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一個群體,中國歷史上的宦官數不勝數,說到宦官,想必大家應該都知道,在古代很早就已經有太監了,畢竟在電視劇中,古裝劇一般都是很多太監的,而且關於太監的說法並沒有什麼具體的。從戰國時代到清朝末年都有宦官的存在。最早的宦官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他們在每個朝代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他們是宮裡的奴才,都是經過淨身了的男人,專門用來服侍皇帝,妃嬪的,俗稱宦官。關於太監的起源,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據專家考證,甲 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不過後人都覺得太監製度始於先秦時期。現在我們就盤點一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十位宦官,和他們最後的結局怎樣了?我們就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排吧。
1、 第一人,
1、豎刁(也作刀)、是春秋時期齊國人,做齊桓公的侍人(古代宮內供使用的小臣。 東漢後專指宦官、內監)。此人身無長技,但他聰明機靈,腦瓜來的快,善於揣摸人的 心理,極盡阿諛迎之事,為了能接近齊桓公,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他為了討好齊桓公,就揮刀自宮去的了那個惹禍的的東西,試想,在醫術不高明的古代,這需要下多大的狠心哪!有志者事竟成。他進宮做了桓公的生活秘書, 整天圍著桓公屁股後轉,把桓公侍候得服服貼貼、舒舒服服,對他言聽計從。其實,西周作為一個部落時,就已經開始有受過宮刑的人伺候貴族的事,應該是無名無姓。第一個有名姓留傳下來的宦官不是趙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齊桓公姜小白時代的豎刁!是有史記載最早的宦官。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齊桓公晚年寵信他心中的“忠臣”豎刁和易牙,這讓管仲十分擔憂。管仲臨終勸諫齊桓公說:“人情莫過愛其身者,豎刁不愛其身,豈能愛君乎?”又說:“人之情莫不受其子,今其子以為膳於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出自《韓非子·十過篇》)
管仲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說:豎刁自宮取悅齊桓公,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愛惜的人,又怎麼會忠君愛國呢?易牙烹子獻糜取悅齊桓公,一個連自己親骨肉都不愛惜的人,又怎麼會忠君愛國呢?
但是,齊桓公仍沒有醒悟,管仲死後,他繼續寵信重用豎刁和易牙。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此時,圖謀不軌的豎刁和易牙當時已經控制了內廷,他們故意不給齊桓公飯菜吃,一代霸主齊桓公竟然就這樣被活活餓死,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把他推向萬丈深淵的正是他以為的“忠臣”。而豎刀後來也被齊桓公的甲兵所殺。對於君王來說,有時候假忠臣比真奸佞更可怕。正如管仲所言,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連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骨肉都可以捨棄的人,更不可能對其他人真正忠心。只可惜,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是看不透這一點。以史為鑑,我們後人在結交朋友時也該吸取教訓,對於那些沒有底線的“好人”,一定要敬而遠之。
2、嫪毐
嫪毐是個假太監,秦王年紀很小,太后經常與呂不韋私通。
秦始皇逐漸長大了,但太后仍然淫亂不止,還是經常糾纏呂不韋。呂不韋怕事情被發覺,禍及自身,就私下找來性功能強大的嫪毐,想辦法誘惑太后。太后果然想要嫪毐。呂不韋就進獻嫪毐假裝讓人以能受到宮刑的罪名告發嫪毐,呂不韋告訴太后:“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就可以在宮中供職了。”
太后就暗中送了很多東西給主持宮刑的官吏,假裝來治嫪毐的罪,拔去鬍鬚變成了宦人的模樣,於是得以侍奉太后。太后和嫪毐私通,非常喜愛他。有了身孕太后擔心別人知道就假裝卜卦說要回避一段時間,於是就搬到雍宮。嫪毐的權利也越來越大,也有了眾多門客,並且伺機繼承或搶奪王位。
秦始皇九年,有人告發嫪毐根本不是宦人,常與太后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藏了起來。並且嫪毐和太后密謀“等大王死了就認他們的兒子繼位。”因此秦王下令讓官吏查辦,全部都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這件事牽連到相國呂不韋。九月,誅殺了嫪毐的三族,殺死了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后遷移到雍宮。
3、趙高
