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代建築歷史悠久,它們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營造方式,就拿最簡單的砌牆來說也都五花八門。比如,紫禁城內有些房屋的磚牆是幹擺,一開始人們都以為工匠糊弄皇帝,但實際幹擺卻很高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日常生活中,穿有衣,腹有食,居有屋,是我們每個人最基本的追求,也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在原始社會,古人以桑葉為衣,以野菜為食,以洞穴為屋,或許只有衣食需要操心,對於居住則沒有要求,一個天然洞穴就足以。隨著社會發展和觀念改變,古人也逐漸在居住上下功夫,他們開始走出洞穴,在自然環境中學會了搭建房屋,從最早的半地穴式房屋,到後來的幹欄式房屋,古人的居住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好。
從考古發現可知,原始社會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結構的牆體,比如半坡仰韶文化出現了木骨牆,即將樹幹或動物骨頭編織在一起,然後用泥土糊上做成牆壁。到商周時期,出現了更為先進的夯土牆,不僅用於搭建房屋,還能修築防禦工事,對後世也影響深遠。雖然嚴格意義上的磚在秦漢時期才有,但當時都用於修建地下陵墓,活人搭建房屋是不用的,一直到唐宋之後磚牆才從地下到地上,各種建築方式也開始出現,比如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就提到了磚牆和磚隔減。自此,青磚黑瓦成了最好的建築材料。
中國人對建築很講究,即便是看似平淡無奇的磚塊和砌牆方式,在古人手裡也玩出了很多花樣,體現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築技術,以及對建築美學的追求。比如,清代燒磚的官窯廠就有十七種,每一種窯廠只燒一種磚,以滿足營造宮廷殿宇的需求,例如有大城磚,停泥磚,開條磚和藍四丁磚等。除了磚塊本身之外,砌牆方式和磚塊也有密切關係,今天小編給您說一種不常見的磚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另類砌牆方式。
眾所周知,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帝王的住所,雖然以前人們不知深宮模樣,但現在已經完全開放,讓我們對宮廷建築也有了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紫禁城有些房屋牆壁很奇怪,它平整光亮,磚塊與磚塊之間看不到黏合的泥漿,完全就像是用一塊磚壓一塊磚堆積而成,就如同搭建積木一樣,因此總給人一種不牢固的感覺。
類似的牆壁一開始叫幹擺,據說當時乾隆皇帝看到之後也疑惑不解,還以為工匠在糊弄他,但後來仔細瞭解才弄清楚其中的奧秘,並對工匠的這種幹擺讚歎不已。其實,幹擺不是搭積木,也不是沒有泥漿,它是為了讓牆壁美觀而把泥漿隱藏了,這種砌牆的方式既費時又費力,在古代非大戶人家是用不起的。
所謂幹擺,在古代建築學上稱之為磨磚對縫,是一種很高階的建築方式,而且對工匠的技術也是極大挑戰。通常來說,絕大部分砌牆磚都是四方四正的方磚,而幹擺要將磚打磨成梯形,即將磚塊的上下左右四個面磨成斜面,然後把正面磨得平整,故此,這種磚也被稱之為五扒皮磚。當兩塊五扒皮磚碼在一起的時候,中間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縫隙,然後將泥漿罐入這個縫隙即可,最後從外側是看不到泥漿,但內側已經粘合的結結實實。如果是技藝很高的老師傅,牆壁上留下的磚縫連頭髮絲都塞不進去。
幹擺牆壁完工之後,還要再修補縫隙,接著整體打磨一遍,有條件的還會塗抹一層桐油,或者白蠟,俗稱上亮,這樣的牆壁就能達到我們現在貼瓷磚的效果。看到這裡您或許也明白了,紫禁城的幹擺牆幾百年了還結實牢固,也說明了這種砌牆方式的科學性,但可惜現在的建築追求效率,已經不再有時間去磨磚對縫。
建築發展到今天,各類新材料和新技術層出不窮,也帶來了很多驚奇絕妙的建築,但是時間一久總覺得韻味流失,而不像古建那樣越看越美。或許,是古代建築之美不僅恢宏和龐大,更是體現在每一處的小細節中。
參考資料:
《圖解中國古代建築史》作者:高曉勇,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