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幻想自己透過穿越會晚明,利用現代的科學知識挽救大明王朝,給最後的漢人王朝續命。但從明王朝的社會矛盾、財政收入構成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這無異於痴人說夢——大明,絕非什麼現代科學可以挽救的,它需要的根本和科技無關。
【內部問題】
從內部來看,明朝社會最深重的矛盾就是財政收入構成不合理,而且明中晚期的財政嚴重入不敷出。這是很多明朝社會矛盾的底層邏輯——錢不夠花,且找不到更多的財源。
自打明朝創立依賴,王公貴族就統一由國家財政供養,到了明代中晚期,這一龐大群體成為了明朝財政的嚴重負擔。
財政問題越來越成為明王朝的心頭大患,而在張居正改革後,隨著銀本位的確立有所緩解。但是銀本位的確立卻忽視了中國並非產銀大國,主要依靠從日本進口白銀,而白銀供給不足可能會使國內經濟陷入緊縮。
雖然確立了銀本位,但是財政收入從哪來的問題,明朝政府一直沒有解決好。江南商業發達,但是明王朝一直無法向其徵繳足夠的稅款,反而只能向廣大農民不斷加稅,極大地加重了農民和明朝統治者的矛盾,併為最終的明末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
可是,明代中晚期並沒有嚴重、長期的通貨緊縮,農民起義也是很晚才大規模爆發,而這很大程度上是依託16世紀全球白銀貿易網路的形成。
【外部環境】
但是在16世紀,西班牙在美洲發現大銀礦,大量鑄造了西班牙雙柱銀元,並且透過全球貿易網路輸入到中國。與此同時,汞齊化法的普及同樣讓日本的白銀產量大增,也同樣大量輸入到中國。
關鍵來了: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法幣,只要是白銀就能自由流通,海關力量也十分微弱——如果有海關的話。所以大量外來銀元以官方貨幣的身份在境內大肆流通,而主要購買物件就是江南特產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甚至是黃金(中國當時以白銀計價的黃金是很便宜的)。這樣的輸入性財富也讓明代中晚期的江南極度富裕,幫助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並進一步影響了明代政治版圖。
外貿發達、生意好做自然需要擴大生產、多招工人,商人工人也需要吃飯,這就帶動了整個社會收入提升,並且極有可能促使農產品價格上漲。也就是說,輸入性通貨膨脹最終“造福”了明王朝的農民,緩和了社會矛盾,並且多多少少擴大了王朝的稅源。
此時此刻的明王朝,社會矛盾依然存在並且依然突出,但是因為天降銀元而得以緩和、國祚也得以續命。
【蝴蝶煽動翅膀】
在16世紀,英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沒有高附加值商品產出,英國人飽受西班牙人瘋狂鑄幣之苦,並最終允許、鼓勵私掠。西班牙的運銀船自然是主要的打劫物件。
在美洲的海戰客觀上掐斷了白銀從美洲輸入中國的渠道,而日本德川幕府也因為種種原因開始閉關鎖國,白銀輸入出現了迅速而猛烈的下降。沒有法幣、沒有匯率、沒有海關的大明自然是兩眼一抹黑,無可救藥地陷入了極速通貨緊縮的狀態,社會矛盾必然極速爆發,更何況此時北方還有邊患。
最終,崇禎帝無可奈何地收緊政府開支,讓一位陝西公務員丟了飯碗,而這位名叫李自成的小吏顯然不願意回家老實種田。
【有效但不聰明的解決方法】
讓我們跳過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直接以清帝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龐大王族供養問題不復存在,但是經歷戰亂、時局動盪,而江南商人士族依然難以管控,稅收問題還要慢慢解決。
為了防止經濟動盪,也為了防止歐洲勢力的侵略,在強大的海關、央行發明之前(反正當時肯定都沒有),閉關鎖國成了最有效的手段。因為反正不管是英國人還是西班牙人稱霸美洲和海洋,美洲大銀礦一直在,中原王朝的鑄幣權依然不可能攥在自己手裡。如果不閉關鎖國的話,輸入性通脹遲早會再次帶來全域性性經濟危機,在那種情況下,再不成氣候的顛覆力量也有著無窮盡的威力。
所以,回到開篇的問題:穿越。
如果你想穿越回明朝試圖力挽狂瀾,我建議您具備並精通以下能力:
- 財政能力:畢竟這個國家,錢一直不夠花
- 政治手腕:供養王族必須要解決,朝堂黨爭也要解決
- 稅收高手:江南商業必須要徵稅
- 海關精英:管控商品和貴金屬流通
- 金融大咖:設立央行、發行法幣,科學管理匯率,否決銀本位,確立黃金價格形成機制
- 軍事統帥:防止西北農民起義蔓延,同時抵擋清兵在東北的進攻
……
你看,這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能解決的事兒嗎?
真是天滅大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