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多年前的黃海海面上,巨浪翻騰,黑煙滾滾,中日雙方戰艦炮火連天,震耳欲聾。在這場亞洲霸主的決裂之戰中,卻有一張西方人的面孔,他操著純正的中文,在鎮遠艦上冷靜地指揮著戰鬥……他是誰?他為什麼會為中國而戰?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故事吧!
一、少年與彗星:身是他鄉客
“中國與日本即將爆發戰爭,可能我再也見不到你們了。如果我一去不返,請記住我是為了榮譽而留在了中國。”寫下這段慷慨悲壯文字的人是一個名叫菲羅·諾頓·馬吉芬的美國人。他曾為北洋艦隊服役多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他原本有機會回到美國,但他卻選擇了留在中國併為之而戰。
這個選擇為中國而戰的洋人,前半生甚至都沒聽說過中國這個名字。1860年12月13日,馬吉芬出生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軍人世家,祖父、父親都參加過戰爭。在17歲時,馬吉芬前往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學習。在這裡,年輕的馬吉芬徹底展現出一個年輕人的激情與活力,成了學校有名的搗蛋鬼。
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規定,違反紀律的學員都要到“桑提”號船上關禁閉,馬吉芬就是這艘船的常客,以至於他和守衛都打的火熱,成了好哥們兒。在馬吉芬的蠱惑下,守衛還給了他一些火藥,馬吉芬就跑到操場上把這些火藥填滿了大炮,結果整個學校的玻璃都被震碎了。
不過,馬吉芬雖然是一個搗蛋鬼,卻在一次火災中不顧危險,衝進現場救下了兩個小孩,因此受到了海軍部長的誇獎。
就在馬吉芬畢業之際,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議案,宣佈一所海軍學校只有畢業成績前十二名的學生才能進入海軍。很不幸的是,馬吉芬不在這十二人之列。在兩年實習期之後,馬吉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昔日少年立志成才,如今卻慘遭開除,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吉芬在報紙上看到了中法戰爭爆發的訊息,他彷彿像觸電一般,一個前所未有的想法鑽進了他的腦子裡:他要去中國當僱傭兵!
不久,馬吉芬就登上了去中國的郵輪,他在船上透過看書、與別人交談來了解中國這個遙遠的國度。馬吉芬小時候曾對彗星產生過興趣,此時的他站在甲板上,雖然望不見大陸,但或許堅信著他的“彗星”就在大洋彼岸的某處!
二、榮譽與戰爭:為中國而戰
馬吉芬到達中國之後,有幸被引薦給了李鴻章。李鴻章當時正在籌劃組建北洋艦隊,馬吉芬的到來頗合他的心意。考試結束後,馬吉芬被正式被任命為水師學堂的教習。清廷對洋人僱員待遇很好,馬吉芬不僅有一處帶著花園的院子,還有幾個伺候他的僕人、廚師。李鴻章對馬吉芬也頗為看重,不僅讓他教授知識,還派他前往朝鮮繪製海岸線圖,馬吉芬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與當時許多對中國抱著鄙夷態度的洋人不同,馬吉芬是以一種包容的態度看待中國的。為了更好地瞭解中國,馬吉芬開始學習中文,進步很快,他的學生和李鴻章都對此事感到很驚訝。1887年,馬吉芬奉李鴻章之命前往倫敦去接收“致遠”“靖遠號”回國,這在當時意義重大。在北洋艦隊內,獲得晉升的主要途徑有三,負責護送船艦回國就是其中之一。像丁汝昌、鄧世昌都曾親赴歐洲接艦,由此可見馬吉芬的確深受李鴻章重視。
在前往歐洲途中,馬吉芬還教給了隨行人員一些英語常用語和日常禮儀,當時的歐洲人對這些彬彬有禮的中國人都大為詫異。在順利完成接艦任務之後,馬吉芬沒多久就被任命為劉公島威海水師學堂總教習。在這之後,他成了一個“中國通”,他再也不需要翻譯在身邊了,他學著像中國人一樣參加婚禮、葬禮和過春節,走進商店後還能熟練地和夥計討價還價。有一次,他還受邀為一位官員的妻子拍了一張不錯的照片。
