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目標行動文旅與北大荒知青享老旅遊聯合會聯袂組織的為期十天的晉陝大峽谷之旅最後的行程終於到來了。2021.10.17早上07:55,團隊從下榻的山西忻州蘭歐尚品酒店出發,開啟返程之旅。
前往忻州雁門關(攝影:馮贛勇)
當日09:25,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團隊抵達此行最後一站的雁門關。說起雁門關不得不說一下中國萬里長城二百關裡最著名的九個大關,他們分別是: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
穿越雁門通天隧道(攝影:馮贛勇)
而其中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關又名“西陘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故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雁門關風景區入口(攝影:馮贛勇)
團隊來到雁門關後腰鋪遊客中心,從這裡乘觀光車進景區抵達廣場入口處。下車一看,廣場左側是雁門關景區名人壁像牆,上面有毛主席站在長城上揮手的塑像,以及摘自毛主席題寫的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雁門關”。團隊以此為背景,留下了出行後的最後一張大合影。
雁門關大合影(攝影:馮贛勇)
在景區宣傳壁畫正對面是一組漢白玉的楊家將雕像群。每座雕像都躍馬揚鞭,栩栩如生。從歷史故事知曉,楊家將和雁門關的關係確實非常密切。楊業鎮守代州,曾經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出雁門抵禦契丹入侵,將遼軍殺得灰頭土臉,契丹人稱楊業為楊無敵。北宋大舉北伐契丹,楊業作為西路軍副將,兵出雁門關,連克雲州、應州、朔州等地。可惜東路軍戰敗,楊業只好放棄收復的州郡南撤,最終戰死在雁門關附近的陳家谷口。
雁門關明月樓(攝影:馮贛勇)
順著景區的觀光路線順道而行,過了一座石橋迎面就是坐南向北圍城城門,於明代嘉靖年間所建的明月樓。城樓上方深藍底色上三個金字“明月樓”分外醒目。明月樓也是古代雁門關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門戶。圍城門外接石拱關橋連關道,據《雁門關地理總考》載,關外依次設大石牆3道,小石牆25道。
邊貿街一角(攝影:馮贛勇)
進入明月樓門後腳下是一條狹長的石板路。路兩邊是雁門寨,散居著少量的居民。前行就是位於雁門寨與甕城門之間邊貿街,明清兩代這裡是邊關貿易最繁華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鋪路,兩邊保留著青磚砌牆,灰瓦覆頂,古式門窗的商鋪。
邊貿街門牌(攝影:馮贛勇)
邊貿街南北門牌上分別提寫著“通南江”、“達北漠”,可以想象當年車水馬龍、商賈雲集,人頭攢動、喧囂頂沸的繁榮場面。晉商興盛期間,走西口,通關貿,設票號,運物資,都是取道雁門關,走向塞外。
雁門關趵突泉(攝影:馮贛勇)
漫步邊貿街抵達甕城前還有一座位於街中心的“趵突泉”。這座有著與山東濟南著名的趵突泉同名的所在也有著詳細的說明:明萬曆版《代州志》載,“平地突出,若猛獸然”,故名趵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乾河,旱不涸而澇不溢,千百年來滋養無數守關將士。
雁門關甕城(攝影:馮贛勇)
沿邊貿街大約步行500米左右即來到甕城。甕城位於關城北側,俗稱小北門。門額上匾書“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有磚鐫對聯一副:上聯為“三邊衝要無雙地”,下聯為”九寨尊崇第一關“。均為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所題。一字一磚,短短十四個字,形象地道出了雁門關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物碑前留影(攝影:鄒小霏)
在甕城門外城牆下還分別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家文物部門所立的“世界文化遺產”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長城雁門關段(包括白草口長城)”文物保護碑。
雁門關關帝廟(攝影:馮贛勇)
穿過甕城門洞,上了坡右側是雁門關甕城中的關帝廟,一座小小的院落雖說不大,但也不失大氣與磅礴。文尊孔,武尊關,在中國的大地上,在有華人聚集的地方就有關帝廟已成為了慣例。何況是在邊關重地,軍事要塞呢?崇武拜關,忠義千秋,帝王激勵守關將士為國盡忠。
雁門關城牆一角(攝影:馮贛勇)
地利門與天險門相對應,門樓上方匾書“地利”、“天險”為武則天所題。武則天善於造字,她認為有山有水有土才為地,因此把山、水、土疊加稱為地,把草頭加搖曳的“曳”稱為天。天險門是關城的主城門,門洞內的青石板為明代原物,600多年間的清晰車轍印,仍然向人們訴說著多彩而輝煌的過往。
走進雁門關(攝影:馮贛勇)
天險門為關城東門,石座磚券,額匾篆體書刻“天險”二字。牆垣設垛口,門洞板1道,青石板鋪路。天險門上建有雁樓,坐西朝東,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有走廊。整座建築為重簷歇山頂,正面明間為隔門,兩頂間為磚砌牆,背面除兩圓形窗戶外,其餘用磚砌成。平板枋上施以斗拱,有昂有翹,屋頂交以青灰瓦,正脊兩端安大吻,四角懸掛風鈴。樓內空敞,供兵丁巡察、瞭望。
東門樓一角(攝影:馮贛勇)
