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晉之魅
聞得要遊三晉,尚未出行,心就先自醉了。那可是個古韻悠遠的夢之地喲!
橘紅色的列車,似一條發情的蒼龍,在青色的路軌上恣情嘯叫著,發瘋一般癲狂著昂然前行。一群掙脫俗務束縛的文人墨客,就像破籠而出迴歸自然的靈獸,身心盈滿了久違的興奮與激動,彼此開著輕鬆而又無傷大雅的玩笑,互相述說著有關三晉的傳說與勝景。
三晉是華夏民族的衍生地,相傳炎帝、黃帝、嫘祖、后稷及史前三王堯、舜、禹就活動並建都在晉南;三晉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中國四大佛山之一的五臺山和四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就在晉北;三晉是漢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地區之一,近年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平遙古城及民俗民居就在晉中;三晉是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傳一說中的周成王“桐葉封弟”和近代軍閥閻錫山等歷史人物故事,無不聞名於世……
趣談神思之間,已經接近三晉境界。路上的大山多了起來,列車忽明忽暗忽晝忽夜的隧道區,眾人在時空的陰陽交錯中恍如夢醒,立時疲累全消精神尤奮起來,那感覺那情態,就如同馬上要與想望以久的情侶會面一般!
2、高原之思
此次三晉之遊,首站是雲岡石窟。從太原換乘汽車,走出不遠便進入晉北山區。晉北山區為黃土高原東麓。坐在車上隔窗外望,滿目都是鐵灰色的山巒,溝壑縱橫,突峰林立,沉雄聳峙,草木寂寥。愈往上看山巒愈大,愈往前走溝壑愈深。汽車就在巨峰深壑間盤旋飄飛,驚嚇得一車人嗷嗷亂叫。
車至一個山頂,下來方便休整。回望來路,山道竟然像綢帶一般時隱時現在嶠峭陡立的石壁間,居然後怕得脊背冒出一層涔涔的冷汗。一陣塞北的涼風吹來,登時汗落身爽神曠心怡。拤腰傲立高原極頂,遠眺浪濤一般蜂擁而來的群山,胸間悠然生出無盡的慨嘆:嘆大自然的雄奇恆永,嘆人生的渺小短暫,嘆綿綿五千年間,自黃帝及堯、舜、禹起,漢民族就在黃河的喜怒無常中悽悽苦鬥,希企制伏“黃龍”駕馭自然,但收效甚微。直到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於此大植林草,才漸漸有了一點綠色。
不由想起老子的論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大天大地大不難理解,但在天地自然中間,人有多大?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常常脆弱渺小得與螻蟻無異。不禁又記起唐朝大詩人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當年這位老兄登幽州臺時的心境,大概與我現在差不多吧?
3、雲岡之煌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西16公里外的武州山南麓。是北魏王朝將都城由盛樂(內蒙內和林格爾)遷至平城(大同市)後,逐漸雕鑿而成的。據史書記載,北朝是中國佛教最鼎盛的時期。北魏末年,全國僧尼多達兩百多萬。魏文成帝時佛教鼎盛,曾令沙門統曇曜振興佛壇。曇曜就在雲岡石壁鑿窟五所,各雕巨佛一尊。此後的馮太后和魏孝文帝,更是傾其國力鑿窟雕佛,才逐漸形成現在的博大規模。
雲岡石窟是雄刻藝術的瑰寶,所雕佛像或飄逸俊拔,或安祥平和,或威嚴冷峻,或笑視眾生,俱形神兼備,渾然天成,線條流楊,意韻悠遠。尤其是數萬個大小不等的羅漢、菩薩、力士、伎樂等人物雕像及壁畫,更是技藝精妙,千姿百態,各呈異趣,無一相似,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與境界。
對於雲岡石窟所具有的藝術價值,我不敢有任何的妄言贅語。但歷史的興衰與一個朝代的命運如何,不是依靠佛祖的保佑,而是應該看其是否贏得了民心!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水能載舟,也能履舟。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4、恆山之絕
恆山是五嶽中的北嶽。五嶽似乎都與宗教有緣。南嶽有方廣寺,中嶽有少林寺,西嶽有道廟觀,東嶽有岱廟與靈巖寺,北嶽則有懸空寺。恆山懸空寺的有名在於它的玲瓏奇絕。
該寺的奇絕有二:第一絕,是寺院鑲嵌在刀削斧劈般的石壁之上,猶如懸掛在半空之中。相傳該寺始建於北魏,工匠們是從山頂用繩索吊到石崖半旋,先用雙手一錘一鑿開出孔眼,再用巨木嵌進作託,然後才以此為基立柱架樑,凌空建起懸空寺的。在當時科技極不發達的條件下,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第二絕,是該寺既是佛寺,它所敬奉的就該是佛祖諸人,可是該寺卻將道教始祖老子和儒教始祖孔子,同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供在一起,而且還有忠孝節義的化身關羽的塑像等。
餘想這種情形,許是老百姓的一種“綜合”願望吧!西方人信奉宗教,我們的老百姓卻把宗教當成了“神靈”,然而中國有“儒釋道”,外加“關公”都要信,這一方水土,小巧玲瓏的懸空寺如何放得下?那乾脆來個“三教合一”,將諸神放在一處敬奉吧!反正有幾個“神”庇佑,總比一個“神”要好得多吧!不知我這想法是對是錯?
