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是在實行兩黨制或者多黨制,當然幾乎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我們國家是一黨制,按照一些公知的宣揚,認為西方的政治體制是最能體現民主和自由的先進制度。可是我們中國大部分對西方這種制度非常不認同。
但凡懂點中國歷史的都知道,所謂的多黨治國都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我們也見識過多黨政治的危害。並且給它冠以一個名詞。黨爭。什麼是黨爭,它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點?以及西方的政黨制度和歷史上的朋黨的有什麼區別。
大家好,歡迎進入玉樓檔案館,不一樣的角度,拆解不一樣的真相。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黨爭這個話題。黨爭是什麼?其實就是矛盾,說簡單點就是針對矛盾出現的各種爭端,只要是有意識的動物,群居在一起必然會產生矛盾,尤其是人類意識覺醒,感情豐富,不管是因為權利還是利益,參與的人多了必然產生糾葛,
這種事情上升到國家層面,就會形成拉幫結派的朋黨政治。政府官員自動結成利益或者權力共同體,因為權利分配不均或者理念不同而產生的互相攻擊,這就是黨爭。只要是有人的地方,爭議就避免不了。
我們的開國領袖針對黨內的不同意見也說過。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可是要說到嚴格意義上的朋黨政治,得追溯到唐朝,也就是中國實行科舉制度以後,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朋黨政治。唐朝以前的政治鬥爭是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的階層對立。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政治地位不同。立場不同,對是非觀念的極度不認可。
說得簡單點就是爭鬥的雙方不是同一類人,不是同一階級,雙方沒有任何融合性的可能。
比如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其實就是士大夫抨擊宦官專政引發的政治陷害,這些士大夫並沒有能力對宦官產生實質的威脅,宦官代表的是皇權。東漢黨爭純粹就是宦官對士大夫單方面的懲罰和報復,
再比如漢末形成的豪門政治對寒門階級的政治碾壓。豪門世家的地位具有絕對優勢,他們沒有政治派別,只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社會壟斷。豪門注重的是怎麼保持家族的長久不衰?永遠不會允許寒門崛起打破他們的壟斷,豪門具有具有顛覆性的優勢。有絕對實力影響歷朝歷代的皇權統治,
正因為如此,但凡有點水平的皇帝都想找機會扳倒豪門政治,這個過程也非常漫長血腥,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曾經努力過,最後失敗了。
隋朝的兩代皇帝用三十多年也沒能成功。直到科舉制度出現並順利推行,逐漸成為社會人才的主流上升渠道才打破這種壟斷。科舉制度促使寒門正式崛起,給皇權統治社會一種新的選擇。科舉上升計程車大夫完全依賴皇權生存,他們對於皇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威脅,反而在皇權下完善了這種政治生態環境,
所以自唐朝以後,強勢的外戚集團不見了,甚至連最有機會操控皇權的宦官,也被士大夫集團圈禁在他們制定的遊戲規則裡。到最後皇權也不得不適應這種新的政治制度,
唐朝以後的朋黨鬥爭,雙方都屬於同一個階層,也就是士大夫官僚集團。這種士大夫政治的基礎,是建立在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綱領上,包含對皇權正統的認可,對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對權力結構的各種約束。
皇權有意扶持這種政治制度,加上戰亂對地方豪門土地資源的重新分配,逐漸淘汰豪門政治。新型士族官僚集團填補了豪門政治留下的權力真空,士族官僚的階級地位基本相同。政治立場也一致,甚至他們的思想觀念也一樣。屬於同一個層次的社會精英。只是因為某個新政策的施政理念不同,或者對權力的分配不認可產生內部矛盾,加上科舉門生制度,包括同屬一個地方的同鄉等各種親近關係,士大夫集團形成現實意義上的朋黨政治。
朋黨政治最大的特點就是。因人成事。因為他們接觸的儒家學說一樣,乾的事也一樣,不同點是針對某個事情所做出的決策不認同。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完全照顧所有人。而這種決策的制定者或者推行者,往往就會成為反對者的鬥爭目標。如果因為利益更容易引起爭鬥。那麼決策者和反對者自然形成朋黨對立。
