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歷史上有一次很著名的貶謫事件,源自一場不太著名的、失敗的變法。
變法,是中唐王叔文組織、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都參與進去的變法革新。這場變化隨著王叔文的上臺展開,因為保守派得勢之後的反攻而結束。
結束之後,便面臨著大清洗。也就是我所說“著名的貶謫事件”。
領袖王叔文下臺不久便逝世,劉禹錫與柳宗元,則從此開始了為期20年的南荒漫遊經歷。
白居易有詩給劉禹錫:“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可悲亦可嘆。
但更可悲的是柳宗元,於蠻荒之地,始終過不去心中那道坎,英年早逝,沒能活著再回京都。
這幾個人的變法舉措和經歷,社會上已經很少有人關心。但劉禹錫和柳宗元的貶謫經歷,卻因為兩人的才名和詩文廣為流傳,在後人心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這篇文章,帶大家欣賞劉禹錫被貶謫途中寫下的一首詩。
劉禹錫被貶20年,20年間曾經6次經過洞庭湖(這還只是文獻中確切記載的次數)。
6次之中只有1此,劉禹錫得見秋天裡的洞庭湖。這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劉禹錫赴任和州刺史時的事情。
這首《望洞庭》,短短28字,自成一篇精彩而生動的旅行日記。
【詩篇】
望洞庭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誦析】
詩題《望洞庭》,全篇內容也緊扣一個“望”字展開。
起筆兩句,望眼前湖光水色,望天上秋月清風。
秋月灑下銀屑一般的清輝,盪漾在夜晚的湖水上。湖光和月色很合拍的樣子,兩者依託著彼此,在人世間、在一個陌生人面前,盡情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如今正是風平浪靜,蒼茫的湖面上竟一絲微風也無。遠遠看去,平靜的湖面像是還沒有打磨的銅鏡。
一樣的深沉厚重,一樣的水平安穩。
這第二句,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劉禹錫遠望湖中景色模糊不清,因此形容湖面為未打磨時候的銅鏡,照人不清楚。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憑各位自己的喜好聽取。
後面兩句,詩人眼光從天上下來,聚焦在湖中君山之上。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遙遙望過去,洞庭山水皆翠綠色,有清心寧氣之幽靜;再望那湖中君山,竟如同白銀盤子裡的一顆青螺,點綴其上。
關於洞庭湖中的君山,最早是讀“夏水欲滿君山青”知道,有劉禹錫這一個“白銀盤裡一青螺”,便再不可能忘卻了。
去過江南,但沒去過洞庭附近,一直引以為憾事,不知曾經載酒行船的君山,今天還在不在呢?
【空青語】
這首《望洞庭》在短短4句之中用到了兩處比喻,一是將湖面比喻成銅鏡;二是把洞庭湖和君山比喻成白銀盤與其上青螺。
兩個比喻裡面又尤以第二個為精妙,充分體現出劉禹錫闊大的胸懷以及豐富的聯想能力。
忘記了是哪位文學大家曾經說過,“如果感覺一件事物,只靠形容詞沒有辦法精準的描繪出來,那就在腦海中搜尋一個最相近的事物,用比喻。”
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事物做比喻,著實是描繪一件新事物最好的辦法之一。而劉禹錫這首《望洞庭》的妙處,也就在於兩處精妙的比喻,仿若一幅《洞庭山水圖》橫卷,慢慢展開在讀者面前。
另外還給大家找到了唐代宰相張說在洞庭湖的一首送別作品,可以與劉禹錫這首詩互相參閱。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張說 〔唐代〕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空青詩詞日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我會立即刪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