,聶榮臻將軍在抗日戰爭中也詮釋了這幾個品質,尤其是1941年秋季指揮的反掃蕩突圍戰,很好地體現了“仁、智、勇、神”。首先,他在反掃蕩中下達《樹葉訓令》,愛戴根據地的百姓,是一位仁人。其次,他面對敵人包圍臨危不亂,鎮定指揮,是一位智人。然後,他面對敵人圍擊,在最艱難的時候,依舊選擇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作戰,是一位勇人。最後,他文武雙全,嚴於律己,在政治方面和軍事方面都有著極其卓越的才能,是一位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