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目前全球1/5的人群聽力遭受損傷,重度及以上聽損程度的人群已超過6050萬人。對於聽損人士來說,聽到並聽清聲音是首要訴求。聽損對於兒童而言,將直接影響言語的發育和發展,導致社交、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變化。
有耳朵就能聽到聲音嗎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1‰-3‰的新生兒出生即有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這是一個相當高發的先天性殘疾。有時是一側耳,更多的是雙側耳。導致出生聽力障礙的原因眾多,遺傳、懷孕期病毒感染、出生高危黃疸、發育畸形等。其中超過80%的聽力障礙發生的部位在耳內類似蝸牛狀的內耳耳蝸的聽覺毛細胞。
人類聽覺系統的複雜精妙程度令人歎服,截至目前仍有很多未解之謎。已明確的是,人類特有的次級聽力中樞專司聲音訊號的重新解碼。而聽覺通路的完整性和出生後大量的言語訊號刺激是次級聽覺中樞持續發育的關鍵。
罹患聽力障礙的新生兒或幼兒,由於不同程度缺失了對有聲世界中種種聲音的接受能力、編碼能力,無法向高階聽覺中樞輸送正常的聲音訊號,或輸送量與正常相比不足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無法產生有實際意義的神經突觸聯絡、神經網路聯絡,本該是枝繁葉茂的次級聽覺中樞就如同一片沙漠,寸草不生。世界對患兒而言是無聲的。
康復的“三早”原則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分級標準,聽障可分為輕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極重度等五個級別。聽力障礙嚴重影響患兒的學習能力,口語理解力、語法能力、交流能力都明顯落後,由此產生嚴重的社會心理問題,阻礙未來的學業與就業。中國康復醫學會聽力康復專業委員會科普工作組副組長田宏斌博士表示,由於聽覺通路神經發育的明顯時間特性,“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的三早原則是聽障兒童康復的關鍵。
早發現是針對新生兒開展的聽力篩查。早干預是針對明確診斷的聽力障礙,儘早開展助聽器等技術的應用,最大程度利用聽覺發育的高速階段、黃金階段刺激聽覺中樞的神經細胞、突觸及神經網路的連線。早康復是及早開始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
助聽器代際升級與革新
聽障兒童“三早”原則清晰易懂,落地卻有相當巨大的挑戰。作為干預工具的助聽器及人工耳蝸的原理不同,助聽器是把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壓縮成可被殘餘聽覺處理的資訊傳遞到聽覺中樞,而人工耳蝸植入則是將聲音訊號轉變為電訊號刺激毛細胞之上的螺旋神經節,傳遞到聽覺中樞,兩種方式均有較大程度的聲音失真現象,因此言語習得較正常聽力仍有較大差距,這需要專業的聽力康復工作者、言語康復工作者、患兒家屬、患兒本人都付出巨大的腦力、體力、耐心,才可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研究表明,培養兒童語言發展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與其他人交流對話。這些交流可以發生在不同的場景中,無論是在餐桌上,還是在閱讀時一起看書,或者是在戶外聊天。聽障兒童需要利用每一個機會來構建豐富的語言環境,透過語言和對話,與孩子們進行互動、交談和聯絡。
先進科技以人為本。峰力美人魚系列助聽器一直是兒童聽障領域的領導者。第七代超大功率美人魚助聽器搭載的是全新的PRISM晶片,確保在運算速度和演算法上再次得到提升,其中涵蓋了升級的聲音處理系統、新一代全時聲感追蹤系統和雙軌高頻重塑技術,再加上經典大功率雙受話器,多維度確保重度、極重度聽障人士,特別是聽障兒童,隨時隨地捕捉真實、自然的聲音和話質。兒童版智慧應用使得大齡兒童能夠自主調控助聽器,比如進行方向性設定、降噪調節等。
受疫情影響,佩戴口罩、一米社交、線上交流都加劇了聽障兒童康復的挑戰。聽障兒童的康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之一。在此呼籲全社會關注聽障兒童、理解聽障兒童、理解聽障兒童家庭、理解聽障兒童康復工作,用愛、用科學去幫助他們。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