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位於陝西關中西部的岐山縣五丈原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以“讓山低頭、讓水改道、讓地增產”的英雄氣概,大力興修水利,自行設計,土法上馬,開山劈石,修成了一條長達20華里的盤山引水渠道,把秦嶺深處的石頭河水引上了40餘丈高的五丈原,創造了千年旱原歷史的奇蹟,受到國務院嘉獎,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名頒發獎狀。這件事雖已過去60多年,但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
五丈原,因一代智星諸葛亮隕落此地而聞名遐邇。蜀軍伐魏時兵駐五丈原,由於原上無水,要跑到幾里外的原下背水。當地有“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下原挑水四十丈”的歌謠。傳說中曾有“孔明拜水上原”之典故。
據資料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前,五丈原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當地流傳著這麼一段順口溜:“天旱三尺幹,颳風起黃煙,用水還比吃油難,有女不嫁五丈原”,這就是當時五丈原人民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全國掀起大規模興修水利建設熱潮。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始於1958年,承擔建設任務的是當時高店(後改為五丈原公社)和曹家公社,17個生產大隊、131個生產隊,700多名強壯勞力,以及工地附近的群眾和抽調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共千餘名勞動大軍投入這一工程建設中。
工程開始後,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地形複雜,技術力量薄弱,施工工具落後。面對這些實際困難,施工人員迎難而上,發揮“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智慧才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因地制宜,土法上馬,沒有測繪工具,就用木製標尺丈量計算工程長度、高度、坡度、垂直度等,用最原始的水準儀測量高程,現場設計簡易圖紙,一邊設計,一邊施工。沒有先進施工裝置,民工自帶工具,用鐵鍁、架子車、石夯、碌碡、鐵錘、榔頭、鋼釺等簡易工具,開山挖石,拉沙土、運石料,移土填溝,用碌碡碾壓土層基礎。施工突擊隊員們憑著血泡老繭之手,緊握鋼釺,在半山腰掄起鐵錘,打炮眼,撬石頭,在懸崖峭壁開山劈石,開展勞動競賽,你追我趕搞施工,一個一個難關被攻破,一項一項工程專案保質保量如期順利完成任務。
有一支以黨、團員,復原軍人為主體的工程爆破隊,他們在實施爆破任務中,冒著生命危險,衝在前打頭陣,隊員們脫光上衣,赤著身子,大膽自制硝磺碳等土炸藥,部署安裝爆炸裝置,成功實施爆破。做到了爆破穩、準、狠,安全可靠,工程上許多最艱鉅、最危險的施工爆破任務都是由他們承擔完成的,80名隊員個個都是工程爆破能手,為工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那個時候,一提起工程爆破隊,大夥兒都會肅然起敬,翹起大拇指稱讚他們:“都是好樣的!”
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縣級機關黨員幹部帶頭,相關單位職工積極參加工地義務勞動,相鄰社隊開展友誼支援,在他們動員勞力支援工程時,工地日上勞力最高達2300多人。當地高店、曹家公社各行各業不甘落後,都伸出援助之手,全力支援水利工程建設。所在公社手工業合作社、供銷社、衛生院為工程之所想,急工程之所急,紛紛派出流動人員,在工地設立工具修理點,建立分銷組、衛生室、理髮店等,開展現場服務,為廣大民工排憂解難。僅高店手工業合作社在工地設立的工具修理點,共維修各種勞動工具7800餘件。
在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施工中,湧現出了許多英雄模範人物。共產黨員、工程爆破組組長楊福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從工程開工到竣工,日日夜夜堅守在工地上,舍小家,顧大家,沒有回過一次家,哪裡有爆破任務,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始終衝在前,承擔著削山劈石的爆破任務,被大夥兒稱為“黑虎英雄”。
還有打錘能手周秉彥,日夜奮戰在施工一線,勞累過度,體力透支,身體出現嚴重消瘦。領導多次勸他去醫院診斷治療,可他嘴上答應,依然堅守在崗位上,幹著他那最危險、最繁重的打錘劈石的體力勞動,帶動突擊隊員們頑強奮戰,直到工程竣工。
時年73歲高齡的高老九,從工程開始,始終如一堅守在工地,重活髒活搶著幹,敢和年輕人比高低,經常從天明幹到天黑,從不示弱落後。突擊隊隊長看到他年齡大不忍心,再三勸他回家休息,他卻說:“我老漢把頭拌破,也要去修水利不可!”大夥兒親切的戲謔他為水利戰場上的“老黃忠”。
巾幗不讓鬚眉。還有5名已過天命的農家婦女,如今人們已記不清她們的名姓。當時,她們被水利工地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所感染,不約而同,從10華里外的家裡,自帶被褥趕到工地無償為民工做飯,天天起早貪黑,用著心思粗糧細作,變著法兒改善伙食,為的是讓民工們吃得飽吃得好有力氣幹活。
眾多農家婦女將自己孩子背到工地,讓婆婆在工地附近照看,自己投入拉石運料等繁重的勞動中,從不叫苦叫累。
…………