趙高(?-前207),中國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著名宦官。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徵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他可以呼風喚雨,指鹿為馬。。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 另立子嬰。即使是一個沒有野心之人,當自己的生命即將受到威脅時,也一定會先保全自己性命,何況子嬰並不傻。胡亥一死,他便知道,趙高推舉自己上位,只不過是將自己視為一個傀儡。趙高早晚會將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之上,他明白自己絕不能走胡亥的老路:無所作為,仍由趙高呼風喚雨。想要活命,必須先下手為強。
子嬰登基不久,趙高便拿祖先來壓他,讓子嬰去宗廟參拜祖先。但真正的意圖則是想將子嬰在宗廟裡殺害,然後聯合楚國滅盡秦朝宗族,在關中稱王,與其他政權並存。
顯然子嬰早就看透了趙高的小心思,便以生病為藉口,不去宗廟。趙高似乎對於王位已經迫不及待,既然子嬰不去宗廟,則自己上門去“探望”子嬰。
子嬰的宮殿,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暗藏殺機,只為等待趙高的來臨。在趙高踏入宮殿,詢問子嬰為何不去宗廟的話還未說完,便被埋伏在身後的韓談一刀斃命。一世奸雄就這麼可恥的死了。
隨後,子嬰迅速派兵突襲趙高同黨,並快速將其剷除,滅了趙高三族,使得朝廷大權重歸秦皇族手中。
4、司馬遷
司馬遷憑藉《史記》在中國歷史上名垂千古,千秋一世。但凡做學問的人,都離不開一部古籍作為參考,就是《史記》。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恰如其分的。
司馬遷成為宦官,並不像大多數宦官一樣由於家貧或是想出人頭地,而是在“李陵事件”中,為李陵辯護,從而惹怒漢武帝,對其宮刑。在獄中司馬遷忍受著宮刑帶來的巨大痛苦,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依然靠著巨大的勇氣完成了這部歷史鉅著。《史記》的完成離不開司馬遷的博古通今和雲遊各地,受父親薰陶,司馬遷從小就喜歡歷史、典故、文學,並且在20歲開始遊歷全國。青年時期的遊歷讓司馬遷閱歷大增,對各地的風土名情和地理地貌,民間傳說都有所瞭解。另外,司馬遷宮刑前曾任太史令,有機會閱讀大量的皇家書籍和文獻史料,更加激起了他創作的熱情。
《史記》並不只是簡單的歷史記錄,也是一部文學作品。裡面包括了太史公的邏輯和思辨,對人物細緻的刻畫、傳說和典故、甚至誇張的描寫等,內容包括自黃帝到漢武帝期間3000年來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動態,皇帝、名將、儒士等列傳紛紛位列其中。50餘萬字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含了太史公司馬遷的一生心血,它帶給我們精彩的歷史,傳奇的故事和不巧的文章。
對於司馬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史記》,宦官身份讓我們儘量忘卻。如今,這部宏偉鉅著仍然照耀著光芒。英文、俄文、德文、日文版等譯文不勝列舉,國人也是一代代地閱讀,這是對太史公最大的尊重,也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
司馬遷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坊間對司馬遷的死也有很多的傳言,導致司馬遷的死成為了一個謎團。不過對於坊間的一些傳言的分析,也大致能夠得出一些結論。 第一種說法說的是司馬遷惹怒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下令秘密處決了他。我們可以另外還有說是,司馬遷的《史記》得以公開之後,司馬遷高興死了。這個說法顯然就是無稽之談,所以也就沒有深究的必要了。還有一種說法是,司馬遷退居故里,無疾而終。這個說法比較符合人們的期望。
6、高力士
唐朝的打太監,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嶺南著名軍政領袖--冼夫人的第六代孫。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高力士對唐玄宗忠心耿耿,為人機敏、小心謹慎,對朝政也沒有過多操控和干涉,由此博得了“千古賢宦第一人”的稱號。後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明代著名史學家李贄就曾說:“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760年八月,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762年遇到朝廷大赦,當他迴歸到郎州時,聽人談起京城新聞,才知唐玄宗已經駕崩了。高力士聞訊後,號啕痛哭,吐血而亡。
6、陳林
陳林,北宋大太監,狸貓換太子事件的功臣。工於心計的劉妃設計將李妃率先產下的孩子換成一隻死掉的貓咪,使宋真宗大為驚詫,將李妃打入冷宮,不久後劉娥產下皇子,但孩子長到6歲就離奇去世。
機緣巧合之下,劉娥得知李妃的孩子尚且在人世,因此將李妃的兒子抱回宮中躬親撫養。宋仁宗繼位以後,劉娥依舊穩坐太后寶座,沒有告訴宋仁宗真相,直到李妃去世。
