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溪,其建置沿革,鎮名更迭,歷經2500餘年。西漢末,東漢初的王莽時代,在三國時期屬吳郡管轄,至五代又屬蘇州府。錦溪是歷代名人聚集之地,早在西漢,歷史名將馬援在此練兵,三國輔吳大將軍張昭墓葬於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此隱息,唐代文豪陸龜蒙的晚年時期長期在此居住。相傳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帝趙睿攜寵妃陳妃途經此,因陳妃深愛錦溪美景,戀不忍離,後陳妃病逝,水葬錦溪五保湖中。為懷念陳妃,孝宗趙昚在五保湖畔欽旨建廟,為陳妃誦經護墳,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陳墓”長達800餘年。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殞之地。1992年,恢復錦溪古名。
錦溪,因溪得名,湖蕩密佈,古橋聯袂。錦溪,舊稱陳墓,位於崑山市西南隅,距古鎮周莊8公里,東臨澱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礬清湖、白蓮湖,“東迎薛澱金波遠,西接陳湖玉浪平”,故錦溪歷來有“金波玉浪”之稱。
“錦溪”一名的由來是:古鎮原有一溪,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爛若錦帶,所以得名。千年水鄉錦溪,澤浸環市,街巷依水,古橋聯袂,素有“36座橋,72只窯”的美譽。錦溪,水巷、河埠、拱橋、騎樓、廊坊、街市承載了小鎮的歷史,街道依水而築,房屋臨水而建,橋樑越水而過,盡顯水鄉風韻。古鎮街巷、河埠、拱橋、長廊、牌坊所蘊現的水鄉神韻,宛若一幅流動的絕妙畫卷。若隱若現的陳妃水冢,風鈴悅耳的文昌古閣,蛟龍臥波的十眼長橋,是錦溪獨特的景觀。錦溪,自古形成錦溪八景:錦溪漁唱、陳妃水冢、蓮池結社、通神御院、樵樓鼓聲、古井風亭、福壽殘碑和石音客帆。
錦溪,無論是粉牆黛瓦的民居,還是歷經滄桑的石駁岸,都記憶著動人的故事,散發著迷人的魅力。錦溪是一座充滿著迷人的浪漫氣質小鎮,在一個春意盎然的季節,背起行囊,來到這裡,探尋遠古的遺蹟,感受現代的時光。錦溪的水冢、禪院、船歌讓人在煙雨中迷離。
錦溪自古尚有“枯燈夜讀”之風,人才輩出。錦溪,自古崇文尚墨,是歷代文人墨客薈萃之地。矗立於鎮南五保湖畔的文昌古閣是錦溪人祈禱文運昌盛之所,亦是文人騷客結社之地,南宋名人衛徑、詩人吳文英,明代詩人沈周、高啟、文徵明、沈周、唐寅、祝枝山等人都為錦溪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詩文。明初著名詩人高啟描繪錦溪“春風拂指柳依依,無數鶯聲燕語時。紅杏碧桃花爛漫,長堤曲巷水流漓,此景欲描描未盡,一溪煙雨當迷離。”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更為後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錦溪八景”詩,如《錦溪漁唱》、《蓮池結社》、《通神御翰》、《陳妃水冢》、《石音客帆》、《古井風亭》、《福壽殘碑》和《樵樓鼓聲》。清代張尚垣寫過一首《錦溪漁唱》詩:“紅繞溪橋綠繞汀,漁舟泊處起歌聲。不知誰唱春風曲,頓使桃源綠浪生。”錦溪的江南之靈秀美景讓他們留下了誦景思物的千古詩文。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喻錦溪為“睡夢中的少女”。錦溪,古樸而不張揚,在長堤水巷和煙雨廊棚間,盡顯江南水鄉悠悠意韻。
錦溪古鎮有座古蓮橋,它是錦溪的標誌性建築,左側是著名的南宋皇妃陳妃水墓,右邊是孝宗為懷念陳妃在此設立的蓮池禪院。說起陳妃古蓮橋其實承載著一個憂傷的愛情故事。錦溪也因為這座水冢和古蓮橋被世人打上了愛情的印記。站在古蓮橋,眺望蓮池禪院,廟宇、高牆、碧水、垂柳、長堤互動相映,如詩如畫,構成了錦溪獨特的風景。站在蓮池禪院,眺望長滿綠色蘆草的陳妃水冢,如同一塊美玉鑲嵌在湖上,不由不讓人感慨萬千。
陳妃水冢:陳妃水冢在錦溪鎮南五保湖中。宋隆興元年(1163),金兵入侵,孝宗攜眷南遷臨安,途中陳妃病歿,立水冢而葬。清代《姑蘇志》雲陳妃為宋光宗之妃,《昆縣誌》雲陳妃為宋孝宗之妃,《陳墓鎮志》則認為:“合觀兩志,陳墓有道院,宋南渡時駐蹕焉,御書親題三字曰‘通神庵’。則孝宗實臨幸斯地,為孝宗之妃無疑。”
陳妃水葬後,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構建了蓮池禪院,並命僧守之。錦溪因此更名為“陳墓”,明代文徴明在《陳妃水冢》一詩曰:“誰見金鳧水底墳,空懷香玉閉佳人。君王情愛隨流水,贏得寒溪尚姓陳。”高啟的“遙聞帝子葬陳妃,未許青山覓翠微。江底有龍成穴地,水中無輦到泉扉。”沈周的“君恩付流水,無復吊仙妃,有客撈明月,香魂應借辭。”都是對“陳妃水冢”的千古絕唱!