時代出英雄。在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中,湧現出的英雄模範人物何止他們?在水利工程竣工慶功大會上,參與工程的7個單位被評為水利建設先進集體,168名水利建設者被評為先進個人,受到人民政府隆重嘉獎。曹家公社原新大隊社員杜新緒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四原大隊社員趙勤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
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從1958年3月28日開工,至6月26日試水成功,歷經70多天的艱苦奮戰,共投工8.8萬個,用炸藥4000多斤,放炮5000多眼,移動土石方43萬立方米,修建總計長度35公里的數十條幹、支、鬥、分引水土渠道,匯聚著秦嶺深處的狼兒溝、野嶺雙岔河西溝、山腰道溝的眾多山間小溪流水,經落星灣人工開鑿的20華里盤山渠道,把水引上了40餘丈高的五丈原,使1.2萬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
工程建成後,在省內外產生了很大震動。在時年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五次會議上,陝西省省長趙壽山在發言中讚揚五丈原引水工程說:“水上五丈原,稻田飛上山,千古奇聞......”時年12月,當時的高店公社社長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工程的建設者,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會議,受到了國務院嘉獎,這面獎狀至今收藏在岐山縣檔案館。
五丈原渠道位於石頭河西岸,系無壩自流引水工程,主體工程由進水閘、450米隧洞、10公里原邊乾渠、羅鳴溝渡槽及洪溝倒虹工程組成。渠道跨越大小溝壑23條,進水閘位於斜峪關石頭河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渠修建支渠3條,長10.06公里,斗渠39條,長17.16公里,抽水站4處,渡槽5座,橋樑234座,退水工程9處。工程建成後成立五丈原渠道管理站,受五丈原、曹家兩鄉鎮人民政府領導,後歸石頭河西乾渠管理站管理。
1964年,國家投入資金1萬元,對五丈原渠道進行維修、配套,投工1.45萬個,襯砌原邊乾渠4.6公里,移動土石方1.2萬立方米,修建支渠1條,長3.05公里,斗渠11條,長9.5公里,建築物30座,使灌區渠道灌溉條件日趨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更加重視水利事業建設。1981年,縣水利部門投入巨資,在五丈原新建了麥李河倒虹工程,把水引上了比五丈原還要高的三原和四原大隊。1983年,縣水利部門對五丈原引水渠道再次整修擴建。投工5.7萬個,國家投資12.72萬元,鄉村統籌3萬元,完成土方2.55萬立方米,漿砌塊石0.29萬立方米,混泥土0.17萬立方米,擴建乾渠9.74公里,將上世紀50年代人工修建的盤山道引水土渠道改造成為混泥土U型渠道,加大了引水渠道斷面,解決了渠水滲透,引水流量由最初的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使灌溉面積由原來的7000多畝,擴大到2.1萬畝。
特別是從1997年4月動工,總投資960萬元,1998年5月建成投用的五丈原供水站,設計日供水1.8萬立方米,年均供水量312萬立方米,是岐山縣最大的地標水處理廠。該供水站利用石頭河水源,透過10公里沿山密閉引水渠道將水引至水廠,運用重力式供水,向蔡家坡以南五丈原、曹家、安樂3個社群10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11823戶5萬多人口,以及陝汽、法士特等52家中小微企業使用者供水。同時,供水站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嚴把水質量關,經過水處理廠加藥反應、絮凝沉澱、過濾、消毒等一系列水處理工藝,使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這樣一來,既保證了企業生產用水安全,又確保了群眾生活飲用水質量,深受廣大使用者好評。因此,該供水站被評為“縣級供水先進示範基地”、“市級文明單位”、“市級園林式單位”等殊榮。
隨著水利條件的變化,現在的岐山縣蔡家坡鎮五丈原社群轄屬9個行政村,村村建起了自來水站,3.5萬人吃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當地群眾自編了兩段順口溜,這樣讚頌五丈原今昔變化:
三國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兵馬飲水實在難。下原挑水四十丈,原高水缺吃敗仗。
如今水塔建在五丈原,自來水管通家院。千年乾旱不復返,美好日子比蜜甜。
深秋時節,正是收穫的季節,筆者前往秦嶺腳下的斜峪關觀光旅遊,從西關口而上,沿著蜿蜒曲折的五丈原渠道,一直向北走去,聽著耳旁潺潺的流水聲,聞著泥土的芬芳清香,沁人心脾。清粼粼的渠水如甘露,滋潤著原上上萬餘畝農田莊稼和草木。站在五丈原高處望去,辛勤的農人正在田間忙著收穫玉米、大豆,採摘成熟的蘋果、獼猴桃、核桃、花椒等農產品,路旁一輛輛汽車,一臺臺農用拖拉機穿梭著,正把成箱整車的果品銷往遠處,到處一派豐收繁忙景象。
五丈原得水賜福,因水而興,由水變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走進這個文明而古老的地方,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渠水繞原頭,道路寬又廣,工廠星羅棋佈,樓房鱗次櫛比。昔日的五丈原三國古戰場早已舊貌換新顏。
(作者趙智寶,陝西岐山縣文化和旅遊局退休幹部,現為寶雞市政協文史委文史員,岐山縣政協文史委研究員,岐山縣老科協會員,岐山縣周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