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臺
我說清朝的王爺貝勒私下不反對辛亥革命真不是胡說八道,至少除了“鐵帽子王”之外,其餘的王公貝勒其實都在辛亥革命後得到了好處的。
那麼,他們得了什麼好處呢?
最大的好處“王府”、“貝勒府”、“公爵府”終於算是歸屬於自己的了,成了自己的私人產業了。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清朝吸取了明朝亡國教訓,對宗室管理的特別嚴格,其中一點就是嚴格規定了宗室不同爵位者享受待遇、住宅絕不相同,堅決不允許低爵位者享受高爵位才有的待遇和住宅,這就是我們在《雍正王朝》等電視劇裡看到的“逾制”。
在清朝,“逾制”可不是僅僅指的穿了、戴了和皇帝一樣的衣服、飾品;“逾制”在清朝範圍廣的很,具體到宗室這裡,比如貝子沒有皇帝的旨意就擅自穿戴郡王的服飾,住在郡王府裡,這就是“逾制”。
另外,清朝吸取了明朝濫封宗室的教訓,對宗室爵位授予非常吝嗇不說,更為關鍵的是清朝還實行降等襲爵制度。
什麼意思呢?
清朝宗室爵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國、輔國、奉國將軍內還要分一二三等)
如果不是“世襲罔替”,那麼親王死後,繼承人就自動降爵為郡王,之後就依次順延;那麼,親王死後,繼承人是郡王,那麼郡王就不能住在親王府裡,就必須住到郡王府裡,不然就是“逾制”了,所以親王一死,王府就要搬家。
所以,在清朝,京城裡宗室的住宅理論上都是皇帝的私產,只是皇帝借給王公貝勒住而已,產權可還在皇帝手裡。
以晚清慈禧太后信任的慶王奕劻為例,他其實是乾隆帝第十七子慶王永璘的孫子,到了他這一代,他只獲封輔國將軍,所以內務府就給奕劻安排了一個將軍府,把之前老慶王府給了恭親王奕欣;而等到奕劻獲得慈禧太后信任,重新獲封慶親王后,內務府又重新給他修建了親王府。
說白了,這些王府、貝勒府、貝子府產權都不是這些王公大臣的。
結果辛亥革命爆發,清室退位後,這些原本產權屬於“皇帝”的住宅一下子就變成了這些王公貝勒們的私產,這等於是一下子給他們發了很大一筆錢。
有人說,清朝要是還在,他們不是還有俸祿嗎?
確實有俸祿,但是問題在於晚清財政困難,這些宗室的俸祿早就打8折、6折發放了,哪裡有憑空得一套宅院爽啊。
那麼,當時一套大宅院能賣多少錢呢?
以清朝“鐵帽子王”之一的末代克勤郡王晏森為例,他把克勤郡王府賣給了當時北洋大官熊希齡,賣了十二萬銀元。
而在20世紀20年代,十二萬銀元是非常大一筆財富了,當時魯迅先生在大學當教授,一個月才320元大洋,而且都還能在北京買一套四合院。
可見這些王府、貝勒府本身就是一大筆財富。
有人或許會問,這些清朝王爺貝勒真這麼沒心沒肺嗎?
除了極個別的人外,絕大多數末代王爺、貝勒就是這麼沒心沒肺,根據史料記載,武昌起義爆發的訊息傳到北京,這些王公貝勒第一選擇居然是逃到天津去,逃到青島去。(這兩個北方城市當年都有租界)
所以,絕大多數清朝末代王公貝勒私下應該不反感辛亥革命,畢竟沒有辛亥革命,他們也不能分皇帝的“浮財”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