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都提到過“左聯”。“左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學界的組織。
1927年春夏,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集團相繼背叛革命,發動了突然的反革命襲擊,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劇烈的階級鬥爭和新的革命形勢對文學藝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從北伐前線、起義戰場及海外各種渠道彙集到上海的革命文化工作者也渴望能儘快投入新的戰鬥。在這種情況下,以共產黨員為核心的文學社團創造社、太陽社等從1928年起正式開始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們初步闡明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產生的社會原因,也初步明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根本性質和任務。
但是,這些倡導者們大多處在由小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轉化的過程中,思想上有片面性、絕對化的毛病,組織上存在著較嚴重的宗派主義、關門主義傾向。結果便在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時,首先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魯迅,引起了一場新文學陣營內部歷時一年有餘的論爭。魯迅對於革命文學持完全肯定的態度,但對一些倡導者的錯誤觀點也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批評。由於論爭的需要,魯迅還認真地學習和介紹了馬列主義文藝論著,創造社的作家也先後譯介了一批科學文藝論著。馬列主義水平的提高與對敵鬥爭形勢的緊迫使這場論爭終於在1929年初基本結束。
1929年秋,黨指示原創造社、太陽社成員和魯迅及在魯迅影響下的作家們聯合起來,以這三方面人員為基礎,成立革命作家的統一組織。經過半年的籌備,大家在思想認識和組織原則上都取得了一致意見,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
出席成立會的有40餘人,加盟的有50餘人。會上通過了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決定同國際左翼文藝運動取得聯絡,同國內革命團體建立密切關係,成立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會等機構,並對培養工農作者、出版機關刊物等事項作出了具體規劃,還選出了沈端先(夏衍)、馮乃超、錢杏郵(阿英)、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七人為常委。
魯迅在“左聯”成立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即後來收入《二心集》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指出左翼作家倘不和實際鬥爭接觸、自以為高人一等,那是很容易變成右翼的。還就“左聯”應怎樣開展工作提出了四條很有指導意義的意見。這篇講話實際上成了革命文學的戰鬥綱領。“左聯”自成立後,陸續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北斗》等刊物,還在北平和日本東京設立了分盟,在廣州、天津、武漢、南京等地成立了小組,成員不斷增加,吸引了大批左翼文藝青年。
“左聯”成立後,在文藝思想戰線上,先後跟“新月派”、法西斯“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等反動的文藝派別或錯誤的文藝主張作了鬥爭;在創作方面也獲得了出色的成就。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下,“左聯”成員宗暉、李偉森、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應修人、洪靈菲、潘漠華先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36年初,為了組織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宣佈自動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