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文明的國家對於落後文明的打擊和對土地的佔領,往往也會促進入侵國先進的制度向落後地區的傳播,這也是戰爭殘酷之外的另一面,落後國家往往藉此契機接納先進文明融入自身文明,從而使自身強大起來。
其次所有的變革都是從老世族中開始產生牴觸,而所有變革的萌芽也都是從老世族中產生。
秦國的變法非常符合這個邏輯,完全按照這個路線進行的變法。
世人都知道秦國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才變得國富民強,甚至認為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毫無作為,把變法之前的秦國國君比作酒囊飯袋,其實這些認知都是錯誤的,結論也過於武斷,秦國在停滯不前的三百年時間裡的確有荒唐的國君,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前,秦簡公、秦獻公二位國君就已經開始引進三晉制度,在黑暗中摸索著秦國未來的復興之路。
在戰國初期,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個士大夫瓜分,形成了三個新的國家,史稱“三家分晉”。因為韓、趙、魏三國同出一源,所以這三個國家有著相似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由於深受晉國文化和制度的影響,他們的文明程度很高,戰國最早出現的改革就是魏國魏文侯支援的的李悝變法,所以說戰國改革的先行者是李悝。戰國各個國家都進行了變法,一時間百花齊放。
彼時的秦國,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都顯得相當落後。在戰國初年秦國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窘境,從秦簡公開始,秦國君主就開始致力於學習“三晉制度”,直到商鞅變法時期徹底引進“三晉制度”,秦國才真正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
戰國最早的改革主持人魏文侯出生於公元前472年,公元前446年即位,到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50年。在位期間,重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權,以法治國,國力強盛,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魏武卒雄霸天下,是當時中原各國中的超級強國。
而在此期間秦國政治上卻不太平,在周厲共公在公元前443去世後,先是長子秦躁公繼位,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其弟秦懷公從晉國(實居魏國,具體看韓魏趙分晉,又是魏國)回來即位,在秦懷公回秦國的幾個月前秦簡公出生了,為了安全起見,秦簡公繼續留在晉國(此時的晉國實際上就是魏國,魏文侯已經即位)一直呆了15年。
秦懷公指定的繼承人為大兒子秦昭子,結果秦昭子去世比他老爹早,於是秦懷公又指定秦昭子的兒子作為繼承人,此為秦靈公,秦靈公作為中國最早祭祀黃帝的君主,
在公元前419年,為了進入中原和魏國交戰,被魏國佔領河西之地,去世後,兒子秦獻公還只是一個小孩子,於是叔祖秦簡公嬴悼子被人從晉國迎接回來做了秦簡公,此時時間定格在公元前415年,秦簡公卒於公元前400年,由兒子繼位,史稱秦惠公。
至於為什麼秦國的王親國戚都喜歡流亡魏國,可能由於魏國和秦國接壤,而在魏國遷都大梁之前,魏都是安邑,離秦國很近,這就造成了在秦國不得意的公子總會到流亡到魏國,秦懷公、秦簡公是如此,後來的秦獻公也是如此。
這是秦國曆史上著名的秦國“四代亂政”時期,此時秦國可謂陷入十分混亂的格局,爭鬥不斷,其兩子和孫子先後繼位 。
儘管歷經四代亂政,但是這期間卻不是政治混亂,自秦簡公開始,秦國已近開始了改革,可以說秦國的改革,法於秦簡公、端於秦獻公、始於秦孝公、成於秦五王、終於秦始皇。
一、法於秦簡公。簡公時代,秦國謀求富強的起點。
