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關於“滿洲”名稱釋義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既有共識更有分歧。限於文字篇幅,我們簡單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 “滿洲”一詞出現的初始時間;
- “滿洲”稱謂的源流;
- “滿洲”稱謂的含義。
1)“滿洲”一詞出現的初始時間
1)始於遠祖布庫裡雍順
這一觀點出自《太祖實錄》“去三姓人息爭,共奉布庫裡雍順(愛新覺羅氏祖先)為主….其國定號滿洲,乃其始祖也”一句。在《皇朝文獻通考》、《皇朝通典》、《大清一統志》、《滿洲源流考》等著作中,也均持此觀點。
不過,歷史學家馮家升(1904—1970,滿族)認為,《太祖實錄》的記載,本質上與《史記》中“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殷契”的典故相類似,神話色彩過重,可信度比較有限。
2)始於努爾哈赤
這一觀點最早見於魏源(1794—1857)《聖武記》中“太祖高皇帝天命元年,受覆育列國英明尊號,國號滿洲,時明萬曆四十有四年”一句。不過馮家升認為,魏源所依據的史料,主要是皇太極之後的文獻,因此可信度“打了一定折扣”。
實際上,《太祖實錄》中儘管有“建元天命”之語,卻無建號之文。根據《滿文老檔》和朝鮮文書等檔案文獻的記載,努爾哈赤一直以“後金”或“金”為國號,而非“滿洲”。
3)始於皇太極
認同這一觀點的,主要有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稻葉君山和我國學者朱希祖(1879—1944),“斷定滿洲為晚出之名稱,至早不出太宗天聰之世”。
4)清(女真)音之“滿洲”早於努爾哈赤之前,漢譯之“滿洲”始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之間
認同這一觀點的主要是馮家升,他在《滿洲名稱產生之推測》一文中指出:
根據《滿洲老檔》中的記錄,在天命元年(1616)的三年前,就出現了“滿洲”之名;至於“建州女真”一詞,是明朝稱滿洲民族之名,而非自稱。如果“滿洲”為部族自稱,即便始於遠祖布庫裡雍順時期,亦無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推測與之前批駁“始於遠祖布庫裡雍順說”並不矛盾。他反駁的是“始於遠祖布庫裡雍順說”中的神話色彩和“國號說”,強調和認同的是“滿洲部族說”。
5)始於天聰九年(1635)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鍾翰(1913—2007)在《從滿洲的命名談起》一文中指出,“滿洲”命名的具體日期是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即1635年11月23日。
清史學者邸永君在《關於漢語“滿洲”一詞之由來》中指出,漢語“滿洲”為地名,最早可見於《魏書》。但是用“滿洲”取代“女真”並用作全族名稱,則始於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1635年11月23日)。
6)“滿洲”地名始於北魏
該觀點可見於馬偉《滿洲:從族名到地名考》一文。作者認為,“滿洲”作為地名,最早可追溯於北齊魏收所撰的《魏書》的記載,“(司馬紹)將劉遐、蘇峻濟自滿洲”。
拓展閱讀:客從何處來:一文縱覽,東北人的源與流
2) “滿洲”稱謂的源流
學術界對“滿洲”稱謂的來源,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觀點。
1)因“地產珠”而得名
這一觀點最早由俄羅斯人類學家史祿國(1887—1939)提出。他認為,“滿洲”古產名珠,輸入中國後,中國人甚為羨慕,遂名“滿珠地”。不過,馮家升認為,這一觀點是對乾隆於1777年頒佈的一道諭旨的“認知偏差”。
這道諭旨的原文為“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所屬日珠申,故改稱滿珠”。坦誠說,乾隆的本意只是想強調滿族歷史悠久,並未說明“滿洲”一詞的內涵。
史祿國(1887—1939),俄羅斯人類學奠基者,現代人類學先驅之一,通古斯研究權威
2)為“蠻主”之音
知名學者寧恩承(1902—2000,東北大學奠基人之一)在《滿洲字義考》中指出:“現在吾人每呼南人為蠻,有時用於北夷。有明典籍嘗稱清人為土蠻,稱其主為蠻主。清主或先稱蠻主,及入關後覺欠雅,遂改為滿珠,其後用為地名,乃改滿洲”。
3)因“夷酋得救於豬”而得名
在今天看來,這一觀點頗有“民族歧視”的意味,其梗概為:
在古代東夷與漢人的一次戰鬥中,東夷酋長因戰敗而逃入一豬圈,藏於豬群之中。追兵追至,見圈中全是豬而沒有看見隱藏其中的東夷酋長,因此高喊“滿豬”(意思是全是豬)後退去。故此,獲救的東夷酋長後建立一國,號其國日“滿豬”。“洲”與“豬”音近,訛轉為“滿洲”。
在史祿國的《滿族的社會組織》一書中,也記載了類似說法,作者將之評價為“出自漢族的故事”。寧恩承在《滿洲字義考》中指出,此說“為俄人之訛說”,馮家升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拓展閱讀:探知:為什麼滿族人不吃狗肉?
