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地區的土家族是這樣結婚的
位於武陵山腹地的重慶市黔江區土家族地區,這裡男女青年結婚有著不同的習俗(當地人叫“規矩”),從訂婚到結婚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必須要把所有“程式”走完後,才可以結婚,否則婚姻就黃了。
現在先簡單介紹這些“規矩”,即:男女雙方見面後,相互都很滿意後,就“取同意”;接著就是女方的家人到男方家踩點,當地叫“踩屋基”;覺得男方家的居住環境可以,就挑選個吉利的日子,由女方家的三親六戚陪著姑娘到男方家正式看人戶, 也稱“訂婚”;看完人戶,男方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認親”;中途還有“插香”的程式,就是男方拜訪女方家族的至親長輩;這些程式走完,婚姻就到了八成熟,男方家才可以請個會看期的先生,擇日“送期”,女方家接到大紅紙寫的“期單”後,也要別的請先生看這日子好不好,對女方家利不利。如果日期還過得去,才請木匠到家裡打陪嫁(傢俱)。
除了這些,結婚這天的規矩還很多,下面就一一作介紹:
“過禮”
過禮,就是在婚期前兩天,就要把女方要的彩禮如數送到女方家。這些彩禮包括煙、酒、糖、肉、米、面,以及新娘的嫁衣、髮夾、頭繩、香水、梳子、鞋子等,另外就是“離娘米”、“離娘肉”等,別看這些小物件,如是有一樣忘了,必須得補上。
“開臉”
開臉,新娘在出嫁前一天,就要請嬸子、伯孃用2根染紅的線繩,將姑娘臉和脖子上的汗毛交叉絞乾淨,從此告別一個毛頭姑娘的身份。
開臉時兩手各拉一個頭,線在兩手間繃直,線繩的另一端用嘴咬住、拉開,成“十”字架的形狀。兩線繩貼近姑娘的臉面,扯開、合攏三下、絞掉臉上的汗毛,臉上呈現出三條線,反覆在臉上絞掉四周的汗毛。開臉完,再將新娘辮子散開,在頭上挽成“粑粑轉”(髮髻),並插上簪子及各種飾品。
“撘紅”
婚期前,新郎家也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在頭一天晚上,就要給新郎披紅戴花,一般由新郎的嘎公舅爺(指外公舅舅)”親手操作,邊撘紅邊說吉利:一段紅綢丈二長,今天拿來搭新郎。左搭三轉生貴子,右搭三轉出君王……”
為什麼披紅戴花要在第一天晚上進行,因為第二天一早,新郎要陪娶親隊伍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哭嫁”
結婚當天,女方家聽到男方娶親隊伍走進家門,燃放鞭炮,新娘開始哭嫁。以前人們把哭嫁,當成衡量姑娘能幹的標準。如是姑娘不會哭,母親提前半年就開始教,直到會哭為止。
哭嫁一般是多人陪哭,哭的內容沒有固定版本。哭父母的恩情、哭姐妹的親情、哭媒人的絕情等,直到走出大門,走上花轎才停止哭聲,隨著男方的娶親隊伍一路吹吹打打、風風光光迎娶到到婆家。
“壓轎”
新娘上轎後,孃家的哥哥或弟弟要跟著花轎“壓轎”,也稱“壓轎娃兒”。在即將起轎時,一陣鞭炮響後,燈籠火把分成兩排,孃家總管提著兩壺燒酒繞轎走三圈,邊走邊往花轎周圍倒酒,接著新娘打的露水傘也繞花轎左右各轉三圈。這意味著新娘在婆家後,日子紅火、婚姻長久、左右逢源、一生幸福。
“攔路”
娶親的隊伍走在半途,每路過一座橋樑或一個小集鎮,都要停下來,把嫁妝攔在橋樑或路途中,向新郎新娘討吃喝和紅包。如新郎新娘吝嗇,就會被捱到天黑才到屋。有新郎新娘懂得起,不想耽誤“拜堂”時間,就很大方地拿出喜煙喜糖和紅包。幫忙娶親的人吃了喝了,抬著嫁妝快步趕路,一刻也不耽誤地趕在新郎新娘拜堂的時間內。
“拜堂”
新娘走出轎門後,由新郎揹著走進堂屋拜堂,拜堂在當地有男左女右之分,夫妻雙雙面對神龕跪拜,由年長的施禮者高呼:“拜天地”、“拜高堂”等,這樣才算婚姻圓滿,才是拜過堂的夫妻。
拜堂完畢,搶房才是整個婚禮的高潮。搶房不走在前面,以後你就在家庭中撐不起頭!這幾乎是當地農村每個家庭的父母在兒子、女兒成婚時,都要提前叮囑的一句話。
以前,新郎新娘拜堂時,整個堂屋裡三層、外三層,被前來慶賀的賓客圍得水洩不通,就是為了看一眼誰在拜堂完跑在最前面,誰今後在這個家庭就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