鎮邊祠位於雁門關關城天險門外東側,佔地面積3190平方米,建築面積1510平方米,是雁門關最具規模的建築群之一。亦稱武安君祠、靖邊祠、鎮邊祠。公元1506年為紀念戰國時趙國的大將李牧而建,稱武安君廟,俗稱李牧祠。
俯瞰雁門關鎮邊祠
鎮邊祠外門旁一對陳舊的石獅,門前兩個高聳的石柱旗杆。裡邊先後是偃公堂、忠武堂、武安堂、群英堂等,分別供奉著歷朝歷代鎮守雁門為國捐軀的大將。帝王洞、將軍洞、公主洞在一個院落,記載著雁門關歷史的厚重與位置的險要。這裡曾經接待過22位帝王,曾路宿過22位將軍,曾迎送過5位出塞和親的公主。
蜿蜒曲折的長城(攝影:馮贛勇)
雁門關寧邊樓兩端延伸著內長城,順山逶迤,綿延起伏,圍成了一個諾大的城池,四角有烽火臺,中間有大如操場的校場點將臺。順著石階登上關樓腳下,在城牆平臺上一排古炮面向城牆垛口而立,環顧四周,兩邊蜿蜒曲折的長城異常壯觀。
門樓與寶塔交相輝映(攝影:馮贛勇)
特別是在雁門關寧邊樓的另一側,一座立於山頭的寶塔與長城交相輝映,為這裡平添了一道壯觀美景。此時,站在城樓放開遐想的翅膀,只覺得朔風烈烈,旌旗飄飄,戰鼓陣陣,鐵炮成排,雲梯高聳,劍拔弩張,千軍萬馬,殺聲震天,一幅冷兵器時代作戰的景象在腦海中浮現……
雁門關留影(攝影:鄒小霏)
雁門關凝結著無數英雄的功名,許多傳說也給雁門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有文載: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帶兵攻克了雁門關,士兵們長途行軍,攜帶的水已經用盡。這時,他的戰馬突然仰天長嘶,在地上刨出了一個大坑,中間噴湧出一股清泉。補足水源後,農民軍精神大振。為了紀念此事,李自成親筆題詞“御馬泉”三個字。
近觀寧邊樓匾額(攝影:馮贛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當年從延安東渡黃河也曾經到過雁門關。據相關記載:1948年4月6日,在晉西北山區的崎嶇道路上,毛澤東的車隊經苛嵐、神池、寧武,於下午時分抵達代縣。適逢清明時節,大地永珍更新,生機盎然,山路風來草木香。前面已是晉察冀解放區的地域了,毛澤東心情開朗,途經雁門關時,下車憑弔古戰場。
雁門關樓一角(攝影:馮贛勇)
毛澤東拄著根柳木棍,同周恩來、任弼時等一道登上雁門關。夕陽西下,放眼長城內外,遙看群山迷茫,霞走雲飛;近覽重巒疊嶂,峭壑陰森。兩座大山對峙,形狀猶如天造的兩扇大門,護衛著山間的一條盤旋幽曲的穿城之路。
留下快樂時光(攝影:高林)
毛澤東感嘆道:“這裡是古往今來兵家必爭之地,難怪有‘三關’之首一說哩!”任弼時接著說:“是啊,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相傳是宋代名將楊六郎鎮守三關的地方。”周恩來接話茬說:“相傳楊六郎鎮守的三關是在河北徐水、唐縣一帶,不在山西這裡。”
楊宗保雕像(攝影:馮贛勇)
毛澤東笑著說:“歷史上的許多事情,如果沒有史書記載,經後人七傳八傳時間久了也就說不清楚了;但有一條可以確信,這裡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將軍李牧大敗匈奴的地方,應該不會錯的。”周恩來笑道:“古人稱這裡是‘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呢!”
雁門關名人壁(攝影:馮贛勇)
毛澤東將手中的柳木棍指向遠方的長城深處說:“中國這麼大,長城長萬里,凡是有關的地方,人們都說自己這裡是天下第一關,也是後來人為祖上引以自豪的一樁事麼!”談笑間毛澤東一行人走下關樓,瀏覽了雁門關的三座關門,又駐足於李牧祠中的 《武安君廟碑記》 前,邊看邊朗讀碑文。在雁門關路宿後毛澤東一行經五臺山到了西柏坡,並在那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為進軍北京,解放全中國,奪取革命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
雁門關前留影(攝影:馮贛勇)
實際上,雁門關景區主要分為兩大塊。分別是古雁門關景區、明雁門關景區。古雁門關,即鐵裹門,前身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陘關舊址。西陘關因位於勾注山之西,即陘嶺之西而名。
正面看壯觀雁門關(攝影:馮贛勇)
《唐志》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歷為中國 北境重鎮要隘和重要的戍邊軍政治所。“漢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欽徽二帝北擄”、“楊家將鎮守三關”等重大歷史事件均於此關聯。
軍事博物館內一角(攝影:馮贛勇)
如今,在雁門關寧邊樓上還有一座雁門關軍事博物館。展廳面積51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館藏文物155件,均為在雁門關修復過程中出土。展品真實反映了古代冷兵器的形制及其演變歷史,至為珍貴。
留下永遠的回憶(攝影:董金秋)
團友們在雁門關懷古思今的同時,盡享在此與這座長城著名關隘零距離的快樂,並以雁門關及其周邊景觀為背景,留下了一張張定格美好瞬間的美圖,永遠留下一段在“中華第一關”的往返流連。
雁門關驛站一角(攝影:高林)
結束了山西雁門關的最後行程,在回京的大巴車上,大家紛紛透過車載麥克風,熱情表達了對北京目標行動掌門人趙湘傑、張秋月與兵團召集人耿和平、鄒小霏以及等人,精心策劃組織的這次原黑龍江兵團戰友們為期十天的難忘行程。特別是大巴車司機康建兵師傅其高超的駕駛技術,為此行長達三千多公里的保駕護航所付出辛苦而倍加讚賞與感激!經過全天總計十小時的車程,當日18:30,團隊順利到達終點安徽大廈。為此,晉陝大峽谷之旅也圓滿落下了帷幕。(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