4)“滿仲之重出”
日本學者伊文貞夫在其《隨筆》中寫道:
“清之先出自源義經,義經從蝦夷渡金國,以功起家,嗣奴兒干酋。及其子孫孟特穆為建州都督,所謂清之肇祖也。義經於文治五年閏四月從蝦夷渡金國,時當南宋之世,大金甚盛之期。義經姓源,正與孟特穆之諡原皇帝合,蓋原、源通用也。義經之先有名滿仲者,為滿洲所自出矣。”
另外,在市村瓚次郎的《清朝國號考》中,也能看到類似的觀點。馮家升認為,這一觀點系日本人因垂涎中國東北而“捏造之謬說”,根本不足為信。
拓展閱讀:日本人的“蒙古情結”,成吉思汗如何變成了源義經?
5)由“肅慎”和“珠申”的音轉
這一觀點最早見於《滿洲源流考》:“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諭旨雲: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所屬曰珠申,後改稱滿珠,而漢字相沿訛為滿洲。其實即古肅慎,為珠申之對音。”
同書又載:“《大金國志》金國本名珠裡真,(謹案:本朝舊稱滿珠,所屬曰珠申,與珠裡真音相近,但微有緩急之異,實皆肅慎之轉音也。)後訛(傳)為女真。或曰慮真,肅慎氏之後,渤海之別族也。”
6)由“勿吉”和“靺鞨”音轉
這一觀點最早見於市村瓚次郎《清朝國號考》,即“勿吉”音轉為“靺鞨”,“靺鞨”轉為“滿殊”,再轉為“滿洲”。不過,市村本人並不認可這一觀點。
馮家升也對這一觀點持保留意見,“唐代東北有一大國名‘渤海’,‘渤海’或即‘勿吉’、‘靺鞨’之音轉,又與東海國之‘渥集’為對,而‘渥集’既不在‘滿洲’五部內,則‘滿洲’為‘勿吉’、‘靺鞨’音轉之說不無牽強之嫌也”。
不過,還是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觀點表示了認同。比如王鍾翰在《談談滿洲名稱問題》一文中,就給出了比較詳細的論證。但限於篇幅關係,在此不做贅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尋)
7)源於“滿節”、“滿飾”和“滿番”
“滿節”說認為,“滿洲”一詞源自北宋《論語註疏》中九夷之一的“滿節”,後轉為“滿珠”,再轉為“滿洲“,市村瓚次郎也比較傾向於該說。
傅朗雲在《東北民族史略》認為,滿洲是由“九夷”之一的“滿飾”演變而來的。其中“飾”切為“州”,與建州之“州”同,“再加三點水,為有意修飾,寓意水德,相剋明朝之火德”,秦漢時稱“滿番”。
不過,馮家升對這一觀點予以了質疑和反駁:
- 不論“滿節”或“滿飾”與“勿吉”、“沃沮”、“靺鞨”、“渤海”、“渥集”、“窩稽”俱為對音,而為一貫之名稱,與“滿洲”終當各別;
- 朝鮮所進四書,實未明指為註疏本,而只雲“天下通行印本”;
- 范文程輩果能通經史,何以舍“渤海”大國之稱不用而必搜求註疏中乖僻之名。
另外,王景義在《關於滿族形成中幾個問題的探討》一文中,對“滿住”和“滿珠”之說提出質疑,認為“滿洲”由“滿番”演變的說法較為貼切。
8)由“婆豬”江名演變而來
臺灣學者陳捷先在《滿洲叢考》中指出,滿洲應同哈達等名稱一樣,是從這個部落居住過的山川得名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演變始於李滿住(?—1467,明朝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先祖之一)時代,由其所居的“婆豬”江演變為“滿洲”。
9)由“瞞咄”得名
這一觀點由蘇聯學者哥爾斯基率先提出。他認為,“以‘滿洲’為東胡名族之尊號,如室韋、靺鞨呼其酋長曰‘瞞咄’,此‘瞞咄’即今之‘滿洲’也。”
