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好睏 小鹹魚
【新智元導讀】人類未來的路分為兩條,一條向外通向星辰大海,一條向內通向虛擬現實。那麼,對於最火的「元宇宙」來說,它究竟是什麼?
「三體」的預告片你看了嗎?
簡單來說,這個作品講述的是人類文明與三體文明的資訊交流,生死存亡,還有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關於人類未來的發展,劉慈欣曾在「不能共存的節日」中提到飛船派和元宇宙派兩個概念。
飛船派,就是說人類要積極探索宇宙奧秘,奔赴宇宙的星辰大海。
而元宇宙派,是指人類構建以假亂真的虛擬現實,深耕虛擬幻想世界。
人類未來的路分為兩條,一條向外,一條向內。劉慈欣的大致看法是,人類未來的出路應該選擇向外走,而不是沉溺於虛幻,在內卷中毀滅。
很巧的是,扎克伯格最近頻繁宣傳的Meta選擇的正是向內的元宇宙路線。
如果虛擬的整個世界都在你懷裡,為什麼要去探索真實的星空呢?
隨著現實的誘惑不斷加碼,憑藉好奇心探索的我們又能走多遠呢?
科技巨頭爭先恐後,爭搶「元宇宙」高地
這些天來,似乎每個大型科技公司都在談論「元宇宙」,認為它會徹底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
10月29號,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正式宣佈,Facebook改名為「Meta」。未來,Meta將會投入數百億美元,全力奔向元宇宙。
緊接著,在11月2號的Ignite大會上,微軟正式宣佈進軍「元宇宙」,並將旗下混合現實會議平臺Mesh融入到Teams中。CEO納德拉表示Xbox遊戲平臺將來也要加入「元宇宙」。
而同在11月2日,GPU製造商英偉達的高管Richard Kerris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元宇宙作為相互連通的虛擬世界,將很快成為現實。
他說:「你可能認為你不會進入元宇宙,但我保證在五年內,我們所有人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進入其中。頂級公司也將建立在相互連線的虛擬世界之上。」
目前,英偉達正積極佈局元宇宙,包括利用晶片幫助渲染元宇宙世界。英偉達還打造了一個用於建立虛擬空間的軟體平臺Omniverse。
該公司也在推動最早由動畫公司皮克斯開發的通用場景描述標準(Universal Scene Description,USD),以統一虛擬世界的物理規則,實現裝置和軟體的相互相容。
而國內的阿里、騰訊、位元組跳動等公司也紛紛在元宇宙賽道下注,進行提前佈局。
「交個朋友」的羅永浩也發博透露自己下一個創業方向,「竟然」也是元宇宙。
毋庸置疑,「元宇宙」已經成為當下最火的概念之一,蘊含著無窮的機會和可能。
但是,似乎每個人都對「元宇宙」有自己的理解。
元宇宙的起源
「metaverse」最初是在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的開創性賽博朋克小說「雪崩」中提出的。
在書中,metaverse是一個可以共享的「想象的地方」,它「透過全球光纖網路向公眾提供」並投射到虛擬現實眼鏡上。
在其中,開發者可以「建造建築、公園、標誌,以及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如巨大的盤旋式頂燈表演、無視三維時空規則的特殊街區,以及人們可以去獵殺對方的自由戰鬥區。」
在Facebook Connect主題演講中,Meta(原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們在不到90分鐘的時間裡提到了「metaverse」一詞80多次。
不過史蒂芬森早就劃清了界限,表示「我和Facebook之間完全沒有溝通,也沒有任何商業關係」。
顯然,這也就意味著Meta對「metaverse」的解釋最終可能與斯蒂芬森最初的描述大相徑庭。
那麼,元宇宙是否是下一個將徹底改變我們彼此之間聯絡方式的重大進展?它是否只是將現有技術重新包裝成一個所謂的新概念?或者它只是一個最新的熱門營銷術語?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對「元宇宙」的定義。
元宇宙的定義
在Facebook Connect主題演講中,扎克伯格描述了元宇宙的宏偉願景,即一個「更加沉浸和體現的網際網路」。
在那裡「你將能夠做你能想象到的幾乎任何事情——與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工作、學習、娛樂、購物、創造,以及一些超越我們今天對電腦或手機的看法的全新類別。」
但「你能想象到的幾乎任何東西」這種描述過於「水」了,以至於幾乎沒有啥討論意義。
如果只對Meta的願景解構,其實可以發現,現在對於「元宇宙」的定義基本上脫離不了一些特定的要素。
除此之外,這裡還有一種特立獨行的觀點非常值得一提:假如,元宇宙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個時間呢?