陳妃是如何死的,眾說紛紜,鎮志上的說法為,陳妃是因路途勞累“病歿”錦溪的。民間則流傳著許多說法。有的說孝宗攜陳妃途經錦溪因陳妃深愛此間鄉土人情,暫居此間,後在一次抗金戰爭中護駕身亡;還有的說陳妃是隨孝宗南渡時,在途中被金兵俘虜後押至錦溪,她為保名節投湖溺水而亡。
南宋孝宗皇帝寵妃陳氏病逝於此,感於陳妃對於此地的鐘愛,便下旨將陳妃水葬於此鎮,又在與水冢隔水相望的五保湖邊修建寺廟,為陳妃超度,並將錦溪更名為陳墓。陳妃水冢靜臥在鎮南五保湖中,四周長滿蘆草,水波輕漾,水香氤氳。令人驚奇的是不管水位多高,陳妃水冢總是露在湖面上,搖曳著綠色的蹤影。陳妃水冢是錦溪古鎮八大景之一。
蓮池禪院:又名蓮花池、古蓮寺,始建於南宋,是南宋孝宗帝欽賜御造的廟宇,歷宋、元、明三代,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不斷修葺,殿堂廊廡,樓閣亭臺,水榭畫舫一應俱全,成為江南一帶頗有名氣的佛門勝地。在八百載的滄桑歲月中,蓮池禪院曾屢廢屢修,1996年後,經修繕,重現光彩。蓮池禪院是錦溪鎮的一處名勝古蹟,也是“錦溪八景”中最負盛名的景點之一,位於錦溪鎮南首五保湖畔。乾隆《陳墓鎮志》載:“宋孝宗南巡葬陳妃於此,構是院,命僧守之。”相傳陳妃病歿後,孝宗為懷念她,下旨在此設僧建寺,派僧誦經護墓,為陳妃誦經超度。寺邊挖池栽荷,故寺名蓮池禪院,寺內有天君王靈官的塑像,被俗稱為靈官殿。蓮池禪院與陳妃水冢、文昌閣和十眼長橋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只有來到蓮池禪院,才能真正理解錦溪素有“水鄉佛國”之說。
文昌閣:文昌閣,亦稱文星閣、片雲閣,原在通神道院內,歷來供奉“文曲星”。文星閣位於崑山市錦溪鎮古蓮池畔,始建於明朝,為三層樓閣式建築,磚木方形結構,飛簷翹角,高15.6米,總面積約200平方米。歷史上曾幾經修葺。原建於通神道院,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移建至蓮池禪院內。文昌閣四面三層,呈浮屠狀,黃牆朱簷,風鈴叮噹,拾級而上,可俯瞰全鎮景緻和五保湖風光,是昔日文人雅士運思酬唱、切磋藝文之地。如今,閣內陳列著明代名流高啟、沈周、文徵明和祝枝山為錦溪所作的詩篇。
通神道院:原名“天慶觀”,位於錦溪鎮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歷代曾擴建,今存東嶽殿及山門,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南宋時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時增建正山門,至明清時已有中嶽殿、雷神殿、關帝殿、玉皇殿、文昌閣、鬥姥閣等建築,造型與規模均與蘇州“玄妙觀”相同。
古橋:錦溪橋樑星羅棋佈,有古蓮橋、天水橋、太平橋、十眼橋、中和雙橋、眾安橋、溥濟橋、普慶橋、裡和橋、天水橋等。十眼長橋建於明代,與古蓮池、文星閣、長堤迴廊和桃園構成完整的古蓮景區。十眼長橋有九墩十孔,全長52米,寬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橋墩採用條石整齊疊砌,造型古樸別緻,為遠近水鄉所罕見,人稱“小寶帶橋”,是觀湖賞月極佳之處。
錦溪因古橋多,河兩岸景色秀麗,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唯美詩篇。舊時,錦溪橋、中和橋、錦溪河東段水域及兩岸,因楊柳婀娜,桃杏爭芳,風光秀麗,漁歌不絕,被稱為“錦溪八景”之一的“錦溪漁唱”。明代文人沈周詩云:“溪橋鬱古木,漁歌託遠風,歟乃三四聲,頓與浮名割。”明代文人“吳中四才子”文徵明也曾寫下了耐人尋味的七言絕句:“斜陽詩思繞寒汀,何處秋風欸乃聲。水漫蒹葭情不及,錦溪橋下白煙生。”
博物館:錦溪有眾多的博物館,如張省美術館、中國錦溪宣卷藝術館、錦溪壺文化館、中國古磚瓦博物館、古董博物館、中國收藏藝術展覽館、錦溪傑出人物館、柿園、金石人家、馬若特泥禪房等,讓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錦溪素有“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的美譽。
船槳輕輕划起,船行水面,小橋流水,彷彿行於畫中,古鎮的韻味就在這不經意間一波一波盪漾開來,“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楫好夷遊”,這不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的夢裡水鄉麼。一條錦溪溪流,內斂而靈秀,精巧雅緻的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緩緩而行。小船、石橋和流水構成了一幅幅奇妙的水墨丹青。錦溪堪稱江南水鄉的世外桃源。
水鄉暮色,臨河沐風,燈籠高掛,炊煙裊裊。臨街河畔,小憩茶樓,品一壺香茗,聽一曲崑曲,品嚐一下當地特色的小吃,和當地人聊聊小鎮流傳下來的古老故事……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