秦簡公回秦繼位的那一年為公元前415年,這一年是魏文侯三十一年,此時的魏國人才濟濟,李悝的變法也已經初見成效。可以說是魏國國力最鼎盛的時期,而秦簡公在魏國流亡15年,時間跨度為公元前429年到415年,李悝出生於前455年,公元前395年去世(這一年商鞅出生),於公元前422年被任命為相,開始在魏國實行變法,一躍成為了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可以說秦簡公基本見證了李悝變法的最重要初始階段。對於魏國的崛起,肯定是深有體會,所以他回國繼位後,在秦國進行了改革。
作為秦靈公的叔叔,秦簡公從秦靈公身上就看出了貴族當權的弊病,當時由於三國(韓魏趙)分晉,秦國的舊勢力也躍躍欲試,對秦國王權提出了挑戰,秦簡公上臺後,首先進行雍城築城。
雍城(位於寶雞鳳翔),自公元前677年到秦獻公二年(前383年)作為秦國都城,建都長達294年,有19位秦國國君在執掌朝政,為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都城。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太后和嫪毐生下兩個孩子,卻能夠瞞住秦王嬴政的重要原因,就是長期留在雍城。雍城是以河流為城的“城塹河瀕”,是“水上秦都”,在魏國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後,讓秦簡公感覺到危險,準備遷都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以此方便和魏國作戰,最終在秦獻公時期遷都。這是秦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藉助雍城築城和晉國實力衰弱,秦簡公基本化解了國內政治矛盾,秦簡公時期秦國成了諸侯國中的小翹楚,除了義渠南鄭等小國前來進貢外,楚國也向秦國送來賀禮。
秦簡公大刀闊斧對貴族專權進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革新秦國禮制。在秦簡公繼位的第六年,打破貴族才能帶劍的特權,先是下令官吏帶劍以防身,同時也是帶頭尚武,次年又允許百姓帶劍,同時鼓勵貴族和有錢的奴隸主透過培養一些武士和門客,從而在民間倡導尚武之風強化秦國民間尚武風氣,以圖全民皆兵,以提高未來軍隊的戰鬥力。
第二,推行土地改革,實行按土地畝數徵收租稅。變相承認“私田”的合法性但要收稅,加速秦國向封建土地制度的轉變,籠絡士族大夫、土地豪強的心。這是秦國的土地制度變遷形式,即開始按照田畝數量收租,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現。
第三,在東境修築長城。不過事發於秦簡公允許百姓帶劍的同一年,也許魏國感覺到了威脅,其先下手為強,發兵討伐秦國,併成功盡佔秦國最肥沃的河西之地,還築起洛陰、縣兩城,秦國再一次被擊敗,只能退守到洛水,此後為加強防禦也有了秦簡公下令在東境修築長城的一幕,這也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史稱秦東長城,為後世的長城修建起到了啟示的作用。
但由於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內政外交問題,最終又由於眾多貴族反對而流於形式,加上重改革輕國防,導致魏國乘虛而入。秦簡公在位十五年最大的敗筆,就是讓魏文侯派兵盡佔河西走廊,迫使秦國不得不回撤到原先東進的始發地。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秦簡公及其後三代國君,都在為奪回河西走廊而不斷征戰。當吳起佔據河西走廊並在少梁開辦河西學府,準備繼續對秦國進行進一步的打擊時,秦簡公也只好依靠僅有的西部老根據地,開始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修建防禦長城的軍事行為。
二、端於秦獻公。得變法精髓,卻無法掃清貴族障礙。
秦簡公少年時曾經在“三晉”之中繼承晉國文化最多的魏國流亡,他看到了魏國任用法家改革的好處,並見證了魏國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如何文治武功,於是他當了國君以後就決定把這種先進的制度引入秦國。但是由於秦國內部世族勢力過於頑固,秦簡公本人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三晉制度”的引進並不順利,而且在與魏國進行的戰爭中還盡失河西之地。秦簡公眼看政治改革阻力太大,就開始轉手進行經濟改革。這是秦國統治者富國強民的開端,它有利於減輕農民的壓力,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總之秦簡公雖然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收效甚微,但是他看到了秦國世族階層存在的漏洞。但是是人就得死,於是在位15年秦簡公去世了,當年大臣們趕走了前任國君秦靈公的兒子公子師隰,然後擁立秦簡公繼位,世族們給出的理由是師隰太小,害怕主少國疑,因此才選擇秦簡公為國君。
