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
有時候會有一種空虛,無盡地漂浮,恍如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空中的雲,風一吹,也就散了,唯有蒼天永存,藍到令人髮指的天空,看不見一絲內容。
我們開始懷疑一切,懷疑“生”的意義,懷疑一個民族,一大群人用千萬年時間形成的倫理,價值觀念的正確性和實在性,是否只是一個集體性世代傳承的謊言;最嚴重的時候,步履瞞竄,甚至幾乎要懷疑到忘記像“人”一樣行走。
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中華民族的宇宙記憶是一條寬廣的大河,是一副無盡的時空之淵;有太多內容,多,也就意味著廣,廣也就意味著雜和亂,隨便取其一點,未必看得到它的價值性和真實存在感,但它又是如此必不可少。
惠施指責莊子,說你只會耍嘴皮子,你那些理論學說都是空談,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莊子反問:“大地無限寬廣,你用兩隻腳踩在土地上,所用的只是兩個腳印那麼大的面積,那麼除了你腳下,其餘土地都是無用的嗎?挖空可好,只留一方立足,和周身無盡的深淵。”
在我們的世界,很多東西看起來是“無用”的,如果要實實在在指出它的產值在哪裡,無從下手,但它又實實在在必不可少,列如開飯店除了做出好吃的飯菜,還需在裝修,整體佈局等等方面大下功夫,列如一個公司要賣一個產品,需要投入大量的廣告策劃和推廣,讓更多人看見,而看見的更多人,只有及其小的一部分是真實客戶,那麼其餘的推廣宣傳都是無用的嗎?當然不是。無用之用,是一個寬廣的格局盤,看不見它,但每一時刻它都在發光發熱。
“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今天提起“茶文化”,很多時候未免感覺有一些空洞,這是源於中國人喝茶和對茶的感情有過斷代。在清末民初以前的數千年時間,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侶,開門七件事之一。民國後直至七十年代,由於時代的變亂社會的蕭條和工業產品如飲料,換季蔬菜等的衝擊,茶淡出了大部分中國人的視野。直到七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才一個群體,一個階層,漸漸地重新拾起茶杯,喝茶和品茶。如今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喝茶的人很多,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循著原始基因記憶,加入到喝茶品茶的行列。
喝茶的人來自不同的社會個體,活在不一樣的社會工作環境中,當然也就有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有人品茶,品到深處,動情地吟一首茶詩,當然也有人不理解“茶是樹葉子,喝喝便罷,何必搞得花裡胡哨,空叫人賺了票子。”如果再提起一個“茶文化”那就更加不知所云,飄在何處。
“文化”並不神秘,也不高大;它只是一種社會群體活動行為模式,精神,信仰,藝術美感等的綜合概述,美麗的服飾是一種民族服飾文化,祭拜祖先是一種信仰文化,裹小腳是一種糟粕文化,以此,便無需質疑“茶文化”在哪裡,茶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價值,飲茶方式,以茶產生的藝術作品,行為模式便是“茶文化”之所在;如硬要去抓卻未必抓得著的道家,儒家思維模式一樣,深深烙印在中國人血脈之中,空泛,悠遠,一眼看不見,但是它就在那裡。
茶葉由茶樹鮮葉嫩芽加工而來,是中國人傳承數千年的本土飲品,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如今世界上喝茶的國家很多,產茶的國家也很多,但無論喝茶與產茶,均直接或間接起源於中國,起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起先是做菜,做藥,羹煮食用;戰國時期,巴蜀地區已大量培育種植茶樹,並將茶發展為獨立於菜藥之外的飲品,秦滅巴蜀,飲茶之風傳入中原,秦漢時期盛行煮飲,稱作“茗粥”,隋唐時期盛行蒸青餅茶,開啟茶馬貿易,建皇家貢茶院,收取茶葉稅,從此,茶葉稅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宋代點茶,明,清炒青散茶,至今。
茶葉中含有眾多營養成分,在古代,邊疆少數民族和秋冬枯黃季節的人們需從茶葉中獲取蔬菜才有的營養成分,所以不可缺茶;古代,至現代,茶也是醫藥領域中重要的成員。茶葉的發展,往來南北,繁榮了市場,活絡了經濟,同時融入在各家各派中,伴書生夜讀,陪修者禪坐,與地主悠閒,滋潤百姓龜裂,物理上和精神上同時融化在中國人生活中,由此產生豐富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