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全部淪陷,作為中國重要工業基地的丟失,以及日本全面侵華的展開,特別是在東南沿海省份不斷的被日軍侵佔,造成抗戰物資的日益短缺,為儘快打通東南亞的物資運費通道、及桂軍北上抗戰。國民政府決定將規劃中的湘桂鐵路投入建設。
規劃之初,湘桂鐵路有兩條線路,一條就是今湘桂老線,即衡陽-祁東-黎家坪-冷水灘-東安-全州—桂林,此線路較長。另一條就是:衡陽—祁陽--零陵(府城所在地)--桂林, 線路短,建設成本低。這個跟爭粵漢鐵路有點像,由於東安人才輩出,在國民政府中央有政治大員,經此中央大員出面,讓技術人員重新進行“勘探、驗證”,發現經零陵的方案由於工程“較困難、技術不成熟”,最終決定採用經“東安”這條線路。
湘桂鐵路全長約1000公里,大部在廣西境內,分四段:衡陽-桂林、桂林-柳州、柳州-南寧、南寧-鎮南關(友誼關), 衡陽-桂林全長316公里,於1937年9月施工,1938年9月竣工,至柳州段1939年竣工,其它段由於戰爭影響,修建時建時停。
正是由於有了這段鐵路的,支援了當時的西南撤退,轉移了當時從沿海省份不易的工業裝置,以及抗戰火種,更是後來豫湘桂戰役重要的物料運輸通道,更為後來的戰略大反攻提供有力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