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一個歸化,半城廟”所以歸化(呼和浩特)又叫“召城”。在清朝統治者的大力支援下,當時歸化召廟眾多,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
但是經過變遷,眾多的召廟已經從呼和浩特消失,比如市區內的小召(七大召之一)、巧爾齊召(八小召之一)和朋蘇克召(七大召之一)都成為了學校,或者太平召(八小召之一)等等早被夷為平地蓋了高樓。下面 透過復原的模型圖我們瞭解一下已經消失的寺廟。
東嶽廟(孤魂廟),建於乾隆六年,在城南義地孤魂灘(今養魚池東二巷)。供奉東嶽大帝,內有城隍爺行宮,清代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有官員來祭祀孤魂。民國時期逐漸荒廢。
建國後被工廠佔用,後為民居,現僅存大殿一間。
五道廟,為山西梁姓道士修建。現亦無存。
南茶坊關帝廟,建於康熙年間,由山西介休人捐建。廟裡供關帝和眾多神像,曾是歸化城最大的多神廟宇。
現亦無存。
城隍廟,廟址在北門外通道街路西原義倉(後為綏遠模範監獄)東。1723~1735年(雍正年間)由土默特蒙古族道士桑布家族建立。
現亦無存。
崇福寺七大召之一,俗稱小召,蒙名巴格召,召址在席力圖召東約百米。該寺於萬曆末年(17世紀初)所建。該寺第一代內齊託音呼圖克圖名措欽藏巴,土爾扈特人,1653年(順治十年)十月十五日圓寂,享年97歲。二世內齊託音呼圖克圖於1679年在該寺坐床。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秋,康熙徵噶爾丹,以二世內齊託音呼圖克圖為宗教顧問。凱旋途中,路經歸化城,駐該寺,把御用的金線繡龍坐褥、繡金靠背、全副甲及長柄腰刀等物賜予該寺,作為永久紀念,准予以藍色琉璃瓦建造牌坊,鐫刻滿蒙漢藏文碑,以記討滅噶爾丹之功。
同年,擴建佛寺,康熙帝屬名“崇福寺”,並賜滿蒙漢文寺額。在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御封二世託音為歸化城掌印札薩克喇嘛。
該寺的雕塑、繪畫藝術很有名。後曾遭火災,解放後改為學校(今小召小學)現僅存牌樓一座。
崇壽寺即朋蘇克召,七大召之一。也叫朋順召或朋蘇召,寺址在歸化城西茶坊北、札達海河西岸(今七中附近)。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由希爾巴喇嘛興建,寺內有喇嘛150名。1691年(康熙三十年)左右,希爾巴達喇嘛的弟子、歸化城札薩克達喇嘛蘇克再度修葺擴建(朋蘇召亦由此得名),並奏請寺名,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賜名“崇壽寺”並賜滿蒙漢三體文合壁寺額。在康熙年間,朋順召在歸化城眾多寺廟中的地位是較高的,1581年(康熙二十年)該召的札薩克刺嘛朋蘇克曾代表歸化城諸寺處京進貢。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任命和碩特部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為歸化城掌印札薩克達喇嘛,即住於該召。1889年(光緒十五年)後一直未有轉世者。清末時該寺已廢毀,民國初年遺址尚存,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晉綏炮兵21團將寺址改建營房。
現亦無存。
拉布齊召,八小召之一。寺址在歸化城南柴火市街觀音廟巷對正路北,寧寧呼圖克圖於1664年(康熙三年)率徒眾來歸化城以私財興建,1667年(康熙六年)奏請清延賜名“宏慶寺”,1667年(康熙六年)該活佛圈寂。
四世寧寧呼圖克圖轉世在本寺屬徒奧其爾札布家,名白雅爾圖,未及金奔巴瓶掣籤即因患痘疾圓寂。
此後該寺再無呼圖克圖轉世。到清末,該寺已十分衰落,寺內共有喇麻15人,殿字也僅留有三間,寺內1月只舉行1次法會。民國年間,該寺僅二、三名喇嘛。
現僅存大殿,正在修繕中。
隆壽寺俗名頓爾齊召、乃莫氣(漢語意為“醫師”)召,八小召之一。位於歸化城西南民市街北端。達賴綽爾濟於1669年(康熙八年)建,於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重修並奏請寺名,康熙敕封“隆壽寺”,並賜滿蒙漢三種文字寺額。該寺於1805年(嘉慶十年)被大火焚燬,1885年(光緒十一)重建。
達賴綽爾濟的弟子恩克於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在紫福寺東北(歸化城馬蓮灘)新建1寺,因隆壽寺之名取各“隆督寺”(又名迎蘭召、俗稱可嵐召),歸隆壽寺管轄,未設達喇嘛。據統計,該寺在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有扎薩克喇嘛1人、達喇嘛1人、一般喇嘛43人、俗徒66人,計115人;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有喇嘛150人;後部分被佔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有喇嘛8人。該召歷代活佛都是蒙醫名家。
建國後被佔用,後在原址上重建。
寧祺寺即太平召,八小召之一。位於歸化城北門外牛橋西北的太平街北端。
1677年(康熙十六年)清廷令土默特兩翼每旗派撥喇嘛30名,並投達喇嘛2名全部集中在無量寺內學習經文。1721年(康熙六十年)又增加喇嘛20人,共80名,全部為“度牒”喇嘛。翌年,土默特兩翼官弁兵丁公決捐款建寺,是為土默特旗廟。
1754年(乾隆十九年)在寧祺寺東北新建了納木札勒極勝塔,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在寺西北又增建了仁義極忠塔。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在寺西北添建了至忠塔,相傳這些塔是土默特陣亡將士的葬骨處。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清廷賜名“寧祺寺”,並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寺額。
民國末年該寺只有喇嘛二、三人。
現亦無存。
延禧寺即綽爾濟召,俗稱巧爾齊召,八小召之一,漢語即“三藏法師廟”。寺址在歸化城西五十家街路北(今巧爾齊召小學),由四世席力圖呼圖克圖的弟子蘭佔巴達爾罕綽爾濟喇嘛於康熙後期(1692-1722年)募資興建,1804年(嘉慶九年)經理藩院轉奏賜寺名“延禧寺”,並賞滿蒙藏漢四體文寺額。
該寺的蘭佔巴達爾罕綽爾濟呼圖克圖於康熙年間在木欄圍奉命行醫,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被封為歸化城扎薩克達喇嘛。二世轉世於土默特兩旗。
三世轉世於四子王旗,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奏準坐床,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圓寂。五世亦轉世於四子王旗,系平民之子,1870年(同治九年)九月理藩院轉奏獲准坐床,1881年(光緒七年)圓寂。
據統計,該寺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有喇嘛70餘人;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有喇嘛20名: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有喇嘛8人。
建國後被改為學校,現僅剩經堂一間。
以上是呼和浩特已消失的幾個召廟的基本情況,您對已經消失的寺廟有那些瞭解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