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燈是透過燃燒油脂和燈芯來照明的燈具,早在商朝就出現了。1975年出土的商代盂形陶燈,是目前可見的最早油燈。
古代最著名的油燈是漢代的長信宮燈,其照片被選入中學歷史教科書。這盞油燈為銅製,造型是一名手持宮燈的宮女。
燈罩可以左右開閉,用來調節燈光的亮度。宮女的右手上舉,右臂中空為煙道,油脂燃燒後的黑煙可透過煙道進入油燈腹內,乾淨衛生。
唐宋時期,價格低廉的陶瓷油燈開始普及,樣式眾多。比如可調節亮度的“多管燈”,燈口有五個小細管,每個細管中都有一個燈芯,都通到油燈中央的儲油區。
使用者根據照明的需要,可以任意點燃一個或多個燈芯以調節亮度。還有“計時燈”,油燈的內部器壁上刻有均勻的水平線,使用者可以透過檢視燈油的燃燒量來估算可燃燒的時間。
古代的燈油有植物油脂和動物油脂兩種,前者使用較多。
最上等的燈油是芝麻油,燃燒時無味且少煙,非常潔淨。可芝麻燈油的價格較高,一般老百姓用不起。民間最常用的是桐油,即油桐樹果榨的油。但桐油燃燒時產生的黑煙較多,容易把室內物品燻黑。
古代的動物燈油多用魚油。在宋代海外地理著作《諸蕃志》中,提到了用“大魚”油脂做燈油的事例。這大魚有多大呢?記載說“身長十餘丈”,換算到今天有二三十米長,推測應該是鯨魚。
中國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燈油,那就是人油。史書記載,董卓死後,人們在他肚臍眼上插上燈芯點起了油燈。因為董卓肥胖,油燈點了三天三夜。這就是古代的酷刑“點天燈”的原型。
說完了油燈,咱們再來說說蠟燭。古代的蠟燭分為黃蠟和白蠟兩大類。黃蠟用蜜蜂的分泌物製作,顏色發黃;白蠟用白蠟蟲的分泌物製作,顏色發白。
白蠟的熔點較高,燃燒後的燭液不易下淋,品質勝於黃蠟,價格自然也更高。所以,古代用白蠟的多是有錢人家。那具體的價格是多少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算一算。
元代的《庶齋老學叢談》記載:“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於青布褙袖中歸,燃燈讀書。”可以得知,元代人每晚的燈油費用需四五文錢,大約合今天的五塊錢。
相比之下,蠟燭就要昂貴得多了。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官用蠟燭的價格是每條四百文,差不多今天三四百元錢!民用蠟燭的價格稍微便宜一些,一支至少也要二十文。
按照一晚上點兩支算,古人每天點蠟燭的費用超過今天的五十元!西晉的鉅富石崇,用燒蠟燭做飯的方式來炫耀自己的富有。的確,那燒的不是蠟燭,而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