馮家升在《滿洲名稱之種種推測》一文中,做出了比較詳細的解釋:《室韋傳》雲“南室韋……分為二十五部,每部有莫弗瞞咄,猶酋長也;北室韋….分為九部落,其部落渠帥號乞引莫弗瞞咄。”......又《靺鞨傳》雲“渠帥曰大莫弗瞞咄”,此“莫弗瞞咄”、“乞引莫弗瞞咄”、“大莫弗瞞咄”一望而知為綴合詞......《室韋傳》雲,“每部有莫何弗三人,以貳之”。則此“莫何弗”即“乞引莫弗瞞咄”、“大莫弗瞞咄”之“莫弗”,而為副首領也。加“瞞咄”則為酋長,故知“瞞咄”為東胡民族之一種尊號。
此外,他進一步補充認為,“瞞咄”音近滿洲語“烏珠”,“烏珠”按《欽定金史語解》為“頭”之意,亦可以理解為領袖,且古音“烏”、“瞞”通用。一言概之,“滿洲”一詞的源流可能為由“瞞咄”轉為“烏珠”,然後轉為“滿珠”,再轉為“滿洲”。
不過,義大利學者喬·斯達理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在在《滿洲舊名新釋》一文中指出,只有在近代北京話中,漢字“咄”才讀作“chu”,而《北史》時代讀作“tu”,《康熙字典》也只讀作“tu”或“to”。
10)出自梵文“曼殊”
此說最早見於《滿洲源流考》,認同這一觀點的,主要有章太炎、汪榮寶、稻葉君山、魏源、吳振械等中日學者。不過,反對者也大有人在。他們認為:
首先,“滿洲這個名稱當源於本土,而非外來。其籍貫名稱在東土,不會舍此東土內的固有名稱,而用已自稱為滿洲後的曼殊為滿洲名之所本”。
其次,“滿洲”族名在1635年就已正式被採用,而達賴喇嘛尊奉滿洲汗為“曼珠室利”菩薩稱號一事,發生在1642年。因此,源於“曼殊師利”說,在時間上不符合邏輯。還有學者認為,“曼殊”說是乾隆本人對“滿洲”來源的一種“附會”。
11)源於“蔓遮”一詞
清史學者孫文良(1933—1995)在《滿族的崛起》一文中指出:
“蔓遮之地,相當於今吉林省集安縣境。這裡成為女真諸部的故鄉,就是在明代建州女真南遷之時。所以我個人看法是滿洲為明代女真的部落名稱,起源於他們居地蔓遮山、川,長期在民間流傳,至努爾哈赤時見諸滿文,朝鮮人發音蔓遮,皇太極寫成漢文滿洲。”
這一論點的主要根據,為朝鮮官員申忠一在《建州紀程圖記》中所記的蔓遮嶺(今集安縣西老嶺山脈大板嶺,一說新開嶺)、蔓遮川(今集安縣西渾江支流新開河)、蔓遮洞等多次出現的“蔓遮”一詞。這一比較新奇的觀點,得到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
拓展閱讀:清軍入關後,朝鮮人是如何評價中國的?
12)源於建州女真首領的尊號“滿住”
客觀地說,這一觀點有著很高的認可度,“自丹陽唐邦治始,孟森(1869—1938,被公認為近代清史學科的傑出奠基人之一)繼之為之考證,頗中肯要”。包括馮家升、金毓黻、謝國楨、蕭一山、滕紹箴、姚斌、德國學者郝愛禮等學者,均認可此說。
孟森的考證,主要見於《滿洲名義考》一文,其梗概為:“滿洲”稱謂直接來源為明朝的的“滿住”,“滿住”由隋唐之“滿咄”演變而來,均為酋長之尊稱,然其根源為“曼珠”。換言之,孟森的“滿住說”是對“滿咄說”與“曼殊說”的補充。
清史專家滕紹箴在《試談“滿洲”一辭的源流》一文中指出:
“‘滿洲’一辭當來源於‘建州酋長之尊稱’,並因外族或他部將‘瞞咄’、‘滿珠’、‘滿住’這些‘尊稱’異讀成‘滿洲’所致。......(另外),‘瞞咄’一辭,是隋朝突地稽之兄的名字,作為靺鞨人中受尊重的有名望的大酋長見載於史籍”。
“滿洲”一辭最早當與“瞞咄”有關。而且“滿住”一辭,不僅與“瞞咄”同音,而且也包含有“大莫弗”之意,是“滿住”一辭變為酋長之尊稱,沿襲下來….到明代晚期,努爾哈赤成為建州衛大酋長,部人也以‘滿住’一辭相稱,‘滿住’此時已經成為對酋長的尊稱。”
當然,學界也有一些學者對“滿住”說持反對之態度。如義大利學者喬·斯達理認為,李滿住在被明朝與朝鮮聯軍斬首後,其家系基本是已經斷絕。因此,用其名字來稱呼一個民族,很難被人接受。
拓展閱讀:傳統的“華夷觀”,是如何讓明朝走向萬劫不復的?