就像人工智慧領域中「奇點」這個概念,那是一個人工智慧變得比人類更聰明的時刻,是人工智慧>人類智慧的時刻。
人們曾經有99%的注意力都在周圍物理環境上,而電視機將其降至85%、電腦降至70%、手機50%。很快,一些公司將製造出智慧眼鏡,整天放在人們的眼前。
當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注意力超過90%的時候,元宇宙或許就會真正地拉開了帷幕,那一刻,數字生活將會比物理生活更加重要。
那麼,這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像任何事情一樣,它既不是好也不是壞。
它只是一種東西,一個非常不同的東西。
用化身參與共享的社會空間
當扎克伯格呼籲建立一個更加「具象化」的網際網路時,他所說的就是元宇宙概念的這個基本構件。
在一個網站或社交媒體網路上,你可能會被一個使用者名稱或縮圖所代表。在元宇宙中,你是由一個可定製的身體代表的,它可以移動、說話和執行動作。
自90年代以來,這類化身在各種線上遊戲和社交空間中都很常見。但是,化身的保真度和能力在不同的服務中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最近的虛擬現實技術的進步使使用者能夠真正擁有一個幻想的化身,透過他們的虛擬現實眼鏡來觀察,並使用手部追蹤器來打手勢和與虛擬物品互動。
VRChat是一個元宇宙嗎?嗯......有點吧?
一個讓化身居住和互動的「世界」
這可以是一個模仿現實世界的空間限制和土地稀缺的虛擬世界,就像「第二人生」中呈現出的那樣。
或者也可能是為了某個特定的遊戲或特殊的事件專門建立的空間,比如在「堡壘之夜」中舉行的虛擬音樂會。
在一個理想化的元宇宙中,每個使用者都共享一個單一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的物品和財產都會在不同的線上會話中持續存在。
不過,由於技術原因,現在只能將使用者分割到不同的伺服器中,只有一小部分使用者可以進行互動。
擁有虛擬財產就像擁有實體財產一樣
在任何情況下,虛擬財產都會與你同在,不會在不同時段消失。
最近,人們試圖創造一種不可偽造的代幣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來跟蹤和建立虛擬物品的所有權,而不受任何機構或公司伺服器的影響。理論上,這種NFT可以允許虛擬商品在不同公司的元宇宙中自由移動。
創造自己的虛擬財產的能力
允許使用者製作自己的元宇宙內容,對於使用者來說是一個福音,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虛擬世界。
對於元宇宙的製作者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頭開始建立每一個虛擬物品。
像「Minecraft」和「Roblox」這樣的遊戲表明,提供相對簡單的構建模組的元宇宙,就可以利用網路效應和玩家的創造力來產生大量虛擬世界中的物體。
多個大公司共享智慧財產權的宇宙
元宇宙理念的這一要素在「Ready Player One」中得到了大力推廣,這部2011年的小說和2018年的電影以一個虛擬世界為特色,結合了無數懷舊媒體的元素,從「龍與地下城」到「戰爭遊戲」和「巨蟒與聖盃」。
超越單一企業的跨界也變得越來越普遍:例如,來自任天堂、微軟、世嘉、Square Enix、Capcom、Namco、Konami等的角色都在「Super Smash Bros. Ultimate」中互動。
同時,「堡壘之夜」已經成為迪士尼、漫威、星球大戰、DC漫畫、「捉鬼敢死隊」、「戰神」、「光環」、NFL等官方跨界遊戲的主人。
「超級大亂鬥」中涉及的不僅僅是任天堂角色
透過VR或AR眼鏡實現全3D遠端呈現
這被許多人看作是實現「完整」元宇宙的最後一步。
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讓我們超越平面螢幕的「魔幻之窗」,與其他人的3D化身一起進入一個真正可以感知到「存在」的世界。
正如Meta公司在其主題演講中所說:「這將使你感覺到你就在房間裡,和夥伴們進行眼神交流,有一個共同的空間感,而不僅僅是看著螢幕上的面孔。」
早期的努力,如VRChat和Meta自己的Horizon Worlds和Horizon Workplaces,已經成為這種工作方式的強有力的概念驗證。
但是,目前在Horizon中,只能與其他16個化身共享一個房間,這與設想的元宇宙相差甚遠。
許多技術問題將等待著被解決,以實現「成千上萬的人四處遊蕩」和隨意進出虛擬房間的VR元宇宙。
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其實,要是定義得不那麼嚴格,有很多現有的線上平臺都可以被描述為元宇宙。