在秦簡公去世後,兒子秦惠公繼位,在公元前390年出動50萬大軍對魏國發動陰晉之戰,企圖奪回被魏國佔領達29年之久的河西之地,吳起率領5萬沒有魏武卒大敗秦軍,引發“諸侯卑秦”,使秦國上下深以為恥。直接造成五年後,秦國發動兵變廢秦出子迎立嬴師隰為秦君,即秦獻公。在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奪回河西少梁城,俘虜公叔痤,替父親秦靈公挽回一些顏面,這是後話。
秦惠公在位十三年後去世,留下幼子秦出子昌繼位。趙昌之母(史稱小主夫人)監國,與秦國貴族矛盾重重,國家動盪不安,秦國世族們像當年反對幼子師隰繼位一樣,準備擁立一位成年君主。
此時戰國的形式是趙國與魏國、韓國產生了利益糾紛,趙敬候把都城從易受魏國攻擊的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北遷到便於防守的邯鄲,準備與韓、魏決裂。以便於同魏國展開對土地的爭奪,主要的攻取物件是衛國的土地,衛國當時是魏國附屬國,這就威脅到控制衛國的魏國的利益。而且此時的趙國與離魏赴楚的吳起聯絡緊密,趙楚聯合,就將對魏國佔領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西面的秦國更是魏國多年死敵,如果秦趙楚聯合進攻魏國,魏國就將處於南北西三面受敵的不利局面。 魏武侯決定利用秦國的內政不穩,把顛覆秦政權作為魏國衝出三國包圍的突破口。
畢竟儘管秦是三國中最弱的,但解決秦國不能靠戰爭。如果魏國攻秦,趙楚必定會趁勢南北夾攻,這正中了趙楚的下懷。這讓魏武侯想起了投奔自己門下的秦國公子師隰,師隰本是秦靈公太子。當年因為秦靈公死後,叔叔悼子乘公子師隰年幼,奪位自立,成為秦簡公。按說師隰本該是秦國名正言順的國主,所以師隰即位名正言順。
魏武侯決定採用一個既省力又省事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把人魏準秦獻公送回秦國,透過一個順水人情,幫助其奪取政權,建立一個親魏政府。
而且,即使奪權失敗,秦國也必將陷入混亂,無暇東顧。魏武侯的這個辦法可謂,一石兩鳥、兩全其美。所在這個時候魏武侯會見師隰,提出幫助他回國,坐上秦君的寶座。這樣魏國便在秦國樹立親魏勢力,對魏武侯爭衡天下可以減輕不少壓力。
於是魏武侯派人告訴師隰,魏國要支援他歸國奪回本應屬於他的秦國君位,師隰聽後沒有立即表態。此時師隰也在密切關注魏國目前的形勢,知道魏武侯支援自己歸國的用意。魏國善待自己將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沒有提出要送自己歸國,本來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時魏國所處的國際環境險惡,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時候。師隰雖然有強烈的歸國執政願望,但他知道,秦國與魏國是死敵,如果是魏國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會受到秦國人的歡迎。而且,自己由於是在魏國支援下才取得政權的國君,必然要受到魏國的制約,而對秦國不利。
師隰不願做有損於秦國利益的事,但師隰也知道,不能拒絕魏武侯。師隰對於魏國的價值就在於他的身份,在於他在秦國還有一定的號召力,魏國就是想利用這一點擾亂秦國而坐收漁利。如果拒絕魏武侯,自己就成了對魏國沒有價值的人,很可能會因此招來殺身之禍。於是找了一個替魏國考慮的理由,大概就是感謝魏文侯和魏武侯這些年來對他的照顧,魏國目前處於比較緊張的國際環境中,自己不願魏武侯再為他而分散力量。打算自己獨自歸國,謝絕了魏國的護送。魏武侯見師隰答應歸國,目的已達到,便贈給師隰車馬和大量金銀珠寶,問師隰何時啟程,到時好為他餞行。師隰說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時定向武侯辭別。