五、五臺山之悟
五臺山位於山西東北部,又叫清涼山。據《清涼山志》載:“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日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合山。”五臺山的中心是臺懷鎮,該地區的主要寺院在都集中於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寺院群。
臺懷鎮四面環山,清溪盤繞;山上林木葳蕤、景色宜人。這裡盛夏也是清涼如春,五個臺頂常年積雪不化,暑天也要棉衣裹身。從山上到山上,可穿越春夏秋冬四季。在常年風沙頻至氣候冷熱無常的晉北黃土高原,竟會有這樣一個絕妙的去處。怪不得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會數次千里迢迢,從北京來這裡拜佛避暑呢!
臺懷鎮寺院以菩薩頂為龍頭,以裡通寺為中心,其它如塔院寺、萬佛寺、廣家寺、慈福寺、黛螺頂等青廟黃廟星羅棋佈點綴四圍。在春日陽暉映照下,站在寺院群的最高點—菩薩頂“靈峰勝境”彩繪牌樓下舉目四望,各個寺院飛簷斗拱紅牆碧瓦摩肩接踵連成一片,聽佛鐘禪鼓此起彼伏迴響繚繞。看燒香的人潮如蟻似織川流不息,讓人不禁頓生感慨:好一幅天地祥和宇清氣澄的眾生拜佛圖呵!
隨著如蟻如織的遊人,我們幾乎將中心區的主要寺院走了一遭。每個寺院都是佛像肅穆香菸繚繞木魚聲聲拜者如雲。那種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氣氛,讓人一入其內就不由自主地成了虔誠的佛徒。人們不管男女老幼,也不管官員,農民或者學生,都一個個滿臉虔誠,面對佛祖合掌跪拜,口中唸唸有詞,祈求佛祖的保佑。我想假如佛祖有知,一定會被人們的虔誠跪拜所感動,而毫無保留地賜福給他們的。
顯通寺是寺院中最早最大最具有文化古韻的一個。該寺建築的雄偉宏大、佈置的鋪張豪華、佛像的飄逸峻拔且不必說,就連其鐘樓內的長鳴鐘,其高大厚重也是整個五臺山地區寺院中獨一無二的。該鐘身高8尺,壁厚3寸,總重999.5斤。擊之,鐘聲可覆蓋五臺之間百里之外。寺裡有威望的和尚圓寂後,名字都貼在鐘上,表示與鍾共存。故而又叫長命鍾。
眾多的遊人取“長命”之意,蜂擁蝶聚般圍至鍾前,你推我擁,將自己和親人的名字以及最大的願望寫在紙上貼於鐘上,以析長生騰達富貴。鐘體上的黃裱紙條日積月累,疊疊相壓竟達數尺之厚,把個偌大的銅鐘變成了“黃毛披散”的龐然大物。
我站在撞鐘老僧的身旁,望著遊人虔誠擁擠莊重貼紙的“痴舉”。默然良久,最後也隨著眾人,寫了自己的心願貼於鐘上。不知不覺中,我也成了“佛教俗家弟子”了。
6、“桐葉”之幻
晉祠是三晉名勝之冠,卻是我們這次謁遊的末站。晉祠來自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故事,是奉祀西周晉國開國侯唐叔虞的祠堂。
據《史記·晉世家》記述:唐叔虞姓姬,字子於,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武王崩,成王幼年繼位。唐國(原殷商侯國)叛亂,為周誅滅。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古代玉製禮品,用於君王封賜臣下)以予叔虞,日:“以此封汝。”史佚謂:“天子無戲言。”遂封叔虞於唐,故稱唐叔虞。傳至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
晉祠可能初建於燮。後經北齊、唐、宋、元、明等朝多次修葺擴整,才形成現在這樣一個集古建、雕塑、園林為一體的旅遊勝景。
晉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太原市西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下。
祠內古木參天,山環水繞,殿堂樓閣,相映成趣。主要建築以水鏡合、會仙橋、獻殿、魚沼飛樑與聖母殿為中軸,左右錯落有致地散綴著智伯渠、水母樓、難老泉、周柏、舍利生塔、文昌宮、董壽平美術館等古現代名勝景點百餘座。其中的魚沼飛樑為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十字形漢白玉橋樑。
北魏地理學家哪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由此可知該橋已有一千五百餘年以上的歷史。此外,周柏、難老泉和水母樓的宋代彩塑仕女,還被廣譽為“晉祠三絕”。
尤其水母樓的宋代彩塑仕女像,身體比例合理,面部清秀俊麗,服飾色調鮮亮,衣紋輕快飄逸,眉目顧盼傳神,表情溢滿魅力,整個體態被塑成美人魚狀,讓人不由生出無盡的美之遐思,實乃極難得的藝術珍品。
走出晉祠,同伴們依然沉浸於遊覽的興奮裡,喋喋不休地談論著祠內風景的妙處。我卻忽悠生出一種怪異的思緒。這思緒由“桐葉”封弟的故事而起:想這周成王.“桐葉”封弟,一封就是一個侯國,該是何等的氣派與瀟灑?
這思緒流著湧著,忽然就想起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我們這些故作瀟灑的文人,不就是和孔乙己一樣的角色嗎?嘿,還是不想那麼多吧!存在就是合理。即使文人,如果能做到屈原、李白、杜甫那個份上,也是不錯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