它們當中很多都是從遊戲世界中發展起來的,在那裡,與其他由化身代表的角色共享一個虛擬空間的想法是一個由來已久的事實。
Clive Thompson認為,「Minecraft」在所有重要方面都已經是一個元宇宙。Epic的Tim Sweeney認為「堡壘之夜」是該公司自己的元宇宙的核心支柱。
價值數十億美元的Roblox讓使用者在一個單一的標準下創造數以百萬計的共享「體驗」(不要叫它們「遊戲」)。
第二人生(Second Life)、VRChat和EVE Online都可以被認為是其本身的元宇宙。
即使像「俠盜獵車手」這樣的網路遊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元宇宙。
俠盜獵車手online
正如Take-Two的CEO Strauss Zelnick說的那樣:
如果......你把元宇宙定義為一個引人入勝的數字景觀,在那裡你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化身,你可以與人交談,與人交往,你可以騎腳踏車,衝浪,騎摩托車,開車,競爭,講故事,被人講故事,有現場活動,坐在賭場的桌子上......那麼,我們在Take-Two已經有元宇宙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元宇宙」並不是什麼無定形的未來主義想法,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它只是今天無數公司正在構建的東西。
不過,當Meta談論「元宇宙」時,他們的觀點有點超出這個基本定義。
扎克伯格設想的元宇宙不僅僅是一個供人們以化身身份閒逛的地方,而是一場全面的線上體驗革命,提供一個人們將在其中度過大部分線上生活的空間。
Meta認為,未來的元宇宙是如此引人注目,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或完全取代我們所知的「平面」網際網路,它將被用於從公司會議到購物到社交聚會的所有方面。
幾十年來,這種對元宇宙的設想在小說中一直比較常見。而且有一些跡象表明,年輕一代更願意用虛擬化的聚會來取代現實世界的聚會。
這一點只要問問去年在「堡壘之夜」中觀看Travis Scott演唱會的1200萬人就知道了。
但對於任何你認為會在元宇宙中出現的功能來說,首先要問的就是:如果用元宇宙去實現的話,能為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
是的,用VR召開會議,比起今天Zoom會議的尷尬影片牆,可能會有有所改善。
但是,即使在VR頭戴裝置的舒適度和VR頭像的真實性方面取得了進展,那種包羅永珍的VR會議對於習慣於在Zoom會議期間分頭處理其他任務的員工來說,可能是不堪重負的。
購物,在虛擬世界中倒是有一定的前景,無論是在「堡壘之夜」中試駕汽車,還是簡單地購買稀有的虛擬商品作為網上的地位象徵。
但問題是,個人使用者如何用自己的 ,或者需要抽取多少錢來維持元宇宙的執行。
一些人認為,在元宇宙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製作遊戲或其他精緻的虛擬物品來賺錢。
但是從Roblox這樣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到,虛擬世界中經濟的兩極分化和現實世界是一模一樣的,依然是隻有頂級的創造者才能真正過上體面的生活。
在這個意義上,斯蒂芬森在「雪崩」中可能是有預見性的。
他寫道:「透過早期介入,Hiro的朋友們在整個『元宇宙』行業中獲得了先機。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因此而發了大財。」
現在,各家公司都在即將到來的元宇宙中尋找先發優勢,在它的腳手架還沒有完全建成之前,就對一個勇敢的新虛擬世界提出了要求。
雖然斯蒂芬森的元宇宙理念將繼續出現在無數的網路世界中,但至少現在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很快就會生活在一個單一的、獨立的VR元宇宙中。
參考資料:
https://arstechnica.com/gaming/2021/11/everyone-pitching-the-metaverse-has-a-different-idea-of-what-it-is/
本文引用了@琉璃的回答,可檢視《不能共存的節日》全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6880204/answer/2209841329
https://twitter.com/ShaanVP/status/14541512376501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