如果沒有陳林的幫助,宋仁宗或許一輩子都會做個糊塗的兒子,終身不得和母親相見。陳林跟著宋真宗多年,對宋真宗父子二人真忠心耿耿,因不忍心看到宋仁宗和母親長期分別,且李妃在冷宮中受盡委屈,導致眼疾復發,悽苦離世。因此巧設計謀讓宋仁宗知曉生母。
而在宋仁宗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也全是陳林在暗中保護和輔佐,才使宋仁宗從風雲詭譎的後宮中茁壯成長,順理成章的接管皇位。
宋仁宗深感陳林的恩德,稱陳林為亞父。陳林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當上皇帝義父的太監,名垂千古。
7、樸不花,
元朝大太監,樸不花與奇氏從小一起長大,奇氏成了權勢熏天的參政皇后,樸不花自然也是“雞犬升天”,一躍成為元朝最有權勢的宦官。根據史書記載,包括宰相搠思監在內,元朝近十分之九的官員都是靠樸不花升上來的。樸不花也利用自己的權勢貪汙納賄,為非作歹,搞得朝政混亂,民不聊生。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朝爆發了大饑荒,奇氏推薦樸不花前去賑災。當時紅巾軍起義已經爆發,如果這次賑災還處理不好的話,將直接導致元朝走向滅亡。可是樸不花到了災區後根本不管災民的死活,繼續大肆斂財,迫害百姓。反對樸不花惡行的官員也都被奇氏罷官。
正因如此,樸不花這次賑災之後,中原到處都是反元起義軍,元朝的滅亡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後世很多學者都認為,元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朝鮮半島的太監樸不花。樸不花和搠思監聯手,在朝廷內拉幫結派,胡作非為。他們還誘導皇后帶著太子也起來作亂,在他們的百般慫恿下,不到15歲的太子,竟然敢當面逼迫元順帝退位。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那就是赤裸裸的謀反了。
從女人堆裡醒過來的元順帝,為此大怒,馬上責令將搠思堅和樸不花,分別加以流放。但因皇后罩著,他們竟然還能留在京城。後來,與這二人有仇的將軍孛羅帖木兒,硬是逼著皇帝將他們交給自己處理,最後,樸不花和搠思堅全部死於此人屠刀之下。
8、鄭和
鄭和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 )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9、魏忠賢
明朝萬曆皇帝在位期間,長達三十多年皇帝是不理政的,皇帝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問天下大事,可是當時的朝政也是需要有人打理的,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內侍們便成了傳話人。因此這也就給了內侍進入權力中樞的渠道,慢慢的內侍們的權利越來越大。
隨著內侍們的權利越來越大,朝中的大臣們在地位上顯得十分被動,反對魏忠賢的聲音也層出不窮,於是魏忠賢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就對反對自己的大臣們舉起了屠刀。可是魏忠賢並沒有一方獨大,當時的局勢是魏忠賢和東林黨人平分秋色。
可是到了崇禎皇帝期間,崇禎皇帝一心想要清除宦官的力量,所以在思想上和東林黨人進行了統一。崇禎皇帝繼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對魏忠賢等宦官勢力進行了清算,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魏忠賢自縊而亡。這時權力的天平就失去了平衡,東林黨人一家獨大。
剛剛繼承皇位毫無政治經驗的崇禎皇帝,難以和東林黨人抗衡,東林黨人們憑藉著過高的學識“以理服人”,可是為什麼魏忠賢能夠制服東林黨人呢?因為魏忠賢蠻不講理,他採用市井無賴的那一套將東林黨人傷得體無完膚,自小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崇禎皇帝便做不到這一點。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大明崇禎皇帝完全聽信了東林黨人的建議,而取消了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因為商稅,礦稅取消之後,最大的受益者是東林黨人,而崇禎皇帝並不知道這背後的原因。
如果當時魏忠賢還在世的話,他一定會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魏忠賢明白自己手中有權利在大明王朝還存去的時候他才有價值,所以魏忠賢為了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他一定會竭盡全力的保證大明王朝,保護好崇禎皇帝,因為他和大明王朝是利益共同體。
10、李連英
跟歷史上其他的大太監幾乎一樣,李蓮英同樣有一個比較悽慘的童年,也是飽受欺凌後毅然進了宮:
李家比較窮,李蓮英父輩一開始靠搗鼓點硝磺私賣,賺點錢,但這種硝磺屬於違禁品,差點被抓入獄。後來僥倖逃脫後,開始從事皮匠生意,所以,李蓮英有個外號叫“皮硝李”。當然,這個綽號應該是指李家的,並非單指李蓮英。但是,李蓮英之所以能被慈禧寵愛,並長久不衰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李蓮英會梳頭手藝還很高,還會自配洗髮水,他也善於琢磨,用豬毛多次試驗,在洗髮水中加醋,能促進發質軟化,這一招深得慈禧太后的心。當然,會梳頭,只是李蓮英能進入慈禧眼簾的敲門磚,他的手還有另外的絕技:
那就是按摩!
