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17~18世紀
高24.9釐米
觀音戴七葉寶冠,葉分開,裝飾複雜。髮色染青,梳高髻,髮髻頂端安放化佛一座,腦後頭髮結為兩條髮辮,與束髮寶繒一同斜向後飄起。雙眉間起大白毫.寂靜相.戴菱形花瓣耳擋,袒上身,身佩瓔珞,天衣自兩臂穿過.飄向身體兩側。前兩臂於胸前合十、另兩臂分別持念珠、蓮枝上舉。下身著裙,衣紋刻劃得簡潔流暢,充分表現出織物柔軟的質感。全題躍坐於橢圓形蓮座上。佛像背後有火焰紋背光,紋飾會張,動感十足
93.銅鎏金觀音像
18世紀
高20.8釐米
觀音坐姿、右手呈與願印,左手執蓮花。高發髻,正中為無量光佛。半圓仰覆蓮座。所附黃條記∶"達賴喇嘛呼畢勒軍另進扎什利瑪文殊菩薩一尊""文殊"應為觀音誤識"扎什利瑪"是指以扎什倫布寺為核心製作的現瑪(響銅)佛像,代表了後藏日喀則地區的造像風格。
94.銅鎏金觀音像
18世紀
高19.5釐米 寬12.5釐米
觀音頭戴五葉冠.頭向右側。雙耳飾璫,袒上身,胸飾嬰珞,下著裙 左手持蓮莖、蓮花置左肩上部。左腿盤坐,右腿半下垂,右足下踩蓮朵。底部為橢圓形仰覆蓮座。
95.銅觀音像
18世紀
高24.5釐米
觀音右舒式坐,右腿彎曲,左腿平放於蓮臺上,左手支撐於身後、一莖蓮花開敷於左啟旁 高發髻,前部泥金,而相端嚴,祖上身,聖索從胸前彎曲垂下.拱形背光,邊館雙層蓮座,下承多折角方臺座。
96.銅觀音像
18世紀
高25釐米
觀音右舒式坐姿,右腿彎曲,足踏在蓮率前伸出的蓮臺上,左腿平置。右手施與願印.放在右膝上∶左手放置左腿後支撐左傾的身體。一莖蓮花倚左臂而上,開敷於左肩旁。菩薩高發髻、戴五葉冠。面相飽滿,眉眼慈祥。粗上身,聖索從左肩垂下搭在右腿上。裙幅在蓮臺上展開。卵形背光,邊飾火超紋,方形底座。這尊造像仿尼泊爾造像風格。
97.銅觀音像
18世紀
高26.9釐米
觀音立姿,右手施與願印、左手施說法印。高發髻,發警正中有無量光佛.頭戴花冠。飾各種佩飾、上嵌綠松石。面相方正.嘴角含笑 祖上身,天衣從雙肩垂下交叉於雙腿前。下身著長裙,裙幫明顯。葫蘆形背光,飾火焰紋。單層蓮座。此像造型略顯平板。
98.銅觀音像
18世紀
高13.8釐米
觀音全勘跌坐姿,雙手合十,身後右手持物已失,左手持蓮花。高發髻,戴三葉冠,面部泥金,面相飽滿,彎眉,雙眼瞼,嘴角上翹。袒上身,左肩披仁獸絡腋,天衣從雙肩垂下,穿過雙皆,於身後捲曲上揚。裙幅從座前展開一角。雙層蓮座,下承高臺座。
99.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18世紀
高43.5釐米
觀音坐姿.胸前雙手合十,身後右手執念珠.表示滅除煩惱,貫徹通明.左手執蓮花表清淨光明。高發髻.戴五葉冠。觀音面相方正端莊,眉眼低垂,眉線與鼻線相連,是典型的乾隆時期造像風格。祖上身,胸前掛數珠背光和頭光飾火焰紋。頂垂傘蓋。造像通體鎏金、裝飾華麗
100.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18世紀
高82釐米
101.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18世紀
高24釐米
觀音高發髻,五葉花冠.花朵形大臉形方正,卵形鏤空頭光。正二手合十,施禮敬印,右上手持念珠,左上手持蓮花 粗上身,三層項鍊大而飽滿,肩垂席帶。全物趺華.下承仰覆蓮座。蓮瓣密而尖銳。
102 銅四臂觀音像
18世紀
高39釐米
銅四醬觀音及其脅侍菩薩坐在三座蓮臺上。肯後是金翅鳥、摩竭魚裝飾的背光。從造像的藝術特點可以明顯看出,此像是仿東北印度風格的作品,其整個構圖與主圖基本相同,唯一變化是左側的四臂全題趺坐持寶菩薩變成了二臂轉輪王坐持寶菩薩,右手持寶,左手持蓮花。
四臂觀音菩薩的其他組合也可以在東北印度12世紀的造像中看到。在美國洛杉磯的諾頓·西蒙基金會收藏的一件屬12世紀波羅風格的四臂觀音菩薩像中就可以發現一種新的組合.與本像極似,但在拱門式背光的上面有五方佛的形象.正中是無量光佛,雙手施禪定印。另外,左側的苦薩換成了二官觀音菩薩。這些四臂觀音不同組合的作品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四臂觀音菩薩已經成為觀音苦薩眾多成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名,在西藏的傳統觀念中,觀音喜薩即是指四臂觀音菩薩。這種思想
入人心.但究其起源還是在雖然在西藏深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