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師隰讓身邊人進入秦國進行各種活動。秦國人對當年師隰君位被叔叔秦簡公奪走的遭遇都很同情。而在惠公死後,兩歲的兒子出子即位,秦國進入到了出子母親執政的混亂局面。秦人對秦國的這種危險狀況都很擔憂,希望秦國能夠出現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重現當年秦穆公時的強盛。因此很多人願意配合師隰推翻出子母親的統治。甚至秦國的自耕農和地主在聽說師隰要回國實行新政後,都盼著師隰的早日歸來。
籌劃一年,時機成熟,在與魏武侯辭別的時候,師隰與魏武侯盟誓,如果成功地奪回君位,秦國保證在魏武侯在世的時候不與魏國為敵的諾言(“終武侯之世,不與魏國為敵”)。公元前385年,殺死秦出子和他的母親,奪回了國君之位,是為秦獻公。真是天道有輪迴。
秦獻公和秦簡公有同樣的在魏國的經歷,並且呆的時間比秦簡公還長,達29年之久,可以說整個童年到四十不惑都是在魏國生活的,因此政治嗅覺與秦簡公一樣靈敏,但對魏國的變法體會更深,他同樣看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希望,當然最後這個夢想在秦孝公時期變成了現實。
這29年秦獻公在魏國認識了很多名人,有些人在秦獻公回國後陸續有交集,秦獻公,生於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4年入魏。這期間我們看一下魏國這29年知名的歷史人物。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秦獻公同其交集18年。前396年魏武侯即位,到前385年離開魏國,交集12年。
公元前395年朝中改革元老李悝就去世,交集19年。
吳起公元前413年來到魏國,公元前390年離開魏國,訓練出天下聞名的魏武卒,交集23年,可以說秦獻公和吳起幾乎同時來到魏國,又見證著吳起的離開。
公孫痤公元前387年即位魏國相,同秦獻公交集3年,兩人緣分很深,基本上屬於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關係了,在公元前362年的時候,秦獻公俘虜了公孫痤,公孫痤率領的魏武卒射傷了秦獻公,第二年兩人都去世。可以看出,3對魏國的政治經濟是非常的瞭解。
公元前385年,秦獻公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統治。在位時期,施行的措施有:廢黜活人陪葬制度、為戶籍相伍遷都和推行縣制等。這些措施對於秦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廢黜活人陪葬制度:秦獻公在魏國時曾看到魏國貴族的殉葬方式都是用俑代替活人。兩相對比,他也覺得秦國的生殉制度太過殘忍,所以繼位後就廢除了活人殉葬制度。按照秦國的生殉制度,秦國曆代國君死後都要把生前的大臣一起殉葬,這樣導致國家人才大量流失,對秦國有害無利,因此廢除了殉葬制度還可以為秦國保留住大量的國家棟梁。
所以秦獻公即位的第一年就廢除除了秦國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的殘忍制度,受到了秦國民眾的讚揚,同時鼓勵多生,因為秦國當時地多人少,而且秦獻公為了發展農業還吸收其他國家的移民,不許秦國人歧視其他國家的人,秦孝公繼承了父親的做法,這也是商鞅後來來到秦國的原因。這些都讓他的民眾支援率急劇上升,為後續改革奠定了基礎。
採取“為戶籍相伍”制度,“為戶籍相伍”是“三晉”和很多中原國家常用的戶籍清查方法。因為戰國時期經常有大規模的戰爭爆發,所以統治者需要清查國家可用的兵源,把農民編入戶籍,五戶為一伍,農忙時互相幫助種地,農閒時軍事訓練,有人違法就實行連坐。既能知道全國的總人口數,也方便在作戰時調動軍隊,也能增加農業效率,可謂早起軍民融合,這種制度,讓秦國避免了出現“兵無可調”的局面。
即位第二年,為了躲避魏國威脅,秦獻公就把都城從雍遷到了櫟陽,開始勵精圖治並對外作戰。
改縣制:獻公勵精圖治下,秦東地區慢慢地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時秦國的舊貴族們也開始對這些地方垂涎欲滴,想能分封到一塊富饒的秦東之地。為了防止這個改革的果實被舊貴族們給侵吞掉,捍衛這個成果,秦獻六年時,他把秦東地區的蒲、藍田,善、明氏等地方統統改為了縣制,不分封給任何一個人,都由自己掌握,派官吏管理,由自己直接掌管、控制。這也為秦始皇的郡縣制打下了基礎。
