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嘀噠,噠嘀噠,小朋友們,小喇叭開始廣播啦!”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幾乎都聽過廣播節目《小喇叭》的這句開場白。節目中“故事爺爺”孫敬修的聲音,是無數人記憶深處的童年印記。
今年是孫敬修先生誕辰120週年。很多人不知道,鼎鼎大名的孫敬修,其故事生涯緣自家庭薰陶。
“我的祖父母是早年逃荒來到北京的,1901年父親出生時,全家就擠在東城區鎮江衚衕的一間小房裡。”孫敬修的小兒子孫全來回憶說,迫於生計,祖父到非洲當過勞工,回國後曾擺攤說書,祖母白天做雜役,晚上織花邊兒,還能摟著孩子們講故事。童年的孫敬修不曾想到,街頭說書、燈下故事,都在他心裡種下了講故事最早的萌芽。
1922年9月19日,孫敬修與陳淑田的婚禮照片。由於家境貧寒,他們的婚房是臨時租賃的。
1921年,孫敬修從京兆師範學校畢業,開始了30多年的小學教書生涯。在工作時間最久的匯文第一小學,孫敬修不僅教語文、算術、常識、音樂、美術多個科目,還負責全校的各項文體活動。語文課上講《杭州西湖》,他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西湖、蘇堤、斷橋和三潭印月,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興趣。業餘時間,他組織孩子們排練《盲人摸象》《葡萄仙子》等話劇、歌劇,寓教於樂。早晨集合講紀律,孩子們不愛聽,他就編成三字經,“好學生,守紀律,愛同學,敬先生。說好話,做好事,不打架,不罵人。真唸書,不懶惰,好清潔,不骯髒。”朗朗上口的三字經很快被孩子們記住了,“九一八”事變後,孫敬修又給三字經加了兩句,“用國貨,雪國恥。”
匯文一小有住校生,每到週六晚上,想家的孩子們免不了哭鬧。那時,孫敬修住在學校附近的宿舍,為了安撫孩子們,他像童年時母親做的那樣,開始講故事。這一講就停不下來,一些學生為了聽孫老師講故事,週末竟連家都不回了。直到此時,孫敬修也沒想到,有一天他會因為講故事而家喻戶曉。
孫全來告訴記者,父親把故事講到廣播電臺其實挺偶然的,那是“九一八”事變後不久,北平市教育局組織全市中小學生到北平廣播電臺表演抗日歌曲、詩朗誦,匯文一小也參與了,帶隊老師之一就是孫敬修。那時電臺廣播節目不是提前錄製的,都是現場直播,孩子們表演完,發現用的時間比平時排練短得多,還有好幾分鐘的空閒時間,這可怎麼辦?孫敬修靈機一動,講起了《狼來了》的故事。就這樣,年輕的孫敬修講故事的聲音第一次透過電波傳向了廣大兒童。
大概是效果不錯,此後電臺便經常邀請他去講故事。沒有學過播音專業的孫敬修,從此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播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有一次,孫敬修用美國民歌《老黑奴》的曲調,編了一首《滅蠅歌》在電臺自彈自唱,歌詞裡這樣唱:“留神蒼蠅是仇敵,它是大仇敵。快設法,除去它!莫留後患再萌芽!講衛生,要乾淨。滅蒼蠅,不生病。”用蒼蠅比喻日本侵略者,果然被日本人聽出了弦外之音,孫敬修受到了嚴厲的警告。這讓他一度不願意再去電臺,還是一名年輕的電臺工作人員王棟岑勸他,與其讓日本人辦的《兒童時間》節目充斥著反動歌聲,還不如由一個受中國孩子喜愛的中國老師給孩子們講故事、教歌謠,起碼可以把這段時間給佔領了呀!孫敬修一聽有道理,就改名“柳稚心”,一直在電臺講到日本投降。後來,他才知道王棟岑是一名地下共產黨員。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先後邀請孫敬修為孩子們講故事。這一次,他的心情大不相同,坐在話筒前,孫敬修激動得甚至有些哽咽:“我又到電臺來講故事了,我真是太高興了。”
1957年,孫敬修從匯文一小被調至北京市少年宮做輔導員。他在少年宮辦的第一場故事會就贏得了小朋友們的熱烈歡迎。那一天,他講的是蘇聯作家蓋達爾的小說《少年鼓手》,看著臺下五六百個小朋友興高采烈的樣子,孫敬修在回憶錄中感慨:“看來,這一步算是走對了……我從一個業餘故事員,變成了一個專業講故事的人。”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孫敬修(左一)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與播音員和少先隊員一起表演。大灰狼扮演者是著名錶演藝術家李緒良。
從普通的小學教員到廣播裡的“故事爺爺”,孫敬修的名字越來越響亮。但在孫全來看來,身份不同,父親對孩子們的愛是始終不變的。
曾經,有人向孫敬修取經:為什麼您講故事孩子們愛聽,我講就吸引不住他們呢?他的回答是:“你心中缺少一個愛字。愛小朋友,愛你所從事的事業。不能光在字句腔調上下功夫,要在心裡、思想上下功夫才成啊!”
(感謝北京市檔案館的支援和幫助)
(原標題:“故事爺爺”的故事:孫敬修居然是這樣“出道”的)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 作者 孫全來 楊麗娟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