李蓮英按摩的功夫也是一絕,若是評級的話,那肯定是頂級高手。他的手也沒幹過重活,平時保養又好,又長,白白嫩嫩的,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除了太敏感的地方不按以外,其餘地方都給按一個遍,那慈禧老佛爺是相當享受,相當舒服。
李蓮英的第二個絕活是口,當然不是說他用嘴去給慈禧按摩,而是用嘴講一些慈禧太后聽的話!
別看李蓮英小時候讀書少,但是嘴皮子一點都不差,尤其擅長說笑話。
還有就是腦子快,有一次是大年吃餃子,我們民間過年的時候包餃子,總會包幾個裹著硬幣的餃子,誰能吃到就寓意有福。
在宮裡同樣吃餃子,得放金元寶,一個花生粒那麼大的小元寶。一共放四個,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啊,隆裕皇后啊,還有兩個光緒帝的妃子以及太妃(同治帝妃子)一起吃。
平時啊,這四個小元寶都是慈禧太后吃到,結果某一年,或許是記號沒做好,或許是挑揀的時候誤操作。總之不小心這個餃子到了隆裕皇后的碗裡,隆裕皇后一眼就認出這是含金元寶的餃子,哪裡敢吃。這下子可壞事了,還是李蓮英眼尖,首先發現了隆裕皇后不太對勁。
於是使了個方法,偷偷拿掉了隆裕皇后的碗,並把這枚餃子悄無聲息地放進了煮下一鍋餃子的鍋裡……
所以,後來隆裕皇后很感激他,在她掌權以後,還賜給李蓮英不少錢,甚至在李蓮英去世後,還特批了一塊墓地給他用。
李蓮英跟慈禧太后的關係親密,其實到慈禧掌權後期,兩個人的關係更像是伴侶,甚至都超越伴侶!
李蓮英很會來事,處理各方面關係上也是遊刃有餘,偶爾還會被慈禧太后派出宮辦事,比如曾經去李鴻章的北洋艦隊視察工作。
雖然李蓮英也貪財,但在慈禧太后安排的事情上卻不敢有半點馬虎,至少不會像安德海那樣放肆。那次北洋艦隊之行,公事以外的時間,李蓮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些送禮的根本就近不了身,飽受好評。
一個青年就守寡的女人,跟武則天和呂后又不一樣,她們畢竟面對的只有中國,而慈禧是要跟全世界打交道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她反而更加依賴李蓮英,每每煩惱的時候,也只有李蓮英能安慰她,倆人的關係也就更加親密。
甚至她都不捨得讓李蓮英做一些髒手的事情,比如後來慈禧太后又扶持了一個大太監,叫崔玉貴。監視光緒帝啊,處罰個太監宮女啊,甚至把珍妃投進井,都是派崔玉貴去幹。
雖說後來光緒帝跟慈禧太后鬧僵了,但從慈禧的心中,還是不願意搞成這樣,李蓮英就從中起到了緩和關係的作用。
後來光緒帝經歷了庚子國難之後,也常唸叨一句話在《射鵰英雄傳》中也有“俺答”,比如郭靖的第一任師父,所有這個詞就是師父的意思,這裡的李俺答,就是指李蓮英。
據《宮女談往錄》、《太監談往錄》中講,珍妃被投井的時候,先是求慈禧老佛爺饒命,發現不行後,開始大喊“李俺答救命”!
由此可見,在光緒帝和珍妃的心目中,李蓮英是唯一一個能讓慈禧太后改變主意的人,也是一個老好人。
慈禧太后去世後,李蓮英也傷心欲絕,守孝期滿後,毅然決然地不顧隆裕太后的挽留,離開了皇宮。李蓮英的死因說法不一,有說被斬首而死,最能被認可的說法是他離宮三年後的了痢疾而死,享年六十四歲。
結束語;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但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是在歷史上佔有相當分量的。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好了,本期就到這裡,再見。
免責宣告:以上部分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