這種對立,加大了朋黨鬥爭的個人矛盾,就比如宋朝的慶曆新政,范仲淹等人準備削減大量非正常開支。縮減官員編制。不可避免得罪大量的官員,而這些官員自然結成針對范仲淹等人的朋黨,中國古代政治素來有著人亡政息的傳統。把范仲淹搞廢了,自然他推行的新政也就廢了,
包括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好朋友,因為王安石變法,兩個人就變成死敵。司馬光代表的保守派,針對改革派的爭鬥,大部分聚焦在人物批判上,雖然王安石個人操守沒有讓保守派抓住把柄,但王安石啟用的改革派,如呂惠卿,章惇等人因為個人問題,隔三差五就會受到保守派的抨擊,王安石被貶,變法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不過宋朝的黨爭還保持基本的道德水準。雙方保留了最後的道德底線。
到了明朝,明朝的朋黨更是讓人覺得噁心。嘉靖年間嚴黨和清流黨互相奪權。他們之間的爭鬥就是典型的權力之爭,他們乾的事基本上一樣,嚴嵩手下也有清廉忠誠的人才,清流黨裡面也有沽名釣譽的偽君子,他們之間的爭鬥純粹無任何道德底線,兩派之間所爭奪的就是權力主導權,加上嘉靖的有意縱容,放大了這種爭鬥,這就是朋黨政治的第二個特點,
皇權的縱容放大朋黨的矛盾。皇帝為了日子過得舒心點,故意誘導大臣挑起爭端。皇帝透過競爭和制衡來維持政權的穩定。這一套把戲尤其是滿清的皇帝玩得更是出神入化。在滿清皇帝眼裡只有自己是天才,手下所有人只能當奴才。朋黨政治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自私,任人唯親。不問對錯只以黨派的歸屬來決定一個人是否升遷。
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明末的政壇已經被東林黨完全掌控,從明神宗開始,皇權就壓制不住東林黨。萬曆幾十年不上朝也只是無可奈何的逃避。但是天啟皇帝並不像歷史表現得那樣無能。
天啟皇帝朱由校,故意扶持和東林黨鬥爭失敗計程車大夫。魏忠賢手下的五虎,五彪,十孩兒等都是原來失意的地方政黨,本來士大夫構建的遊戲規則,太監是沒有機會參與到政治博弈,只不過明朝的東林黨實在厲害,把皇帝都壓的喘不上氣,所以天啟皇帝親自參與這種朋黨爭鬥,但是皇帝本人是不能出面,只能推出魏忠賢這個代理人。但是閹黨這個名聲太臭。在士大夫眼裡天生就有道德的缺陷。被標榜正義道德的東林黨抓住把柄。也很容易就找到了應對的辦法。
以道德的名義收買人心。廢掉天啟皇帝重新換一個皇帝,天啟皇帝莫名其妙地就落水。崇禎皇帝也就成了東林黨口中的盛世明君。更自私的是這幫東林黨佔據江南財富,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以與民爭利的為藉口,誘導崇禎放棄徵收商稅,不徵收海外貿易稅,眼睜睜的看著崇禎陷入內外交困,導致明朝沒錢賑災,沒錢發軍餉最後滅亡。
朋黨政治的自私,讓國家陷入政治內耗,尤其是讓那些有心為國的正直大臣陷入無休止的朋黨爭鬥,甚至被牽連罷官奪職,加速了這個王朝的衰亡。正因為朋黨政治的危害,讓中國不再認同多黨治國的政治體制,
但是西方的政黨與中國古代朋黨也有一些明顯的區別,首先,西方政黨是法律認可的合法機構,中國的朋黨被皇帝刻意打壓,在明面上是被嚴格禁止的。西方的政黨是合法註冊的政治團體。第二點區別就是,西方政黨的核心特點主要對事不對人,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這也是某些人所說的,西方政黨制度比較民主的開源思想。
第三點就是西方的政黨更現實,雖然也會打著為國民謀福利的口號進行政治宣言,但更多是把利益擺在明面,不虛偽,不裝清高,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或許這也是讓他們更受認同的原因。畢竟西方的政黨本身就是,背後的資本集團所扶持的傀儡。拿了資本家的錢不給資本家賣力道義上也說不過去。
第四點區別。中國的朋黨是站在維護皇權統治的立場,進行自私自利的爭權奪利,而西方政黨最初的目的是限制國王權利,發展資本經濟。各種議會也是在公開限制皇權的壟斷,不過隨著發展,這些政黨也成為他們自己口中的那條惡龍,但是沒有人再來反對他們的權利壟斷。
但是西方政黨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他們背後永遠是一群小眾利益集團,所有核心政策首先考慮的不會是國家和百姓,而是維護那些利益集團的權益,同樣的自私自利和中國的朋黨沒有本質的區別。立場不同,導致政黨的出發點不同。對於西方的普通民眾來說,多黨政治對他們同樣很不友善,也不能解決他們的任何訴求。
或許中國所謂的精英喜歡這種制度,因為這些精英有資格參與利益的分配。但是對中國大多數的百姓來說,無論西方多黨制度好與不好都和我們沒關係。我們更認同的是真心為百姓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實幹家。
所以我們有自己的選擇。別拿虛假的謊言來汙染我們的理念。說得再好也不需要。更何況西方的政黨制度真的不好。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點贊加關注,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