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別做盲目“豚鼠”媽媽
這一代的80後、90後媽媽大都接受了良好教育,認同閱讀對孩子的影響,因此新一代媽媽們在囤書上毫不手軟。各大平臺的暢銷書都有“豚鼠”媽媽的貢獻。然而清代袁枚早有“書非借不能讀也”之說。囤書不等於讀書。如果每天花15分鐘到30分鐘的時間做高質量親子閱讀(陪讀者能夠遠離手機、工作、家務干擾),連續半年,孩子基本可以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可以從被動閱讀狀態過渡到主動的樂讀階段。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不求用力過猛,但求有恆。
第二:選擇讓孩子讀什麼很重要
有位媽媽說,一直覺得孩子挺愛看書的,但是沒想到語文成績並不理想,這種現象小學階段還不顯現,到了中學就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分層。我讓這位媽媽把書櫃照片拍過來,發現 “阿衰”這類漫畫書和一些所謂的國外典籍佔比百分之七八十。亂讀書不如不讀書。尤其是教育改革之後,語文發生重大變化,大大加強了古詩文的佔比,拋開分數不談,從書籍對一個人的長期影響來看,家長應該在選擇讓孩子看什麼樣的書上慎之又慎。
第三:有意識加大國學典籍的比例
開啟某圖書電商平臺的童書榜,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在0-2歲;3-6歲;7-10歲;11-14歲等各個年齡段的童書榜單上,除了大齡階段,排名靠前的童書榜90%以上都是國外書籍。
我們要反思,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國內文學低幼階段的繪本或其他型別書籍適讀性有待提升,還是平臺、家長的自然選擇,抑或是演算法助推?
“西化”還是“化西”,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談培養中國文化的自信,如孩子對國外繪本和文學典籍從小如數家珍,而5000年的中國文化所沉澱的經典,從小所誦所讀缺失又何談文化自信。許多卓有成就的大家、學者在回憶自己的成長曆程時,無不感慨得益於早年的啟蒙教育,尤其是國學經典的學習、誦讀。在為孩子選書上,家長要有意識加重國學典籍的比例。