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夕,馬吉芬已經成了鎮遠艦的幫帶。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他應該會帶著在異國獲得的榮譽回國和家人團聚。戰爭如山洪,洶湧而來,將所有人席捲而去,馬吉芬本可置之度外,做一個局外人,在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寫下了開頭那封寄給他家人的信。馬吉芬最終選擇了中國,跳下山洪。
作為甲午黃海海戰的親歷者,馬吉芬在戰後曾為美國一家報紙撰寫過一份回憶錄,他較為詳細地回憶了整個黃海海戰的經過,他說在戰鬥開始後不久,鎮遠艦就完全由自己和楊用霖指揮,而當時的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卻躲了起來。
馬吉芬作戰英勇,鄙夷那些戰場上的膽小鬼。當得知艦上某處起火而無人撲救的訊息後,他主動請纓,率人前去救火。在救火途時,因為角度的原因,他差點被自己這邊的炮火擊中。不幸的是,鎮遠艦後來被三艘敵艦包圍了,雙方交戰激烈,馬吉芬也身受重傷,戰後被送到美國艦隊上醫治。這時的馬吉芬雙目將近失明,體內嵌入了無數彈片和木屑,雖然沒有馬革裹屍,但所受的戰爭創傷為他日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甲午戰爭結束之後,北洋艦隊不復存在,清廷開始追究那些辦事不力的官員。馬吉芬害怕成為替罪羊,在朋友的掩護下,匆忙而又落寞地離開了這個他曾為之以命相博的國家。
三、泥土與鮮花:英雄的歸宿
馬吉芬的英勇事蹟得到了美國媒體的大力宣傳,他被譽為“大東溝海戰的英雄”。榮歸故鄉之後,馬吉芬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家人。表面上依然樂觀風趣的他,在當地也很活躍,要麼為報刊撰寫回憶錄,要麼到海軍學校做演講。但每當夜深人靜,那些戰場上的病痛就會襲來,讓馬吉芬備受煎熬。
為了緩解痛苦,馬吉芬選擇離開家鄉來到紐約,他獨自在這兒生活,有時也會替報刊寫一些文章。病魔沒有放棄馬吉芬,依然如影隨形,他差點死在家中,幸虧朋友前來拜訪,才將他送到醫院。在醫院裡,馬吉芬受到了悉心照顧,病情也慢慢好轉,但長久的病痛已徹底將這個曾有如鐵心志的人擊垮了,他想快點得到解脫。
1897年2月11日,馬吉芬騙過護士,拿到了自己藏在行李箱中的左輪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一天,恰好也是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楊用霖自殺兩週年的日子。馬吉芬遺物不多,其中就有北洋艦隊的軍服、軍刀和大清國的黃龍旗。在他死後,人們遵從他的遺囑,將黃龍旗蓋在他的棺材上,一同陪他入眠。
昔日的追星少年,如今靜靜在躺在鮮花和泥土之下。馬吉芬的墓碑上刻著由他父親撰寫的三行字:“謹以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獻給了另一面旗幟的勇士。”他的生命和他曾經為之著迷的彗星一樣,短暫而又輝煌。
文史君說:
歷史如河,每個人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枚沙礫,我們雖身處現代,也經常會回憶過往,我們為之嘆息,為之歡娛,為之怒髮衝冠。比起現在的一些外籍人士只要嘴上喊喊“我愛中國”就能獲得關注,馬吉芬這種為中國而戰的方式更能贏得我們的尊重。發幽憂之情,憶古人,思來者,馬吉芬的事蹟值得中美兩國人民共同銘記。
參考文獻:
[美]馬吉芬著,張黎源譯:《他選擇了中國:大東溝海戰親歷者、北洋海軍洋員馬吉芬傳》,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