在秦獻公即位的前十五年,秦國一直保持穩步發展,很少對外發動戰爭,直到15年後,魏武侯去世,此時的獻公在取得政權的15年裡就是埋頭改革、勵精圖治,不參與其他國家間的爭鬥,秦國的國力開始增強,人口開始增加,軍隊的軍事素質開始提高,秦人對恢復秦穆公時的榮耀也越來越強烈。
對於獻公的一系列改革,秦國的地主十分支援,但奴隸主卻越來越有意見。畢竟奴隸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國君的封賞,地主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開墾荒地和購買。獻公的政策無疑是支援地主經濟的,而獻公本人很少將土地賞給貴族。秦國的奴隸主們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其中一部分人轉化為地主,採取地主經濟的生產方式,獻公對這些人的做法很支援。但傳統奴隸主在秦國的西部,依然很強大。奴隸主控制的西部與地主控制的東部的矛盾越來越大。而秦國的土地數量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而使他們對現有土地進行爭奪的同時還有對權力的爭奪。
儘管對於土地和莊園的經營,奴隸主明顯不如地主在行,但他們對土地的渴望卻是同樣強烈的。獻公決定用戰爭來轉移緊張的國內矛盾,搶奪鄰國的土地來緩解國內對土地的強烈需求。秦人對與中原的交流有著強烈的願望,這也是獻公一直就有的夢想。兩者一拍即合,於是獻公晚年,秦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
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獻公見韓魏兩國開始威脅周天子顯王,打著天子的旗號出兵在歷史上一直是百試不爽的,曹操也好,爾朱榮也罷,歷史上這樣的操作一直很多,秦獻公以起兵勤王為藉口,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得到周顯王的讚賞,秦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秦人彷彿看到了往昔的榮耀,國內的注意力轉向外戰。秦國又開始參與中原的事務了,基本上屬於王者歸來。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獻公開始下令秦軍攻魏,此時能力互轉了,因為魏武侯於公元前370年去世,再也沒有“終武侯之世,不與魏國為敵”的約束,很快便奪回了秦國的故土河西地,並且一直打過黃河,深入魏境到石門(今山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取得了秦國前所未有的大勝利。獻公把這些土地賞給了地主和貴族,國內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周顯王向獻公祝賀這一勝利,獻公被賜予了與秦穆公一樣的伯(是霸主的意思)的稱號。
第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2年,位於黃河西岸的少梁谷地,以公孫痤和嬴師隰為首的魏秦兩軍列陣交戰,雙方均傷亡慘重。魏軍統領公孫痤也被獻公嫡子嬴渠梁(秦孝公)所擒,秦獻公嬴師隰也被魏武卒射中毒箭。但最終秦國在少梁打敗魏軍,奪取了龐城。鑑於秦獻公在魏國時公孫痤對他很好,秦獻公就盛情款待了公孫痤,然後放公孫痤回國了,而公孫痤回到魏國後羞愧難當,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商鞅當時是公孫痤的手下,在公孫痤死後便離開魏國來到秦國通秦孝公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
在秦獻公被魏國狼毒箭中傷後,病情遲遲不見好轉。此時作為一個勵精圖治,想恢復秦穆公霸業的君主來說,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繼位者。
秦獻公兩個兒子,長子嬴虔(在商鞅變法中,秦孝公太子駟說了不該說的話。但他是未來的國君,不能用刑,於是商鞅就把負責督促太子的贏虔處以劓刑,負責教育太子的公孫賈則被處於黥刑。贏虔是秦國皇室成員,公孫賈是舊貴族成員,這兩人都是太子的心腹,商鞅卻一點面子都不給,贏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這樣一來,商鞅就把贏虔、公孫賈和太子駟三人徹底得罪了。這也是後來商鞅死亡的原因之一)和次子嬴渠梁。嬴虔勇猛無比,做事容易衝動,喜歡拼戰沙場,和他自己很像;次子嬴渠梁少年老成,但年紀太輕。