13)源於“建州”
清代肅親王七世孫盛伯希(昱)認為,“滿洲”二字實由建州而改。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撰文對“滿洲為滿珠之說”予以否定的同時,認為“滿洲”一詞是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以後所起的國名。
70年代初,日本清史學家神田信夫(1921—2003)提出觀點,即“至少在天聰六年(1632)以前,已把這時的努爾哈赤國稱為‘滿洲’”。
14)源於“滿洲部”
王景義在《關於滿族形成中幾個問題的探討》一文中認為,歷史上確實存在“滿洲部,《武皇帝實錄》記載的“滿洲”並不是虛構偽造。
他進一步指出,《清史稿·太祖本紀》固然具有神話色彩,但依然“含有歷史的真實成分”。其中,布庫裡雍順建立的“滿洲部”,即是後來的斡朵裡部。
元朝時期,中央在滿洲部故地置斡朵裡萬戶府,代替了“滿洲”原名,明朝又在這裡置建州衛,因而建州女真成為統一的名稱。不過,斡朵里人並沒有忘記他們是“滿洲人”,因此在《滿文老檔》中常常記有“滿洲人”的情況,其他部族也把斡朵里人看成是滿洲人,斡朵裡部人是建州三衛的核心部族之一,因而有人則把建州女真稱為“滿洲”。
3) “滿洲”稱謂的內涵
截至目前,滿洲一詞的含義,主要有八種解釋:
1)清亮之意
這一觀點最早源於沙俄的羅斯(The Rev,J.Ross)牧師。他在自己編著的《滿洲人》一書中,將“滿洲”解釋為“清亮”。另外,同為俄國人的史祿國也在著作中介紹了這一觀點,但並未表達認可。
史祿國認為,“這一觀點很可能基於對包含‘清純’之意的‘大清王朝’這一名稱的誤解。”實際上,無論在滿文或漢文中,“滿洲”一詞均無“清亮”之意。
2)勇猛之意
日本學者市村瓚次郎認為,蒙古語中“mong”即女真語中之“滿洲”,其意為“勇猛”。不過,他的這一說法並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馮家升將之評價為“(恐市村氏)妄說耳”。
3)神箭、強悍的箭之意
這一觀點認為,“滿洲”漢譯應為“神箭”之意,並與牛錄(niru)有聯絡。還有學者認為,“manju(滿洲)一詞為複合詞,由mangga(難、硬、強、剛強、優秀、高貴、善於)和jugoro(箭)的組合演變而來,即‘強悍的箭’。”
考慮到滿族“以造箭、射箭技術高超而聞名於世,是周圍的民族認識他們的主要特徵”,這種觀點具有一定道理。
4)“勇士”、“英雄”之意
滿族學者烏拉熙春在《從語言論女真滿洲之族稱》一文中,基於語言角度指出,“滿咄”、“滿住”、“滿洲”等詞語,本義為“獵手”,可引申為“勇士”、“英雄”之意。
5)含“水”意,寓克火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滿字取滿住第一字,洲字取建州第二字,州邊加水成洲字。滿、洲、清都有水義,謂明朝姓朱,朱明二字有火義,符合五行相剋的學理。”
6)含義為“金”
日本學者神田信夫認為,愛新是漢語“金”的本源,應該看作是“滿洲”語譯。
7)含義為“黑龍江上的人”
義大利學者喬·斯達理在《滿洲舊名新釋》一文中,曾簡單介紹過這一觀點,不過他本人並不認同——因為滿族人稱黑龍江為“薩哈連烏拉”。
8)偉大、力量和權威之意
喬·斯達理認為,“滿洲”在努爾哈赤時開始使用,“manju”一詞是一個一般的通古斯字,古已有之,表示成長偉大、力量和權威之意。努爾哈赤之所以採用這個詞,因為這時建州女真人確實變得“強大、有力”之時,變得“manju”。
拓展閱讀:殘陽如血,舉全國之力的大明精銳為何潰敗於薩爾滸?
4)結語
很“遺憾”,迄今為止,在前面提到的三大問題中,均沒有一種能夠完全令人信服的觀點。
坦誠說,關於“滿洲”稱謂的研究,涉及到語言學中的語音、語義、語境、語辭性質、語源,以及歷史語言地名、歷史地理學、地名考據、民族語言學、民族語義、歷史文獻學等諸多方面。
不過,我們有理由期待,在眾多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會揭開這塊“歷史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