秦獻公表現的非常冷靜和睿智,他沒有輕易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透過走訪民間,考察民情,瞭解國家實際情況,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相應的接班人。他了解到,秦國民不聊生,秦國太弱小,不敢再輕易開起戰端,否則會有亡國的危險。秦獻公心裡很明白,自己一旦離世,考驗的將會是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嬴虔和嫡子嬴渠梁,秦國將何去何從,看著兩個兒子,他心中漸漸有了打算。
在得知兒子嬴渠梁有變法的念頭之後,就決定立他為新王。同時讓嬴虔寫下血書,始終忠君,去除可能存在的風險。在基本上可以確保嬴渠梁順利繼位,也可以確保秦國能夠渡過難關的時候,秦獻公安然的離去。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決定一舉奠定了秦國後來崛起。嬴渠梁即位之後,決定休養生息,對外示弱減少作戰,一心變法圖強,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秦國再一次崛起,成為戰國最強的國家。
最後秦孝公嬴渠梁透過求賢令,招來商鞅協助,進行變法,讓強國強大,
後記: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秦孝公哥哥,也是秦惠文王叔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秦獻公選接班人的時候,魏國相公孫痤此時也病危,魏惠王來看他,並徵求他的意見何人可以為相?公孫痤臨死之前舉薦公孫鞅(商鞅),如果不能為相也要殺掉商鞅,不能再犯放走吳起那樣的錯誤了,但是魏惠王卻不這麼認為,覺得若是公孫鞅有實力,不會只擔任一個小芝麻官,而且為什麼你之前身體好的時候不向他舉薦公孫鞅呢?公叔痤這是不是病的說胡話了?因此魏惠王也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很快公孫痤去世,商鞅見到自己的才華在魏國得不到重視,便投奔正在吸納人才的秦孝公而去。
那麼為什麼公孫痤不早一點推薦商鞅呢?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職位,若過早地推薦公孫鞅,公孫鞅法家出身,而李哩作為魏國改革家,也是法家出身,所以這樣商鞅就是最好的繼承人,可能會取代他的魏相職位,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而在臨終時鄭重託付,博得薦賢之名,對自身利益也沒有什麼影響。假如從人才流失的角度來論魏國的成敗,公叔痤對商鞅的出走是要負一定責任,這個世界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同夥。時也命也!
可以說魏國因為公叔痤的自私,錯失了一名人才,因為公叔痤的自私,逼走了一名人才,因為公孫痤的能力放走了秦獻公這個雄才,秦國的崛起正式因為公孫痤的神助攻,加速了秦國的崛起。或許這就是命運吧。
你不可否認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由於其本人為國家利益考慮得相對少一些,為自身的利益考慮得多一些。為保全相位排擠吳起,為保全相位病危舉薦商鞅,讓魏國的人才加速流失,造成魏國在後期的爭霸中一直處於落後地位,在龐涓被孫臏擊敗以後,一蹶不振。所以司馬遷評價一針見血,"公孫痤知其賢,未及進"。老公和鮑叔牙比起來總體說格局不夠。
所以秦國強大是從秦簡公統治時期初現端倪的的,秦簡公開了向東方諸侯學習先進制度的先河,這點又被秦獻公所發揚,而這兩人的改革,都為接下來秦孝公時期開始的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後面才有了“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
到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歷時194年,到公元前207年秦忘共208年,秦國變法徹底政亡人息。
於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